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邓聪
来源 | 人民邮电报
2019年,互联网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在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数据正在由信息流越来越多地变成资产。可以说,数据成了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魏凯表示,区块链是解决数字经济面临的不可信、难确权等“先天问题”的机会。
从社会层面看,与传统社会不同,区块链技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信任方式。对于当下区块链为何有如此高的热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云勇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原因:一是战略导向,二是科技导向,三是民生导向,四是产业导向。对区块链关注越多,产生的疑问也越多。张云勇表示,区块链等于区块加链,但现在这个链已经不是以往的传统链,已经发展成为非常复杂的多元结构。此外,对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说法也不够准确,实际上,区块链的真正意义是没有中心,不是绝对的去中心。“同时,我们要明确区块链不等于比特币。”张云勇说道。
从区块链目前的应用场景来看,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范围广。广泛应用于金融和实体经济领域,主要是通过数学原理而非第三方中介来创造信任,降低系统的性能成本。二是提效率。在跨境支付、全球贸易、物流、供应链、金融、征信等领域,区块链能够快速融合实物流、数据流、信息流、资金流,简化验证、对账、审批、清算等交易流程。三是跨主体。解决价值链特别长,沟通环节复杂且彼此间存在博弈行为。四是降成本。有利于数据确权,促进信息共享和流通,从而降低成本。
“区块链﹢载体”实现更大价值
技术有了载体,才有了生命。区块链技术只有实现了行业的具体应用,更多进入到民生领域才能更有价值。“将先进科技融入司法领域已经是势在必行。”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表示,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不断渗透,电子证据在世界各国司法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由电子数据构成的电子证据已逐步成为最主流的证据类型。但在传统的司法实践中,由于以上证据真实性判定方法成本高、效率低、采信困难等不足,直接影响到电子证据在诉讼中的采信比例。而相比于成本高、效率低、真实性难以保证的传统存证,运用区块链技术的电子数据存证以其分布式记账、共识机制等特点,防止人为篡改,有效固证,并且可追根溯源,接受随时校验。通过共识机制,区块链上的各个公信力机构达成多方共识、多方互信,并且电子证据直通法院,大大节约了浪费在验证证据是否被篡改上的时间,提升了数据法律效力和司法裁判效率。“未来,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可信任核心优势的区块链存证在司法领域的价值将非常可观。”高子程说。
元年开启,创新应用也已开始百花齐放。谈及未来区块链的应用与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众人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谈剑锋认为,区块链会逐渐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区块链与云的结合将更趋紧密。但需要注意的是,区块链虽在数学上具有完备性,但也存在安全问题,未来还需要从应用、工程和管理等层面加强安全,从标准流程方面提升可信程度。更重要的是,区块链技术需逐步适应监管政策要求,才能更有效地发展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