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小红书试图反攻微信长文生态
东哥解读电商 2025-07-16 17:42

前两天,小红书上线一个功能。

它终于支持发长文了,但不只是能写几千字那么简单。这个功能,还能帮你自动切片、排版,甚至用AI生成封面和摘要。

我拿到内测资格后,第一时间试了一下。感受就两个字:丝滑。

编辑页里,只要粘贴文字、起一个不超过20个字的标题,再选一个排版风格,系统就能一键生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杂志风”长文。

它还提供六种视觉模板,可以实时预览效果。看起来像一个小更新,实际上,智远认为,它可能藏着对微信内容生态的一次战略欺骗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可能会觉得,小红书这次上线长文功能,是为了让创作者写得更深、用户看得更久。

但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它支持的“长文”,一点都不传统。

不是可以慢慢滚动、自由排版的文字内容,而是被系统自动切成了一页页图片,你还是得右滑翻页才能看下去。

这种“升级”,是一种伪装;它的本质不是为了让你认真读一篇长文章,而是为了让“长内容”也服从平台的视觉逻辑。

换句话说,它不是在解放文字,而是在用图片殖民文字;就像你在看一本杂志,一页一页地翻过去,而不是一行一行地往下滚。

而这背后,藏着一个很关键的设计思路:不让用户的浏览习惯发生改变。

我们知道,在微信生态里,很多人对长文已经没有耐心了;但小红书的做法是:哪怕你看一篇6000字的文章,也不会觉得有压力。

为什么?因为它把这6000字拆成了一张张图,每张图停留几秒钟,一眼就能看完。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行为驯化”,它不用你改变原有的刷内容节奏,只要继续右滑,就可以把整篇文章看完。

这么做,对平台来说有什么好处?

最核心的有两个:

一,维持流量效率;不让用户突然停下来进入“认真读文章”的状态,那样会打断推荐流的节奏;二,提升广告密度。每一页都能插图,每一图都可以植入产品链接。数据显示,美妆类长文中广告点击率比短视频还高出20%。

也就是说,它不仅没牺牲流量效率,反而还提升了变现能力。

所以你看,小红书的“长文”功能看似工具升级,实际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内容驯化实验:

它用AI帮你排好版、切好图、生成封面,表面上是在帮你提升创作效率,实则把内容牢牢控制在平台的视觉逻辑里。

它不让你改变右滑翻页的习惯,也不让文字拥有真正的自由表达空间,换句话说,它正在悄悄重新定义“什么是好内容”。

既然如此,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出来了:到底是谁,在决定什么样子的内容才算“好看”?

我们先来看看微信那边的情况。

微信生态里,“审美权”一直被一小群人掌控着,不是明星博主,也不是大V,而是那些懂排版的人。

比如135编辑器、秀米这些工具的重度用户,他们知道怎么调字体、配色、行距,甚至懂得什么时候该加粗、什么时候该引用。

这就像是内容世界里的“技术门槛”,普通人哪怕写得出好文章,也做不出那种“高级感”的排版;就像你去餐厅吃饭,菜做得再好吃,如果摆盘乱七八糟,第一印象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在微信的内容生态中,审美不仅是一种能力,更像是一种“阶级壁垒”。

它把创作者分成了两类人:一类是会设计的专业作者,另一类是不会排版的素人。

我看过很多时尚博主的公众号文章,那种视觉质感往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普通人根本复现不了。

我自己也试过用微信小绿书功能发图文笔记,用Master Go等工具设计封面,但始终觉得效果差了一截;后来也尝试其他平台的一些模板,发现总审美不在线,最后干脆放弃了,直接用纯文字发布。

没想到,原生文字带来的阅读体验反而更好,没有干扰,也没有花哨的设计,反倒让人能专注内容本身。

所以,这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当创作门槛太高时,反而限制了内容的传播力。

而小红书,恰恰抓住了这个痛点。它的做法很简单,用AI模板,把“审美”这件事彻底标准化。

你只需要选一个风格,比如“文艺清新”、“理性现代”或者“复古怀旧”,系统就能帮你搞定其他的,你不需要学设计原理,也不用担心排版错乱。

这种“一键美化”的背后,是对传统审美权的一次“技术性收编”。

以前你说“这篇文章看起来很专业”,是因为它排版精致、细节讲究;但现在,只要点个按钮,人人都能做出“杂志风”的内容。

听起来是不是挺公平?让更多人参与创作,不正是UGC的核心精神吗?

但我认为,这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创意正在被压缩。

因为所有人的内容看起来都差不多,都是那几种模板来回套,封面风格趋同,一眼看过去全是“复古滤镜+手写字体”。

这就好比,大家都穿同一个品牌、同一个系列的衣服,走在街上很难看出个性。

那么,问题来了:谁最吃亏?

当然是靠设计吃饭的职业创作者。我看到小红书上一些设计师吐槽说,接单量下降不少,因为“模板化设计”需求越来越少;有些人干脆转行去做“AI提示词工程师”,专门帮别人调参数、优化AI生成效果。

但反过来,有吃亏的一面,就有受益的一面。谁是最大的赢家?当然是原本不会设计的素人创作者。

所以你看,这两个平台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微信想维护“专业主义”生态,吸引高端品牌广告;小红书则选择降低门槛,扩大内容基数,提升流量变现效率。

说到底,这场“审美权”的争夺战,本质在争一件事:谁来制定内容的工业化标准?是让专业人士说了算,还是让平台算法说了算?

