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跨国车企日产拟关闭武汉工厂的消息在汽车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
据相关媒体报道,由于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日产正考虑关闭其位于武汉的工厂,这一决策或将于近期正式官宣。
东风日产武汉工厂坐落于军山新城凤凰工业园,占地面积1800余亩,2019年3月开工建设,2021年1月竣工,2022年5月正式投产。
该工厂运用了3D数字化设计等先进技术,物联网采集率超85%,焊装车间自动化率超90%,是东风公司打造的新一代绿色环保智慧工厂,规划整车生产节拍60JPH(每小时生产60台车),年产能可达30万辆,具备燃油车、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等多种车型柔性混合生产能力,当前主产车型为日产超混电驱奇骏和纯电艾睿雅。
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咋舌。有消息透露,该工厂目前产能利用率仅约1/30,极低的产能利用率无疑给日产带来了巨大的运营成本压力。
日产并非孤例。过去18个月内,多家跨国车企在中国启动产能削减计划:
北京现代:2024年关闭重庆工厂,年产能削减35万辆,出售价格较账面值缩水65%;
广汽三菱:2024年10月停产长沙工厂,设备迁往东南亚,品牌退出中国市场;
广汽本田:2025年3月裁员1700人,为近十年来首次大规模裁员;
Stellantis集团:2024年暂停Jeep品牌国产,广州工厂转产零跑车型。
“过去‘引进全球车型+本土化改良’的模式已失效。”有汽车产业分析师表示,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需求迭代速度远超跨国车企研发体系承受能力。以日产武汉工厂为例,其生产线改造周期长达18个月,而中国车企已实现“季度级”产品迭代。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47%,而日产在华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不足8%,其主力车型e-POWER系列因技术路线争议未能打开市场。
对比之下,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通过垂直整合模式,将单车研发成本控制在8万元以内,而日产同级别车型成本仍高达14万元。
日产武汉工厂的命运,折射出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从“攻城略地”到“战略收缩”的转折。这场产能重构背后,是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变局中,传统巨头与新势力对生存权的激烈争夺。(转载自电车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