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催收行业开始陆续复工。
“现在开工的催收公司不足一半,复工的人员数量只有大概30%。”北京一家催收公司的负责人冯修文只能延后开工。
申请复工就要经过一个繁琐的过程。
“我们和物业、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反复沟通,填写了十几份材料,才被允许半复工。”一家催收公司的创始人丁华称。
所谓的半复工,是只允许一半的员工到岗。
“全公司200多人,物业只能发100张出入证,目的是为了降低员工的密集度。”丁华称。
在只被允许半复工的同时,丁华发现,能够到岗的员工,也确实只有一半。
一些员工被困在村里,出不来;还有一些员工害怕传染,“直接辞职”。
半复工的前期工作做完,丁华很快就遇到了第二个问题——口罩。
2月11日,国家发改委称,复工企业要为职工配发口罩等防护用品。
“想要复工,居委会要求我们先准备500个口罩。”四川一家催收公司的老板汪亿帆称。
可是,他们根本买不到口罩。
通过很多渠道,丁华终于找到了买口罩的渠道,但这些口罩却是天价。
“一个KN95口罩要30元,我们公司100人每天的口罩费用就是3000元。”但为了复工,丁华只得重金购买了2000个。
过关斩将之后,丁华的公司终于在2月13日复工了。
如今,一排20个工位,只坐了10人。
因为每天需要消毒两次,84消毒液的刺鼻味道,在整个办公室弥漫。
几个大窗一直开着,保持空气流通。温度很低,丁华只得让员工多穿衣服。
所有的员工戴着口罩打电话,“说话不清楚,呼吸也不顺畅,有时候遇到难缠的,催收员一着急就把口罩取下来了”。
丁华很着急,冲上去让他们戴上口罩,“因为监管部门时不时来查,看大家防护得如何”。
还有一些催收公司,选择了让员工在家办公。
“我们公司原本打算购买一批口罩就开工,但公司所在园区却因为疫情被封了,只能线上复工。”福建一家催收公司的员工称。
最终没有买到口罩的汪亿帆,也只能选择让员工在家办公。
但线上办公,也是困难重重。

“甲方公司都不太同意,因为催收员有比较严格的监控体系,在家办公很难监控,容易出问题。”北京一家催收公司的负责人透露,他因此失去了两家银行客户。
就算甲方体谅,在家办公的效率也不高。
“我家的孩子会找我陪他玩,我只能一边哄娃一边工作。”一位催收员透露,他现在的实际工作时间只有之前的一半。
汪亿帆为了让员工不“迟到”,“几乎每天都上微信、钉钉叫员工起床”。
为了让员工保持效率,他还每隔一会就看看员工的拨打量,并且每天早晚各开一个电话会议,要求员工汇报工作进度。
几位催收公司的老板透露,在家办公的效率降低了30%。
“行业复工率只有50%,加上效率降低了30%,整个行业实际上只保留了三成多的催收能力。”丁华称,在疫情的影响下,金融的逾期本来就在上升,而因为催收能力的不足,逾期将进一步加剧。
“很多甲方公司的逾期已突破两位数,目前还有上涨的趋势。”丁华称。
很多用户都表示,自己受到疫情影响,没有了收入。他们还会给催收员发封路、封村的照片。
有人甚至还会提供体温计的照片,表示自己发了高烧。
“催收员根本没法核实真假,而且遇到这种自称受到疫情影响的,催收员还得态度温和。”丁华称,否则一旦被投诉,就要受到“道德谴责”。
他认为,很多自称被疫情影响无法还钱的人,“都是在撒谎,听语气就知道”。
“硬催的话,外界会骂我们冷血、没同情心。这个时候只能温柔提醒。”汪亿帆称,如果对方态度不好,他们就只能挂掉,第二天再打。
多位从业者均认为,现在催收行业处于“压抑状态”。
尽管有些人利用疫情逃避债务,但还是有人借钱也要还。
美牙分期市场运营总监乔立香称,他们有一位客户,开的美容院和齿科诊所双双停工。
但他将自己和家人所有的钱凑出来,还了最低还款额。

复工难,催收率降低,这让催收公司倍感艰难。
“现在催回率低了20%,回款也减少了很多。”丁华发现,他现在大概要用原来三分之一的钱,养着和原来一样多的200个员工。
“几乎每天都是亏损的,一个月得亏上百万,账上的钱撑不过三个月。”他说。
还有近一半的催收公司没有复工,它们连“三分之一”的收入都没有,只能硬撑。
“问题不在于你能撑多久,而是在于你愿意撑多久。”在汪亿帆看来,及时止损很重要。
一些公司在开源节流,一些公司已开始裁员。
有些催收公司跟员工协商,工资能否打折,比如8折、5折、3.5折,甚至只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
有些公司对于不能复工的员工,不发工资。
一些催收公司已经开始裁员。它们预备在行业好转之后,再重新招人。
而有一些老板还是想养着团队,“重新培养一个催收员的成本,不会低于8万”。
这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
“公司通知,假期先是延迟到2月2号,再延迟到2月10号,之后延期到2月17号。”
“最后,公司没有了。”
在贵州做催收的吴程程没想到,这个段子竟然成真了,并且发生在自己身上。
2月10日,公司通知他,开工时间延期。
没过几天,他又收到通知:“由于行情不好,公司决定关停。”
催收公司的老板们,寄希望于甲方“根据现实的情况,调低KPI”。
“我们的甲方有的不再考核,有的任务量调低了一大半。”有人表示。
另一位催收公司老板则称,自己的甲方对任务量做了微调,但于事无补。
丁华预估,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三个月,“90%的催收公司撑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