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黑嘴」,我挺有发言权。
因为平时经常体验产品,还写小红书,有时,产品体验做不好,又找不到地方反馈,只能发到网上去,希望品牌能看到,加以改正。
我相信这种经历不止我一个人有,很多用户都一样。
可对品牌方来说,就很头疼了:用户一句话发到网上,瞬间就成了公开的负面评价,删也删不完,投诉也投诉不完。
最近和不少品牌、公关人聊天,他们几乎都在说同一个困惑:负面声音越来越多,到底该怎么办?
但我觉得,解决问题之前,得先把概念说清楚:并不是所有的吐槽都算「黑嘴」。什么才算黑嘴?什么是吐槽?边界在哪里?
吐槽是这样:
我去餐厅吃饭,觉得分量少了、口味一般,我在网上写一条「这家不太好吃」。这只是我真实的个人体验,可能带着情绪,他算吐槽。
还有吗?当然。
比如:我在用某个外卖 App,下单的时候页面卡了两次,等了很久才跳转成功,我气得要死,就随手发一条「这破软件怎么老卡死」,这种话看上去挺冲,但本质上还是对体验的不满,属于正常的反馈。
吐槽再再往前一步,是批评。怎么理解批评呢?
它和吐槽的差别在于,批评带着逻辑和观点的,更加系统化。
我写一篇长文,详细对比几家餐厅的价格、分量和服务,最后得出结论「这家店的性价比确实不行」。这就是批评,它结合了某些事实,加上了个人判断。
一个科技博主体验了某个手机,指出它在发热、续航上的短板,还结合数据、竞品做对比,这也算批评。
说起「批评」,百度最有发言权。
几乎每年它都会被拿出来批:要么,产品体验落后,要么,搜索广告太多,要么,战略摇摆不定。很多时候,批评都很尖锐,它们大多数还建立在事实和逻辑之上的。
从品牌角度看,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炒冷饭。
有些争议已经过去很久了,只要遇到新的热点,动不动就会被人翻出来再讲一遍;这类批评本身并非虚构,但时间跨度和语境被故意忽略,就让品牌陷入「阴影挥之不去」的尴尬。
所以,当批评叠加上炒冷饭,被不断放大利用时,就往「黑嘴」方向划过去了。
什么是黑嘴呢?
界定很重要,随意给别人扣上帽子,不公平、很难受,还会让真正的问题模糊掉。智远查了下,国外学界、公关传播领域里,有几个和「黑嘴」比较接近的概念:
Trolling(喷子/钓鱼),故意发挑衅或误导性的内容,激怒别人,引发争论。它强调「挑衅性」和「情绪操纵」,但不一定有商业变现。
第二个是Dark PR / Black PR(黑公关)。
通过谣言、半真半假、断章取义等手段,系统性地破坏竞争对手的形象。这跟「黑嘴商业化」非常接近,因为背后有组织、有利益驱动。
第三个是Malinformation(恶意信息的),故意剪掉语境、拉长时间线,比如:把早年的负面新闻当成现在发生的事,这和我刚说的「炒冷饭」几乎一模一样。
综合这些概念,我觉得可以这样来界定:
「黑嘴」指有目的、有动机地利用负面信息,捏造、夸大或断章取义,并通过不断放大传播,来制造对品牌不对称伤害的言论或内容。
核心特征是:动机明确、事实被选择性使用、传播低成本但自证高成本,并且往往伴随着流量或商业收益;所以,吐槽是情绪,批评是逻辑,而黑嘴,则是一门生意。
注意,里面有一个字很犀利:事实。不界定好是不是事实,那都可以归属到「感受」类别中。
写到这,你肯定蹦出来那个联想了:罗永浩是黑嘴吗?
