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红书宣布将品牌口号从“你的生活指南”升级为“你的生活兴趣社区”。 小红书正在变得更“全民化”,这在小红书去年以来的一系列调整中已初见端倪。
去年7月,小红书完成了从“买手电商”到“生活方式电商”的转变,不仅关注商品本身,还更加强调商品背后的生活品质和情感追求。
今年618期间,小红书先后跟淘宝和京东达成合作,新增笔记下方广告链接,打通从种草到购买的全链路,这更是标志着小红书将彻底走出自建电商闭环,转向全域经营。
由此可见,小红书这场品牌升级并非只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一场铺垫已久的变革。只是,这场以兴趣为旗的突围,能否真的让小红书驶向更广阔的蓝海,恐怕只能交给用户来回答。
让种草能够变现
今年6月,根据彭博社报道,小红书估值已跃升至260亿美元,相当于当前微博市值的11倍、知乎市值的65倍,以及B站市值的3倍。
不仅如此,小红书的商业价值在内容平台中也是独树一帜,凭借其独特的社区属性和内容生态,每一条小红书笔记都能成为牵动用户消费决策的线索。
QuestMobile曾在2020年指出,抖音、快手、微博和小红书四个平台的平均带货转化率分别为8.1%、2.7%、9.1%和21.4%,小红书实现了远高于其他平台的带货转化率。
但即便如此,小红书的商业化依旧艰难。去年以来,小红书已经经历多轮组织架构调整。去年5月,小红书首次将买手运营与商家运营合并成立电商运营部,但不到一个月又宣布拆分为多个小组;今年4月,小红书再次宣布将买手运营归到电商行业团队。
今年以来,更有多位小红书高管陆续离职,包括小红书商业化互联网行业负责人赵维晨,曾主导电商、网服、游戏等新兴领域的广告合作拓展;曾主导构建种草评估体系的原商业平台技术负责人苍响;商业化中台负责人吴颖炳等。
离职的中高管大多来自商业化部门,再结合近年小红书电商定位、组织架构持续调整这一点来看,小红书虽然擅长带货,却始终困于“种草”变现之中。
早期,小红书尝试通过自营电商推动商业化,但受制于供应链和履约能力等短板,其不得不转向社区种草模式,也一度捧红了花西子、完美日记等不少国产美妆品牌。
然而,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消退,品牌广告触达的天花板也逐渐显现。大部分用户在小红书被种草,却选择在站外完全交易,广告主很难评估广告的投放效果,自然更倾向抖音、快手等能明确看见转化的平台。
除此以外,小红书还必须优先考虑社区用户的体验,一旦广告内容太多,也会影响到用户的留存。
为此,小红书过去两年又重新聚焦于电商闭环,试图通过买手电商、直播电商等业务来实现收入增长。但小红书的用户生态决定了其很难像抖音、快手那样快速打开大众市场。今年618,小红书更直接放弃了大促,转而推出了一个名为“友好市集”的长期活动。
不难看出,小红书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做电商和广告:
首先,小红书不想只当流量分配的“工具人”,还要参与流量分配。在去年底举办的2025年WILL商业大会上,小红书明确了今年商业化的三大方向,其中包括要度量化“种草”。
随后,小红书先后跟淘宝和京东达成合作,开放评论区挂链功能,在能够清晰看见种草链路的背景下,商家才会更愿意投放广告,小红书的“种草”才能够变现。
其次,小红书想要吸引更多广告主,就要扩大自己的生态圈。得益于UGC社区的定位,如今的小红书早已不仅是种草社区,“遇事不决找小红书”已经成为许多用户的日常习惯。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抖音日均搜索达53亿次,微信日均搜索超过10亿次,小红书日均搜索6亿次,百度App的日均搜索则降至3亿次。
但搜索场域的总流量池是有限的,小红书如果想提升收入,要么就将“搜索”作为营收工具,通过提升曝光成本来增加广告收入;要么扩展流量池,吸引更多商家在小红书投放广告。
小红书选择了后者,并将使用三年的品牌口号“你的生活指南”,全新升级为“你的生活兴趣社区”,当兴趣成为消费的序章,平台的变现路径也拥有了更多可能性。
掀起新一轮“兴趣革命”
回顾小红书成立以来的品牌口号,也反映了平台策略和定位的变化。早期,小红书“找到国外的好东西” “全世界的好东西”等品牌口号主要服务于海淘平台的自我定位。
2018年,小红书的品牌口号变为“标记我的生活”;2022年,小红书将品牌口号改为“你的生活指南”,并在近日再升级为“你的生活指南”,但始终围绕“分享生活”这一宗旨。
以2018年为分界点,小红书调整品牌口号的同时,平台自身的属性逐渐从“工具”属性转向了内容分享社区,平台的活跃用户也从千万级别跃升至如今的3亿用户。
这也说明了小红书从“有用”到“有趣”,是一条更有可能通往商业化的道路。但也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讨论,小红书直接下场做电商,帮用户找到好商品却无法实现商业化,为何迂回地成为内容社区后,这条路反而就跑通了?
