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子弹财经
“51信用卡”因委托外包公司催收债务涉嫌寻衅滋事的消息尚未冷却,湖南永雄发布招股书准备上市的新闻又再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这家拥有上万名催收员、催收款超过400亿元的公司,很有可能成为国内首家在美股上市的催收机构。或许你已经从香港警匪片中见过他们的身影——皮衣、墨镜、金链子、纹身,这些都是标配的行头,或许还能见到一桶红油漆。在电影《宝贝计划》中,成龙饰演的“人字拖”因拖欠赌场老板债务,家中惨遭红油漆“洗礼”,硕大的“还钱”字迹遍布整个楼道……
作为一个有十余年催收经历的老江湖,董彪曾亲历了这一行的风云变幻。他开过专门的催收公司,在行里还算小有名气。两年前,他已经金盆洗手、转行做牛羊肉生意去了。“对于我们这些‘要账的’来说,其实泼油漆已经算比较传统、文明的方式了。早年间把那些死活不还钱的人关起来、或者动手教训一下也是有的。”他说,现在你得懂法守法,不能把自己搁进去。“毕竟我们是代人出马,核心是求财的,不是要命的,虽然总是得打扮成要命的样子。” 他们多是无正当职业的社会闲散人员,临时聚集、结单走人;公司是不会管他们安全的,所以风险什么的都得自己把控;讨债也并不如外界想象那样轻松简单,打个电话上门吓唬一下对方就会双手奉上。他们混迹于灰色地带,尽量不去踩法律的红线。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的需求,所以他们总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像那些石缝里见不到阳光的植物,小心翼翼,野蛮生长。

“你是林伟吗?你的朋友欠我们10万块钱,现在我们找不到他,你能否帮我们找到?”一位操着某地域口音的男士开门见山地说道。林伟如果回答不认识,就会得到诸如“你朋友留了你的电话”之类的话语;如果回答认识,那么噩梦将从此开始。“真的,我也不知道他会欠借贷平台这么多钱,我给他打电话发微信都联系不上,更可气的是催收电话几乎每天都来,一天好几个。”催收电话使得林伟的生活变得无序,即便拉黑了这个电话号码,还会有另外的号码打来。遇到这种问题的不止林伟一人。「子弹财经」通过百度搜索发现,网上充斥着大量用户的怨言,其中最多的是因催收方无法找到债务人、通过种种形式联系到债务人身边亲友。
10月21日,51信用卡位于西溪谷的两处办公地点被杭州警方突击调查。当天晚间,杭州警方发布通报称,对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开展调查。
对此,51信用卡创始人孙海涛发布消息称:“这个风波是因为我们管理上的不完善,尤其是对合作公司的培训和监督不够,导致在对借款人联络沟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行为,给个别借款人造成了伤害,为此我们非常抱歉。”对于其催收外包处理情况,51信用卡表示,已在7月底终止所有催收外包,未来催收工作将严格合规进行。董彪对「子弹财经」说,一般金融上市公司或银行都有正规的催收机构,但51信用卡由于采用外包形式,无法进行合规管控。在董彪看来,这是一个一言难尽的职业。由于催收从某种定义上来讲并不合规,所以一般很少公开露面,除非像这次被媒体曝光。但催收这一行之所以能够形成今天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还是因为客观上有需求。“主要还是民间借贷,也有公司互相之间的债务。”董彪称,债务形式多种多样,甚至还有请催收员帮忙催收物业费、取暖费的。“只要涉及钱就都有可能。”在催收江湖中,大多数的从业者都会挂靠在正规公司名下,其业务范围通常以市场调查、信息咨询、其他咨询等代替。在2006年,“商账追收师”一度成为热门职业。“谁会明目张胆地写我是要账的啊,肯定都很隐晦地写。”徐文也是催收行业中的一员,他对「子弹财经」说,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一般都是混社会的人,有着复杂的关系背景。这对于催收能否成功起着关键性作用。那么催收公司一般如何获得客源呢?董彪介绍说,一种是在互联网上投放广告,另一种则是通过熟人介绍。「子弹财经」在百度中搜索“要账公司”,网页显示约有540万个搜索结果,这些公司的关键词以“要账”“清账”居多。“刚入行的公司会在网上做广告,因为他没有客户来源。”董彪对「子弹财经」解释道,在网上打广告的做法一般不太常用,相对招摇,而且百度的竞价排名也并不便宜。因此,资历稍微深一点的从业者都会选择通过熟人介绍客源。“有的时候,客户之间也会相互介绍客源。”董彪称。“比如一个原来的客户通过你要回了一笔款,后来他又有了其他债务,还是愿意优先找你;或者是他跟朋友喝酒聊天,说自己有笔钱通过某家催收公司要回来了。他说的时候可能是无意识的,也不是刻意帮你介绍,但他的朋友某天正好有这个需求,想起来曾有公司成功帮人追讨过,于是就会来找你。”董彪说,甚至还有一种单子来自被催收公司的人。“他虽然这次还了债,但他外边也有欠账收不回来。有的就是三角债,甚至四角债。”不过对于催收公司来说,每笔催收都有费用。可能一笔10万元的欠账转到最后只剩 5万了,剩余部分都归催收公司了。 董彪告诉「子弹财经」,在这个行业中提成一般为标的价的30%,这个比例会随总额的增大而减小。“比如3000万元的单子差不多就到15%了。”到账后,公司再跟个人分成,一般四六开,公司拿大头,小组内部怎么分配则自己协商。催收公司也会跟同行合作。比如北京的公司接了一个去河南催收的单子,考虑到成本以及成功率,要么全部委托对方去做,二八分成,对方拿大头,自己抽两成,“说白了就是转包”。要么自己派俩人过去,在当地再找几个人一起,再商量怎么分。催收公司跟委托方签协议后,一般会让对方预支一部分劳务费,先做调查,找不到人也是有成本支出的。找到人之后,要么是债权公司自己去要账,要么继续委托催收公司。“现在找人不像原来,原来怎么流动基本跑不出圈,现在甚至举家搬迁、脱离圈子,换了身份干别的。” 并不是任何催收都一帆风顺。“有的客户自己的办法都用尽了,包括起诉到法院也没用。但凡客户委托我们来收,基本都是自己要不回来的。”在催收过程中,董彪和徐文都曾遭遇过失败。董彪称,“如果遇到那种有钱的、或者没钱但想给的还好办,最怕遇到没钱又不想给的。”后一种属于软硬不吃,“啥都没有,你们看着办。”“最怕的就是债权人不知道欠钱的人在哪儿。他让你先找人、再追债,最后人没找到,钱也没挣到。”徐文忿忿地说道。当然也要看运气。有的债权人要了好久都没要成功,催收公司到了就给。原因可能是对方正好也想给了,也有钱了。或者前面的人把基础工作都做完了,赶上直接摘果子了。徐文说,这个行业每年也会经历高峰和低谷时刻,一般十一后到春节前都是催收旺季,相应的“失踪”人员也比较多。而在淡季,公司除了接单子还要去找客源。“要债这一行,小公司做不下去,因为成本太高,人员工资、出行都要开支。说是接了2个亿,很可能最后就成了俩单子,挣了20万。”相对而言,那些跟银行、财务公司合作的活得舒服一些。第一他们不需要打广告,其次不需要租房,因为活多,人员天天在外边转;并且跟公司合作的,一般公司会负责出成本。董彪说,这个行业让他看尽了人生百态。“有钱的地方就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