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媒体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对知识、内容的获取越来越重视,阅读场景也丰富起来,不局限在传统书店、图书馆,在咖啡馆、车站也随处可见书籍和阅读人群。
10月30日,机遇空间宣布与京东图书文娱业务部达成合作,京东自营全品类图书都将入驻,双方将在图书零售、知识场景、IP聚合等多个方向展开合作,将知识场景与零售革命结合。开发书在提供阅读与内容获取的价值之外的营销、介质链接价值。
这次与京东图书合作,机遇空间将为京东图书零售提供线下体验空间,提供数据给京东,机遇空间本身创造人与人连接的机会,线下店的运营可以满足消费升级中用户对于体验和附加值的需求,这是京东在线上不具备的。
而像ins风、北欧风、后现代工业风的装修风格能为一些线下店用户提供拍照场景一样,京东图书则为机遇空间提供知识场景,同时省去与客户谈判的成本,而相应能提供的售后服务和促销也与线上京东图书提供的相同,这有助于提升线下销量。
京东图书两种模式布局线下
预计年底合作门店达100家
除了机遇空间,京东图书还布局了一二线城市其他场景店,比如咖啡馆、酒店、银行、机场。
而至于线下布局模式,京东图书文娱业务部总经理杨海峰介绍称,一种是提供纯供应链支持,另一种则是像与机遇空间这样进行线上线下活动同步的模式。
同时,根据空间经营性质来区分,京东图书对门店提供的翻阅数据或者网上浏览数据等进行分析,不同线下店提供不同品类的投放侧重,比如咖啡店则以经管、社科类为主。
杨海峰表示,如果单纯开线下书店,最终还是在吸食目前线下销售的份额,而不能增加行业增量。线下线上同价也不可取,依然要延续线下店发挥并保持线下优势,即及时性和体验感,同时要顾及线下店增加的运营管理成本。杨海峰认为用户需要为此付费以保证价值判断,有助于平台运营,对行业发展也更有好处。
同时,杨海峰也预计线下图书销量还会有很大增长,但绝对值很小,他表示京东图书线下店及合作伙伴在年底会开到100多家,明年会达到200-300家。
据悉,京东图书2017年上半年实体图书销售数量突破3亿册,并已累积近7000万用户。这些数据也证明着京东为线下引流的实力。
瞄准第三空间市场制造混合业态、聚合流量IP
连接、共享的目的是共赢
在日本东京代官山的Tsutaya茑屋书店,一位十分优雅的女性独自沉浸在阅读中,几小时后,坐在那个座位上的变成了一位非常绅士的男士,这一幕让机遇空间创始人CEO胡世辉印象深刻并在脑海中产生很多画面,他意识到这样的空间在提供给客户阅读、休闲和美的同时,也很遗憾地创造了擦肩而过。
于是胡世辉在798创建第一个机遇空间,在空间里搭建用户联系、创造机遇,他把机遇空间定义为书院型共享商务空间,用户可以在其中喝咖啡、阅读、举办活动、商务会谈等等。商务作用,更多体现在顺应时代下人们需要家与公司外第三空间的发展趋势,用户可以在这样的空间里发挥其余价值。
而咖啡、书籍、沙龙等则是休闲、阅读、活动这些场景中的介质,通过这些介质,在设定场景内用户彼此找到联系。位于798的机遇空间开馆不到一个月时间,已经吸引了马东团队,黄西脱口秀等IP到来。
除了798这样的文化区,位于上海的明天广场,也开设了一个机遇空间,占地一万平米,50%是共享办公空间,另外50%是第三空间,如书空间,多功能剧场,咖啡厅等,将第三空间和第二空间糅合起来,能提供更高效率的场景和服务。
坚持打造第三空间,以氛围激发用户灵感,发掘IP价值,是机遇空间的特点,用这样的混合业态能打造更大的外延。而运营模式也相应提供了三种:一种面向C,提供机遇空间租借和参加机遇空间活动。第二与机遇空间合作,塑造个体价值。第三个面向B,提供合作场地给企业。
胡世辉表示商务合作建立在价值判断,形成连接,发生关系之上,所以商务空间应该既包含工作空间,也包含社交空间,而机遇空间为社交空间的打造就提供了很多介质和场景,比如此次和京东图书合作,引入书为介质,打造知识场景。
而盈利模式自然也是to B+to C,这给了机遇空间发展的更灵活的转变余地。让房间IP化,提供长期有效的租借,这时间段中租借者不使用时,这个房间就变成共享会客厅,共享给他人,他同样可以收这个房间一定比例的租金。
随着自由职业者、拥有第二职业者或在发挥“余量”价值的人越来越多,个人收入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社会在向着个体化时代发展,C与B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未来拥有个人IP的人才更有竞争力去驱动其本身的商业发展。
这是着眼未来,当前,to B仍是支撑运营的部分,机遇空间也仍在探索这样的混合业态的比例,但胡世辉认为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坚定to C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不过,能拥有顶尖IP被时间筛选的个人一定还是少数,任何一个商业的本质除了创造价值还要创造收入,这方面机遇空间具有几点优势:
空间设计具有美感,具有传播价值,比如用户很可能会通过拍照发朋友圈来主动传播
在功能上比传统商务空间更丰富,更休闲,更有创意,这一点可以保持一定的用户粘性。
运营手段、主题更多,无论是场地还是书,都可以作为一个入口、一个载体,作为社群连接重要的一个工具和话题,利用此举办的分享会、小型音乐会等等都可以连接用户。
当然,连接了用户,就需要提供服务,需要有精准的数据驱动服务,这基于用户提供数据,如何能让用户充分享受社交便利,而不在数据提供过程中让渡隐私可能就是需要关心的问题。
另外场景的丰富意味着管理成本会提升,如何平衡流量引入和管理成本以及运营能力,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此外,因为机遇空间本身设定的诸如“阅读”这样的场景属性会对用户进行筛选,机遇空间会更倾向于年轻人、知识阶层、自由职业者。但寻找用户又筛选用户始终是被动的,不如培育发展用户,归根究底有价值的用户就值得服务,甚至可以培养成为生态共建者,双方共赢。
胡世辉还透露,在11月会基于场景向传媒发展,给予平台、举办活动让有IP、才华、价值的人来展示、分享,甚至还会推送榜单,推荐城市优质商务、社交空间,提供孵化IP的媒体化的服务, 更进一步推动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