未来会不会出现审美分层呢?比如,开放“自定义模板市场”,允许用户上传或购买自己的排版风格。目前我还在进一步观察。

所以,在谁能决定内容好看这件事上,我的结论是:创作者已经不再是审美的主导者,而成了规则下的“提线木偶”,真正的审美权,现在也悄悄因为广告效率,握在了平台手里。

但光有审美还不够,平台真正想赢的,是一场更隐蔽的战争:  谁能让创作者在这里实现“最小阻力”的创作?这背后,是对“入口设计”的一场战略级较量。

早些年,微信尝试用“小绿书”功能复制小红书的成功,结果却暴露了一个致命的战略失误。用工具思维做社区。

它的本意是好的:通过中心化的入口模仿小红书的双列信息流。

但问题很快就来了,首先是场景混乱,图片消息被嵌入订阅列表中,和长图文混排在一起;用户根本搞不清楚:这是新闻?广告?还是笔记?

然后是交互割裂,原本公众号是垂直滚动浏览,现在突然要右滑翻页,操作方式变了,用户需要重新学习。这种认知负担一上来,体验就打了折扣。

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2023年第一次上线“小绿书”时,很多创作者因为流量分配不均,迅速又回到了传统长图文形式。这个功能最终成了“无效围剿”。

归根结底,微信忽略了一点:用户对“内容-场景”的强关联记忆,它想用一个功能覆盖所有场景,但却忘了:用户不是在用工具,而是在“消费内容”。一旦体验不对劲,他们就会本能地抗拒。

那小红书是怎么做的呢?相比之下,它的策略比较聪明:用行为惯性来推动创新。

它的长文功能,几乎没有“新功能”的感觉,发布长文和发普通笔记几乎一样,入口隐形,界面统一,用户不会觉得突兀。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图文、视频,还是长文,内容都以卡片的形式呈现;你滑动的动作不变,阅读的节奏不变,大脑也不用切换模式。

这就叫“深度内容碎片化”,把复杂的东西做得像日常一样自然;所以你会觉得:我刚刚读完一篇6000字的文章了吗?怎么一点没觉得累?这就是它的厉害之处。

不过,这种轻量化设计也有一个致命细节:封面摘要的“三秒法则”。

AI生成的关键词,7分钟读完、6000字干货,直接刺激点击欲望,完全复刻短视频的“黄金前三秒”逻辑;换句话说,封面是钩子,标题就是按钮,如果你的封面不够吸引人,哪怕内容再好,也可能没人点开。

另一方面,还有个“阅读时长的欺骗性”,你看完一篇长文,可能只是滑了三四张图;看一篇短文,也只花了三秒钟。

从用户感受上,两者差不多。但从平台角度来看,这可就不一样了,它模糊了“长内容”和“短内容”的边界,让所有内容都能进入同一个流量池。

所以,你会发现,小红书入口设计看似丝滑、轻盈,背后藏着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再分配战争;它没有强行改变用户的习惯,是伪装成旧体验,推出新功能,试图想把微信拖进了自己主导的战场。

在这场内容战争中,胜负关键是谁能更懂用户的行为惯性,谁能用最少的认知成本,让用户接受最多的新规则。

智远觉得,归根结底,所有内容平台都在做同一件事:争夺“什么是好内容”的定义权,那问题来了:最终,谁才是真正握有“好内容”终极权杖的人?

微信也想拥抱变化,但无奈被“微信生态”这个大框架牢牢绑定。

公众号的本质是“深度阅读 + 私域沉淀”,而图片信息流需要的是“快速滑动 + 公域分发”,两者就像油和水,怎么搅都融不到一起,结果就是用户认知混乱,创作者流失严重。

很多头部公众号停更了,中小创作者转向短视频平台,微信逐渐变成了一个“内容备份站”,不再引领潮流。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平均打开率,从2017年的10%,一路跌到2020年的1-2%,到了2024年,只剩下0.5%-2%。

这不只是用户注意力转移的问题,更是内容范式的断层。

本质上看,微信问题在于,它太相信“工具效率”了,以为只要做个功能,就能解决场景需求,但它忘了:内容革命,从来不是从工具开始的,是从人的行为出发的。

抖音,短视频时代的绝对王者,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模式也有自己的天花板,它的“三连页”设计,几乎把所有内容都塞进了15秒视频的框架里。

知识类内容被迫拆解成“快餐式片段”,系统性没了;创作者为了流量放弃艺术表达,审美降级了;广告必须前5秒出现,否则跳过率超过80%,内容越来越套路。

这不是内容质量的问题,是平台机制决定了用户的行为,抖音的成功,建立在注意力经济的基础上,但正因如此,它也陷入了“越短越赚,越赚越短”的死循环。

那么:有没有一个平台,既能承载深度内容,又能适配碎片化阅读?我不敢轻易下结论,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小红书洞察到了这一切。

它没有像微信那样强硬地把图文套进旧框架,也没有像抖音那样把一切都视频化,而是用“视觉工业化”+“行为寄生”的方式,试图重新定义了内容体验。

你滑动动作没变,大脑也不用切换模式,但内容生产形式变了,消费方式也变了;这是它的厉害之处:让用户感觉不到“新东西”,但又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规则。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总结这场内容战争的核心,那就是:

谁掌握“视觉表达权”,谁就掌握“好内容”的定义权,因为这个时代的内容消费,本质是一场“视觉行为”,人们不光是在看内容,更是在“感受内容”。至少,从小红书角度是这样。(转载自东哥解读电商)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