前天,字节启动了2025半年度绩效评估,同时官宣了绩效政策调整。
邮件里说,这次调整的核心是想把绩效区分度拉得更开,让贡献突出的同学得到充分激励,让表现不足的同学能够及时得到反馈,有机会改进和提升。
所以为了让绩效评估的标准更加清晰,在本次绩效评估周期,进一步明确了综合绩效各档位定义,并调整了对应的激励举措和管理动作。
具体怎么改,邮件原文里是这么说的:
强调“M”是符合预期,代表能够持续履行角色职责,工作表现良好且稳定。
从预期结果上来说,“M”的比例会提高,将占大多数。与此同时,“M”档位全年激励区间的上限将提高。
“M+”代表工作表现有时超出预期,“M+”的标准将提高。预期“M+”的比例会降低,但对应激励会增大,“M+”档位全年激励区间的下限将提高。
更清晰地区分“M-”和“I”及以下。
“M-”代表略低于预期,需要自我调整或在 Leader 帮助下改进,不意味着要离开公司。
相比于“M-”,“I”代表低于角色预期,不能履行好角色职责,需要做调整或离职。
接下来会更清晰地识别出“I”及以下,不与“M-”混淆。
鼓励打出更多的“E”及以上,让有突出贡献的同学获得充分的认可和激励。
绩效政策调整往往视为大厂顶层设计的一部分,字节去年在薪酬结构,期权归属,年终激励陆续做出调整,而修改绩效标准貌似还是近些年来的第一次。
简单来说,这波调整后鼓励打出更多的E,M+的标准拉高了,大部分人会是M,M-以前是直接走,现在掉入败者组后还有一次复活的机会。
那么对于此次游戏规则的突出变动,管理层有哪些业务考量,下一步可能从上到下带来哪些变化?
带着这些问题,厂哥找大伙儿聊了聊。
1、降低M+的比例,嫡系可能会更嫡
有厂友认为,在压缩了M+的比例后,好的方面是,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嫡系的数量,但也可能使嫡系更嫡。
此外,M+的减少,也会加剧资源的争夺。
一位厂友坦言,要知道M+本来就不是每个组都有的,以后就稀缺了。要是哪个团队连个M+都没有,其实也变相说明组长的管理能力没得到认可。
想拿M+?以后可能得先掂量掂量:
自己所在的业务受不受上面认可,团队有没有明星员工、能不能争得过其他组…
至于怎么分配M+名额…
这也在倒逼那些更高层级的管理者(比如+2、+3)拿出真本事,证明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业务判断能力。
还有人提到“鼓励打出更多的E及以上”,这种难度级别堪比再做一个抖音…聊的意义不大。
感觉连豆包都可能够呛,毕竟它和Deepseek这类取得重大突破的还不太一样。反而像红果这种,后起之秀超越行业老牌玩家的或许还有可能?听说数据还在涨。
2、扩大M的比例,是否会使组织变得平庸化?
在行业资深人士Z哥看来,字节这波绩效政策调整看起来是在加大梭形结构,掐尖去尾后,把中间部分变大,以后大部分人可能会处于 “中庸” 状态。
这种结构的问题可能在于:中间档的回报未必能跟上
虽然邮件里说会把M的上限提高,但是按照二八法则,拿到的也毕竟是少数,不可能都拿到上限。
中间档位的尴尬点在于,这部分人大多属于股票小给,涨薪较难,改完后大家都是中位数的收益…
但也有猎头圈的厂友存在不同看法。
现在字节的业务基本盘已经够大,踏实干活儿的黄牛总是要有的,把超半数员工会被定为 “合格”,激励上限提高,其实是在稳住主力部队。
再说管理者肯定也不会任由组织变得平庸。这就像人走路一样,绩效调整只是第一步,有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光一只脚伸到前面来,人是站不稳的。
绩效政策修改后,各部门绩效指标数量必然发生变化,业务指标估计会拉高,招聘门槛也会提高,集中淘汰人员也会相应增多。说白了,这更像是一场筛选:筛出下一批能做出 “抖音” 级爆款的尖子。
3、调整M-标准,构成了领导者新的管理工具
M-从“直接走人”变成“穿上复活甲”,也是这次调整里一项很显眼的变化。
有厂友分析,以前M就是安全,M-就走,这背后领导的管理工具实际上是少了。反正M-要直接走,那领导激励、倒逼的功能也发挥不出来。
现在改完后的M和M-,给了领导新的自由裁量权。
M-就是领导告诉你,你危险了,虽然可以不走,但如果满足不了要求一样会被弄走。
另外看邮件,未来绩效的分布貌似不会卡死固定比例,否则就不会出现那句“会更清晰地识别出I及以下”。
既然比例的限制被打破,这时候再回过头看M-:
正面瞧,M-好像是穿上了一层复活甲;反过来看,也可能有更多的M-被直接给I劝走。
至于中间度的把握就要看领导了。
风格是偏向于务实的浪漫,愿意给人成长时间。还是偏向于看到短期回报,没耐心等你改进。
但无论如何,新的管理工具势必会给一部分人制造出危机感,警钟敲响后,驱使他们必须做出改变。
4、机制调整的背后,可能是对“创造力”的焦虑
有厂友觉得,字节这次通过 “增加管理手段+让超预期激励更稀缺”,其实是想逼内部卷起来,筛出真拔尖人才。
这背后,可能藏着公司对 “内部创造力不足” 的焦虑。
字节都多久没出爆款了?Pico,朝夕光年这些不谈,连Ai大模型上,年初的全员会上的深刻反思,CEO都直言公司在新机遇前反应迟钝。
试过这么多方向后,老板的焦虑可能在于:
找不到足够多特别优秀的人了…或者说,以前觉得优秀的标准,现在看起来已经不及预期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次调整也许会出现,真正干事、有创造力的人,短期内被所谓嫡系整走的情况。
但从全局看,字节想从科技公司转型为创新科技公司,从2.0迈向3.0,需要把以下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
稳住大多数合格的人,让略不足者有改进空间,不合格者明确淘汰,重赏顶尖人才。
说到底,改游戏规则的目的,是既不能影响系统稳定,又要能从中找出将来能扛起大旗的 “玩家”。
既要踏稳脚下的路,也要有人去闯无人走过的桥。(转载自大厂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