首先,生态基因决定了生意能做多大。当小红书专注做一个小众电商平台时,往往也决定了平台的用户群体类型。
根据千瓜数据,小红书用户以年轻女性群体为主,集中18-34岁,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追求时尚、美好生活,消费意愿和能力较强。
但这也成为了小红书当下的增长瓶颈,其已经覆盖了70%左右的高线城市女性用户,这一小众定位既是小红书的“王牌”,也成为了平台的“桎梏”。
小红书也在努力想办法丰富会员生态,其在2021年投入20亿流量扶持男性内容创作者;去年,小红书更开始攻向下沉市场,在大型商圈、地铁站,甚至在菜市场进行地推拉新。
此外,小红书也在进一步丰富自身的内容生态,今年1月,其敞开大门迎接“tiktok难民”;2月,正式上线短剧频道;3月,与王者荣耀、无畏契约两大电竞赛事达成合作。从出海,到短剧,再到电竞,小红书正在告别“小而美”,开始向大众化的平台转型。
其次,用“兴趣”拉动平台生态的长尾供给。除了改变小红书“她经济”这一固有印象之外,“兴趣”也能进一步帮助平台挖掘用户价值。
据悉,小红书平台上已有超过2500个细分兴趣标签,甚至包括养“芒狗”、囤纸袋、收集种子等许多看似小众的爱好,每一篇跟兴趣爱好有关的笔记平均能收到10条以上的评论。
诸如二次元、游戏等更为大众化的兴趣爱好,过去一年相关内容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75%、168%,兴趣也带动了更频繁的互动和更深入的社交,小红书“群聊”中兴趣群聊占一半以上。
为了进一步驱动用户分享和表达兴趣爱好,小红书还升级了内容分享工具,比如在近期上线了长文章功能,并通过AI赋能创作,支持AI自动生成封面配图和文章摘要。
从探索全新内容板块,到丰富内容形态,小红书鼓励创作者能够以更多元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兴趣,同时更深入地输出知识、观点、故事,内容,不仅增强了内容生态的宽度,还能进一步挖掘深度。
当小红书能够成为一个足够复杂、足够多元的生活兴趣社区,才能进一步激活更多元化的内容创作者,让更多小众的兴趣爱好在小红书“安家”,用户才能在平台实现更深入的社交,并保持长久的黏性。
向对手筑起“防御围墙”
某种程度上,小红书已经成为国内最成功的UGC内容社区,但所有内容社区似乎都会经历同一个难题,那就是破圈之后如何平衡用户和生态。
前段时间,“直男社区”虎扑以5亿元卖身的消息让不少老用户感到唏嘘,再往前看,天涯、人人网等社区平台也都难以逃脱倒闭的宿命。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内容传播的方式和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内容社区平台如果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流量就被其他平台瓜分殆尽然后倒闭,虎扑、豆瓣都是典型的例子;
如果内容平台转型过猛,也会对平台原有的内容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稀释,比如加速商业化之后的知乎,像小说平台、像微博热榜,却唯独不像知乎自己。
内容社区平台要实现商业化,就必须拓展用户圈层,但平台原本的独特性也会因此而被稀释,平台之间也难免变得越来越像。
因此,小红书要实现商业化的突破,就需要一个更具差异化、更难以被替代的价值,落到用户身上,即他们能否在平台找到归属感。
“兴趣”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既能支撑起规模扩张的包容性,又能深度连接不同圈层,这种基于兴趣的深度共鸣,远非泛流量平台的“点赞之交”可比。更重要的是,兴趣驱动的内容天然带有“非功利性”特质,既能承接“种草”的商业需求,又能守住社区的情感温度。
不过,以兴趣社交作为切入口的平台并不只有小红书,抖音提出了兴趣电商,Soul提出了兴趣社交……小红书要如何才能将“兴趣社区”塑造成平台的护城河?
一则,小红书如何做好流量的分发与调度。目前,大部分社交平台都是采取中心化的流量分发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弱化了社区氛围,但却可以快速打造爆款和形成商业转化。
相较之下,小红书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流量分发平台,虽然可以让更多冷门内容得到曝光,但却很难系统性组织用户,从而放大用户的消费欲望,并最终跟商业化衔接上。
因此,小红书还需要进一步摸索,提升平台的调度能力,让创作者、用户、平台之间能够形成闭环,帮助用户快速匹配个性化、值得信任的内容和商品。
二则,能否实现生态协同。如今,内容平台都朝着“大而全”方向进化,以尽可能挖掘更多用户价值,内容平台的竞争也从单一形态的极致比拼转向生态能力的协同较量,这也更考验小红书的组织管理能力。
比如年初外国人疯狂涌入小红书后,平台尝试以“零粉丝开店”吸引中小商家试水海外,结果不少商家吐槽小红书用户退货、物流等问题都还没想明白就匆匆“出海”;一些商家也表示自家商品并不适合出海也被邀请加入计划。
从“你的生活指南”到“你的生活兴趣社区”,小红书正试图将“兴趣”重塑成为未来内容社区中的新型社交货币,也是对用户心智和社区关系的重新编织。
这一场“兴趣革命”最终能够掀起多大的浪花,并不只是由小红书说了算,而是由用户的认知来决定这些“无用的热爱”最终能否汇聚成为“银河”。
小红书能够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投入更多的能力和决心,尽可能抬高“生活兴趣社区”的上限,才能打造出属于小红书的内容平台“新模样”。(转载自伯虎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