他不算。
插一句题外话,他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他,这里没有洗白的成份。个人分析认为,他更像一个嘴很快的批评者。
罗的发言大多数基于某个现象的事实或个人体验,虽然尖锐,但属于「批评」的范畴;黑嘴特征是造谣、夸大、断章取义,并且带着明确的利益动机,这和罗的表达逻辑完全不同。
所以,如果把罗永浩归为黑嘴,就等于模糊了边界。
黑嘴(Black PR / Dark PR)是一种系统性的、商业化的攻击方式,而罗永浩,更像一个大声的、影响力过大的批评者。
批评了,企业怎么接招很重要。
企业把一个正常的吐槽、甚至建设性的批评,硬生生当成黑嘴来处理,就会陷入两个风险:一,显得心虚,二,容易激化矛盾。
从第一性原理看,批评是用户给你的「免费反馈」,两者要分清,不然企业很容易用错招,活生生处理成公关危机。
为什么黑嘴会让企业头疼呢?原因大家心里都有数,我只提几点:
一,成本极低;随便一句话、一个截图,就能在网上炸开锅;二,放大效应极强;负面情绪最容易被转发和共鸣;三,它的自证成本极高。品牌要澄清、要检测、要发声明,动辄几天甚至几周。
所以才说,黑嘴是一种让企业「低成本挨打、高成本还手」的传播结构。
只停留在概念层面显得有点抽象。不如看几个国外案例:
第一个故事得从 2007 年说起。
那一年,美国有个八卦网站 Gawker,发了一篇轻佻的文章,标题叫《Peter Thiel is totally gay, people》(彼得·蒂尔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同性恋,各位)。
今天我们再看,性取向早就不是禁忌了。但放到当年的硅谷投资圈,很敏感;而且 Gawker 的风格一向刻薄,这篇文章不光在「披露事实」,更像在当众扇脸。
彼得·蒂尔是谁?
PayPal 联合创始人,Facebook 的早期投资人,手里拿着一手漂亮的履历,当时事业正当红。突然被这样公开「出柜」,换谁都觉得是当众打脸,憋屈到极点。
更恶心的是,在美国,八卦媒体往往挂着「言论自由」的保护牌子。名人哪怕被羞辱了,也几乎没法在法庭上真正赢;所以,那时的 Thiel,有苦说不出。
问题是,怎么办?
一开始,他也试过常规路子:找人沟通,甚至有人劝他干脆买下 Gawker。结果全都没戏。Denton(Gawker 创始人)压根不在乎,他靠吃人血馒头,别人越惨,他流量越高,广告越好卖。
这就是典型的「黑嘴商业化」:你越难受,他越赚钱。你想澄清、想维权,反而等于给他送素材。
一直到四年后,Thiel 才彻底想通:与其一次次被动自证,不如换个打法。他拿出一千万美元,设了个「复仇基金」。逻辑做风投一样:不指望每一单都赢,但只要有一单能打穿,就够本。
结果真让他押中了。
2012 年,Gawker 又作死,没有经过允许放出了摔跤明星 Hulk Hogan 的性爱录像;Hogan 当场怒了,把他们告上法庭。背后默默掏钱撑腰的,正是憋着一口气的 Thiel。
这场官司一打就是好几年,直到 2016 年才收官。陪审团一锤下去:赔 1.4 亿美元。这一下,Gawker 当场被打爆,网站破产,创始人 Denton 个人也跟着宣告破产。
就这样,一个靠「黑嘴」吃饭的流量帝国,被 Thiel 一棍子敲进棺材。
Thiel 的复仇算是爽了,但故事没完。Gawker 倒了,Denton 破产,硅谷一片叫好。可另一边,质疑声音也来了:有人说 Thiel 是「用资本干掉新闻自由」。
你看,讽刺吧?一个靠黑嘴混饭的,被资本一脚踹死;结果围观群众还在吵,到底谁更不要脸。
所以,对品牌来说,这个故事的启发很直接:别被黑嘴牵着鼻子走,更不要每次都急着自证。要做的,是看清对方的商业逻辑,找到死穴,一击致命,不必在表层跟着它死磕。
第二个故事,得说说航空业了。
上世纪 90 年代,英国航空公司(BA)是老牌航司,市场份额最大,资源最多;Virgin Atlantic 属于年轻的新贵,靠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的敢拼敢闯,在长途航线上越混越好。
可BA 看不惯,心想:不能让这小子抢风头。
于是,他们干了一件特别「脏」的事,让BA 的员工假扮 Virgin 的客服,给乘客打电话,劝他们退票改签到 BA;同时还向媒体散布小道消息,说 Virgin 的飞机晚点多、服务差。
简单来说:用各种阴招抹黑对手,制造负面舆论。
这就是企业版的「黑嘴」:你不在产品和服务上跟人硬碰硬,反而动歪心思,用黑公关的方式拉对手下水。
结果,Virgin 直接把 BA 告上了法庭。官司最后的判决是,BA 赔了 61 万英镑,还得支付 Virgin 的 30 万英镑诉讼费,还要在公开场合道歉。
对 BA 来说,这一仗赔了钱,更赔了脸,原本想踩死对手,结果把自己变成了「黑嘴」的反面教材;所以,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品牌自己下场当黑嘴,可能短期能恶心到对手,但长期必然反噬。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说:咦,这例子是企业自己跑去当黑嘴的,谁没事自己作呢?
