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kiki
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下发金融简报,明确提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提醒各机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其实防范此类风险。
同时,简报显示,目前国内已有10余个“炒鞋”平台,毒、Nice、斗牛、当客(get)、YOHO!有货、识货、切克、Drop store、95分球鞋、盯潮等,呈现出参与者数量多、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剧烈等特征。“炒鞋”行业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值得警惕。简报指出,“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日交易量巨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杠杆资金入场助长了金融风险;操作黑箱化,平台一旦“跑路”,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简报提醒各义务机构应提高对“炒鞋”的关注和研究,加强对相关反洗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及时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炒鞋”背后潜在的金融风险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防止“炒鞋”乱象事态蔓延,防范群体性金融事件,引导理性消费和投资,发现相关情况及时报告我行。其次,各义务机构要加强对涉及“炒鞋”平台的资金交易监测,强化对“炒鞋”平台风险特征的识别,结合外部公开信息等,提高分析研判能力,发现或有合理理由怀疑平台参与洗钱等犯罪活动的,应及时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切实履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
炒鞋致富
前不久,95后靠炒鞋月入数百万的报道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不少人开始关注这一“致富”新渠道。
从前,球鞋是一种潮流文化,在球迷圈范围内被追捧,逐渐,通过球星、明人效应、品牌限量营销等影响下球鞋溢价不断增加,影响力也不断大众化。一些线上球鞋交易平台也应运而生,除了是普通球鞋的正常发售渠道外,这些也支持卖家与买家的二手个人交易,这其中就包括毒APP、Nice等上述金融简报中提到的平台。
根据毒APP数据,今年5月,相比发售价,市场上一些热销款球鞋交易价格涨幅均超100%,个别款涨幅高达430%。
能炒作的球鞋通常是品牌限量或者限地区发售的球鞋,有些甚至需要摇号购买,Air Jordan、Yeezy等品牌球鞋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通过这些线上交易平台,买鞋不穿反炒的现象滋生,很多年轻人抢到限量球鞋,然后加价卖出,一双鞋可能转手多人,对于这些炒鞋者来说,买来的不是鞋,而是收藏品,是对财富的想象空间。
据《2019全球及中国球鞋二级市场现状剖析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显示,今年全球二手球鞋市场规模已达60亿美元,其中,中国二手球鞋转售市场规模超10亿美元。
不少年轻人成为专职鞋贩子,炒鞋现象的火热已经超出了对市场供需关系失衡的反映,不少报道指出二手市场虚假繁荣,二手球鞋的炒卖实质是击鼓传花。
金融游戏本质甚至吸引来币圈参与,YEEZYB、AJOW等据称代表YEEZY、Air Jordan 1 Off-White Chicago等球鞋品牌的潮牌通证相继上线,并登陆55交易所、追币交易所等。再次包装二手鞋交易市场的这些潮牌通证对应一定数量的潮鞋实物,用户购买潮牌通证,可交易通证获利也可选择兑换实物。据悉,55交易所YEEZYB潮牌通证上线,开盘最高涨幅1500%。
乱象与平台治理
暴利不仅滋生投机者,也滋生了一系列乱象、灰产,据报道,有知情人称炒鞋圈中不乏炒鞋者与线下球鞋店内幕交易的情况,通过店员“渠道”价格,拿到比官方发行价高,但比线上平台二手交易市场低的价格,囤货后加价售卖。此外,溢价过高的正品让一些购买者望而却步,助长了“假鞋”的需求和产业。不少球鞋电商平台设置了价格走势曲线,让买卖双方可以参与预判价格,为炒鞋提供数据支撑。此外,卖家利用电商平台发货规则,通过时间差利用球鞋市场价格变动牟利等可能存在的行为也备受质疑。而球鞋电商平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球鞋市场。一直以来,潮鞋交易市场也有质疑一些电商平台存在售假、掉包行为的声音。在炒鞋现象发酵后公众质疑的目光下,一些球鞋APP交易平台开始呼吁理性消费,抵制恶意炒作,给潮鞋交易市场降温。今年7月,毒app发出“鞋穿不炒”的倡议,并表示平台不会支持“k线”、涨跌幅等金融市场展示形式的误导与暗示性内容。8月5日起,“nice APP”开始对平台30分钟内频繁取消购买的交易订单收取0.5%手续费,用增加交易成本的方式遏制恶意“炒鞋”,9月,nice多名封禁了多名恶意刷单、哄抬价格的用户。

事实上,消费市场上,不少产品交易行为给人一种“万物皆可炒”的观感,除了潮鞋还有洛丽塔裙、盲盒手办等等,网购以及网络信息平台促成交易范围的扩大,也让一些小众文化、潮流、产品“出圈”,同时也给了永恒的投机心理一个舞台,发现投机目标,降低炒作成本降低,其次,由于这类产品不是债券等传统投资品,行为更难约束和监管。但央行此次点破,表明监管机构对消费市场上这类现象的关注加大,那么这会是泡沫消退的信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