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上班、睡觉时,你的车可以自己出去帮你挣钱。”
这句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的预言,曾是Robotaxi创业潮中最具煽动力的口号之一。
但现实是,这句slogan在过去十年间被泼上了一盆又一盆冷水,从Cruise到Argo AI,从Motional到AutoX……Robotaxi玩家的墓碑,早已密密麻麻地插满了一地。
直到这个沉寂许久的赛道再次传来巨响。
特斯拉在美国奥斯汀正式投放Robotaxi,并且直接选用了现有量产车型Model Y进行适配,而非遵循行业使用定制车辆的惯例。
当玩家为打造一款定制化车型苦熬多年、为激光雷达加高精地图的方案一年烧掉十多亿美元、为限定地域落地精细运营而与政策不断博弈时,特斯拉直接把Robotaxi变成了一项“配置”,和空调、音响一样被预装进量产车。
尽管特斯拉Robotaxi上线第一天就频繁翻车,甚至直接引起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其发起调查,但这次万众瞩目的“秀肌肉”,背后是一场伴随争议和鲜血的接力赛。
过去十年,抱上通用汽车大腿的Cruise烧掉近100亿美元,在旧金山事故中轰然倒下;获福特大众青睐的ArgoAI被战略性关闭;Uber自动驾驶部门卖身;Aurora则转向了货运物流赛道;国内明星公司AutoX被曝资金链断裂;更多不知名玩家则被历史无声地湮灭。
从这个角度来看,特斯拉Robotaxi的出现,更像是“技术进展与行业溃败”的混合体。
或许还有人记得,当年Robotaxi行业人声鼎沸时,圈内曾有人斗志昂扬:“未来车企将沦为自动驾驶科技公司的代工厂”。
如今,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已经跃然纸上了——车企不仅没有沉沦,反而要开启Robotaxi 2.0时代了。
特斯拉用Model Y,花小钱办大事
去年的AI Day期间,马斯克乘坐着Cybercab驶入会场,宣布特斯拉这一款全新的Robotaxi车型将“载入史册”。
相比起他2016年喊出“汽车将变身赚钱工具”的那一刻,整个行业对特斯拉Robotaxi的期待,在过去近十年的一次次跳票中,被训练得越来越平静。
资本市场更是给出悲观预期,去年AI Day之后,特斯拉股价大跌超20%。
Cybercab,这款没有方向盘和踏板、看起来属于未来的产物,虽然被定在2026年才能大规模落地,但按照特斯拉惯有的“PPT式节奏”,没人敢打包票它能否按时交付。
不过这一次,马斯克竟然提前兑现了Robotaxi承诺。
只是方式有点另类——跳过Cybercab,直接用2025款Model Y集成Robotaxi功能上线运营,每单4.2美元。
从用户体验角度,这或许是一场赶鸭子上架的实验,但从战略维度,它未必不是一场精准出击。
Model Y,坐拥庞大的受众群体、现成的技术迭代平台、极致的制造成本、甚至是SUV的宽敞乘坐空间,这些都能够帮助特斯拉以最高效率完成Robotaxi技术部署、市场教育和监管磨合。
毕竟,对于无人驾驶以及Cybercab来说,真正敌人不是技术,而是时间与监管。
今年年初,特斯拉德州奥斯汀工厂才刚开始生产Cybercab相关部件,跑通量产、验证测试尚需时日。
而在监管侧,美国联邦机动车辆安全标准(FMVSS)要求汽车采用基本人工控制装置,例如方向盘、踏板、侧视镜。尽管马斯克去年就表示,会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相关事宜,但至今仍未获豁免权。
在这一背景下,Model Y版Robotaxi一边合法落地,一边提前实战训练FSD。这种“边跑边训”的打法,本就是特斯拉区别于传统车企以及其他Robotaxi玩家的关键策略。
除了绕开监管难题,本次更像是一场声量战役的提前开打。
去年,Waymo就已跑通每周接单10万的模型。半年时间,其每周订单量已超25万次,平均每分钟完成24单,全美车队总数超过1500辆。而且,这一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乐观预计今年底Waymo将实现每周千万美金的收入。
这不是单纯的数据增长。背后的信号是,用户对Robotaxi的认知瓶颈正在逐渐被打破。
而眼下的特斯拉,急需一个新故事来托举FSD。
实现无人驾驶FSD一直是马斯克未了的心愿,但扎心的现实是,FSD作为核心卖点并没有带动产品销量增长,反而在今年一季度,特斯拉整体销量同比下滑13%,FSD订阅人数也属于小众群体,投入产出失衡成为一个愈发尖锐的问题。
那么,既然消费者不为FSD可选配置买单,那就让它变成一种运营资产。车主不仅能自用、能接单赚钱,这无论是对存量用户,还是潜在用户,或许都是一种吸引力。
据悉,本次投放运营的Robotaxi数量并不多,预估首批只有10-35台。不过,特斯拉已为其配置最先进的FSD能力,后续还将配合下一代芯片与超算中心实现能力跃迁。
按照技术路线图,特斯拉的HW5.0芯片与Dojo 2.0计算平台都将在明年投放市场。
前者采用3nm制程工艺,AI算力约为2000+TOPS,较现款HW4.0(500TOPS)拔高5倍,并增大功耗上限来支撑更复杂的AI模型;后者则可以更高效、更低成本地训练模型。
如此看来,即使Cybercab概念车型延期,特斯拉也有一个量产版的兜底方案。
为了抓住这一波流量,马斯克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卖力地打了几轮广告,大秀肌肉。