好,再看第三个故事:
美国有家小电商叫 Kleargear,生意不大,点子挺歪。他们在用户协议里偷偷塞了一条:顾客不能写差评,要是写了,就罚 3500 美元。
结果有对夫妻买了东西,体验很糟,就写了个差评。Kleargear 真不怕事,直接找上门要钱,还威胁说要把这笔账报到信用局,影响他们的信用分。
你说气不气?花钱买了破玩意儿,吐槽两句还要被罚款。夫妻俩不干了,当场把 Kleargear 告上法庭。
最后法院一锤定音:Kleargear 不但得赔 30 多万美元,还被媒体扒得底朝天。这事儿闹得太大,后来,直接逼得美国出台了《消费者评论自由法案》,明确规定:商家不能用条款封杀差评。
本来 Kleargear 想「一刀封口」,结果呢?不仅赔了大钱,还成了行业反面教材。企业没赢黑嘴,反倒给自己套了个枷锁。
所以,对品牌来说:堵嘴不是出路。
普通用户差评,就算刺耳,也是反馈。真把吐槽当黑嘴,最后死得更快。真遇到恶意黑嘴,可以拿证据、拉第三方、走法律。但对真实用户,唯一的解法是正面回应,改进体验。
最后一个例子关于「价值观」层面。说的是 H&M。
时间来到 2022 年。大家都知道快时尚这行最容易被骂:衣服便宜、上新快,但环境代价特别高。
H&M 为了甩掉这个「污染大户」的标签,整了个「可持续系列」,对外宣传说自己环保,用了更多回收纤维、绿色材料,整个品牌都在往「可持续时尚」上靠。
听起来很美,对吧?但问题来了:消费者和媒体仔细一扒,发现这里头水分不小。
比如:某些所谓的「环保材质」,环保占比极低;有的甚至只是打了个新标签,实质上和普通衣服没区别。换句话说,H&M 把「绿色」当成了一个营销词,而没有一个完整的实践。
这就是典型的 greenwashing(绿色洗白):拿价值观来做噱头,结果呢?2022 年夏天,美国一名消费者直接把 H&M 告上法庭,指控它误导宣传。
媒体一报道,舆论立刻炸了。环保这个话题,本来就是火药桶,大家最受不了「装」。
H&M 后来出来澄清,说我们确实用了回收材质,也确实在做环保方面的尝试。但这种解释毫无用处。在公众眼里,你就在表演。
所以,所以你看,这就是 H&M 的教训。吹得太猛,证据跟不上,就等于把刀递到别人手里。
好了,四个故事讲完了:黑嘴能搞崩企业,不是声音多少的问题,是企业有没有分清「吐槽、批评和黑嘴」的区别,以及你怎么接招。
对本土公关人来说,真正要紧是先认清问题性质,再决定出手方式;不然,一出手,把自己搞进去了。常识,是一门必修课,它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转载自王智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