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针对媒体报道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安全协调局发布了其约谈支付宝、芝麻信用有关负责人的通知。
网络安全协调局负责人指出,支付宝、芝麻信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刚刚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精神,违背了其前不久签署的《个人信息保护倡议》的承诺;应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加强对支付宝平台的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支付宝和芝麻信用也表示,将认真落实监管部门要求,从源头查找问题,深刻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然而,就在通知发出的同一天,有媒体报道称,支付宝在济南推出的乘车码出现了与账单事件如出一辙的“默认同意”协议事件。
蚂蚁金服就此事对Bianews回应称,这个业务已经在排查,报道内容存在部分失实,原报道内容已经删除。
同时,Bianews试用支付宝在济南推出的乘车码时发现,页面的“默认同意”协议前已经添加了勾选框,用户勾选同意后方可开通使用。
据悉,支付宝还给厦门、广州等超30个城市都提供了“刷二维码乘车”的服务。就在上个月,蚂蚁金服还对外发布了公交地铁的解决方案。
所以支付宝所做的这一切,除了是为了争取出行场景的支付空间外,更是为了与微信支付进行较量。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线下购物使用过手机网上支付结算的比例已经达到 61.6%,其中,有9成以上使用的是支付宝或微信支付。
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上半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为53.8%,微信支付和QQ钱包为代表的财付通则占有40.3%。
Bianews之前曾总结过,现在的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对标业务越来越多,比如保险业务、商家收款业务等等,都是与支付宝业务直接对抗。
现在讲到的出行场景更是二者接下来的重点对标业务,现在的乘车码也是二者在交通领域的战场之一。因为出行场景的盘子太大,从共享单车到公交,再到网约车,甚至是境外出租车,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线下支付空间。
蚂蚁金服城市服务总经理刘晓捷曾表示,杭州一天使用公交的乘客总量是400万左右,其实就是“日活”。目前IC卡一天有一百多万,移动支付最高的时候接近100万笔,其中支付宝最高70万笔左右。
此外,他还表示,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天有2.4亿人次乘坐公交车,有超过6千万人次乘坐地铁,加起来超3亿人次。就算只有一半的人会使用移动支付,也是海量的订单。
当然,二者在争夺出行场景的市场份额时,更大的目的还是为了培养用户形成“只用自家支付工具的支付习惯”。
但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养成特定的支付习惯很难,他们总是习惯性选择优惠力度大者而用之。比如,微信乘车1元,支付宝乘车0.8元,公交卡乘车0.5元的情况,大多数消费者会选择公交卡乘车。
值得一提的是,马云最近一次泡吧,结账时并没有用支付宝,而是选择了刷卡。对此,支付宝方微博表示,每个人在支付方式上的选择都是自由的。
在这个崇尚支付自由的时代,不知道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会带来怎样的支付新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