比如,“这批Robotaxi测试车没有经过任何特殊改装,从生产线下来就能直接跑FSD”,而且据说“Model Y版Robotaxi能从工厂直接开往用户家门口,跳过现场交付的环节”。
马斯克还乐观预测,几个月内将Robotaxi车队扩展至1000辆规模、覆盖旧金山、洛杉矶、加州等地,“未来每台特斯拉Robotaxi每年可带来约3万美元毛利润。”
过去十年Robotaxi行业过去十年最致命的三件事:贵、慢、不能量产。马斯克正在试图用Model Y这一张牌破解。
Robotaxi 2.0时代,马太效应加剧
当特斯拉选择以Model Y作为Robotaxi的落地载体,一个时代的权力交接也在悄然发生。
几年前,Robotaxi还是科技公司的游戏。Waymo、Cruise、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它们以AI算法和传感器堆料为长,视车辆为技术外壳,算法为灵魂内核。
那是属于技术乌托邦的黄金年代,讲的是模型、感知、地图与融合,赌的是资本的耐心与未来的想象力。
如今,真正掌握制造、资金、规模与用户的玩家们,开始坐上牌桌。
就在特斯拉在奥斯汀正式上线 Robotaxi 试运营的同一天,宁德时代、蚂蚁集团、哈啰出行联合宣布成立“上海造父智能”,注册资本12.88亿元,首期投入超过30亿元。
“造父”一名,源自中国古代著名的御车者,而新公司将专注于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与商业化落地,法定代表人由哈啰副总裁彭照坤担任。
虽然尚不清楚三个股东的具体出资额和持股比例,但三家股东各司其职——宁德掌握电池与底盘供应链,蚂蚁提供技术与算力基础,哈啰开放出行平台经验。
目前,哈啰已启动Robotaxi团队建设并进行车辆测试,招募对象覆盖AI大模型、自动驾驶感知与决策等关键技术岗位。
Robotaxi的挑战,从来不止于算法,而是一个典型的跨界融合场景。
也就是说,玩家既要有制造能力,能快速量产并适配L4硬件方案;又要懂服务体系,能处理调度、维保、乘客体验等琐碎却决定成败的细节;还要有平台资源,能够在真实场景中持续运营并优化模型。
在行业普遍共识中,如果要从经济模型上跑通Robotaxi,前提是市场保有量达到10万台。而现实是,全球Robotaxi在运营车辆不过近万台,离真正的商业化规模还很遥远。
作为Waymo科技派的代表玩家,其第五代Robotaxi基于捷豹I-Pace打造,单车成本高达7.7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近53万元。外媒预计,2025年其周订单或突破100万,年营收可超10亿美元。
然而,这背后是Google对Waymo十年如一日的输血,精致,但难以复制。
国内仍留在牌桌上的玩家,如百度Apollo、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也几乎都是“强资本+强背书”的组合体,但都仍处在商业化的漫长爬坡阶段。
对比之下,制造派与平台派正在加速入场,他们不一定有更强的算法,却掌握Robotaxi走向市场最核心的三张牌:
有产线,能前装;有资金,能烧钱;有用户,能闭环。
对于这些超级玩家来说,Robotaxi或许短期不赚钱,甚至会持续亏损,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代表了未来十年出行入口与流量分发权的争夺。
更现实的是,Robotaxi还可能为原有业务锦上添花。比如,不仅能带动整车销量,还能延伸至维保、金融、二手车等增值服务,提升生命周期价值。用户反馈也能反哺技术开发,让智能驾驶的训练更贴近实战。
但必须正视的是,造车与运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体系。如何调度响应?如何处理无人车事故?如何面对乘客投诉与车队维保?这些是车企此前从未真正面对的问题。
早在2019年,小鹏汽车便推出新能源汽车出行平台“有鹏出行”,进军网约车市场,但很快无疾而终。2022年,小鹏汽车再次进入Robotaxi领域,策略却已从独立运营转向“与出行平台合作”。
这种现实的做法已成为主流路径。
吉利扶持的曹操出行已上线“曹操智行”平台,搭载“千里浩瀚”解决方案,目前已在苏州、杭州开启Robotaxi示范运营;预计年底还将推出L4级无人驾驶定制车型。
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前景的看好已经反映在了市值上。就在本周,曹操出行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港股迄今为止最大的共享平台。
此外,广汽旗下的如祺出行、上汽旗下的享道出行均在布局Robotaxi赛道。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2025年之后,Robotaxi赛道的马太效应已经不可逆。强者更强,资源向头部流动,小玩家再无试错空间。
尾声
过去十年,我们看到曾经的Robotaxi创业潮中,一批又一批明星科技企业站上时代浪尖。
Cruise、ArgoAI、Motional、Aurora……融资额节节攀高,技术理想与媒体叙事共振,把L4推上神坛。
但如今回望,这更像是一场“硬科技泡沫”的预演。
Robotaxi不是爆发型赛道,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真正的壁垒是整体体系构建能力——能不能持续供血、持续落地、持续优化。
特斯拉的登场,为第一代拓荒者的退场拉上帷幕。接下来,留在场上的人才刚刚开始真正的较量。(转载自未来汽车Da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