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了2017年阿里巴巴平台商家公益账单,通过公益宝贝产生捐赠的商家多达178万家,善款总额达2.46亿元,3.5亿买家支持了商家的公益行动,人均购买公益相关商品17次。
阿里平台商家登陆千牛客户端,查看自己在2017年的公益记录。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社会公益部总经理孙利军表示,发布公益账单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阿里平台商家在公益生态链上发挥的作用,去影响更多人,他还把公益定义为四个关键词——感动、触动、行动、带动。
而根据阿里研究院同时发布的《2017阿里巴巴网商公益报告》显示,阿里平台卖家带动买家参与公益已呈现出“人人参与、日常参与”的特点。
互联网公益日常化
捐赠次数高达59.8亿次
阿里借助电商基因,提供了商家、买家共同参与公益的机会。“商家是‘互联网+公益’领域中非常活跃的一个群体。”这在阿里公益宝贝平台就有体现。2017年,平台商家通过“公益宝贝”参与捐赠的总额达到2.46亿元,是2012年的31倍,捐款超过店铺总营收金额千分之三的商家,则达到了6.5万家。
(阿里巴巴商家公益账单发布仪式)
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参与公益的商家涵盖心级、钻级、冠级和天猫店。有些店铺的年捐赠额甚至高达几十万,也有很多卖家在自己才刚刚起步的时候,就选择加入“公益宝贝”。
同时,研究报告也提到,相对于那些动辄上千万元的大额慈善捐赠,互联网公益更具有日常化的特征。商家公益账单显示,2017年公益宝贝的单笔捐赠金额平均约为0.04元,而捐赠次数则高达59.8亿次,是2012年的72倍之多。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则呈现出海量化、小额化和高频化的特点,据介绍,2017年有3.5亿买家支持了商家的公益行动,人均购买公益相关的商品17次。
阿里巴巴集团社会责任专家清岚认为,公益宝贝是适合普通人的公益形式。“只有达成交易的公益宝贝才会发生捐款,金额和比例也可以自己设定,买家乐于接受,卖家也不会有太大压力。”
引入更多优秀公益项目
通过商业模式影响更多人参与
公益宝贝项目源自2006年,几位淘宝小二为不幸身患绝症淘宝店主周丽红筹款建立的“爱心宝贝”项目。阿里表示,目前,公益宝贝也正通过产品优化和体制创新,进一步扩展公益的覆盖面。
2016年4月,阿里启动“阿里巴巴联合公益暨公益宝贝2.0计划”,不仅公募基金会的项目可以通过评审入驻公益宝贝项目,其他NGO的公益项目也有机会通过公益宝贝筹得善款。
阿里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平均每笔4分钱的捐赠看似微不足道,但已累计帮助超297万的弱势群体,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缅甸、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国家和地区。
而公益宝贝支持的公益项目,涵盖了扶贫助困、教育助学、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疾病救助、灾害救助等多个领域,其中,医疗和下一代,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其中,阿里巴巴公益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贫困顶梁柱重病救助行动”,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开展精准的大病救助保障。据介绍,过去一年里,共有72万人从中受益。
阿拉善SEE基金会“一亿棵梭梭”项目,利用在2017年通过“公益宝贝”筹集到的款项,在内蒙古阿拉善关键生态区域种下了547142棵梭梭树。总计10943亩的梭梭林,能够固定109430平方米的荒漠。
不少人质疑公益与商业产生联系会滋生很多问题,但其实,商业可能是大众参与公益最简洁直接的入口,也是让公益行为能够持久的方式。比如,在新加坡购买政府规定的乞讨者在街边贩卖的价格略高的纸巾即是做了街边公益,让公益不单纯是施与的同时,降低了公众心理上承担的公益风险,也增多了公众参与公益的机会。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曾表示,“做公益做好的方式是‘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所有的公益项目都是利用技术创新,通过商业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唤起更多的人来参与公益。”的确,公益看中参与,这就需要发声影响更多人参与进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