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一家银行十几个App 手机应用泛滥成负担
2019-08-15 09:13

来源:北京青年报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让一键出行、一键订餐、一键娱乐成为可能,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各行业争夺互联网赛道的一个发力点。然而,随着用户对“一键get”越发依赖的同时,App大有泛滥之势,成为用户“指尖上的负担”。

  

App成手机“不能承受之重”

  

“在银行开个户,多了10个App。”在外企工作的白领田原抱怨道。刚刚在银行开完卡的她,又在工作人员指引下下载App,并在App上做了一系列绑定操作。“App总闪退或没反应,浪费了不少时间。”

  

为验证已下载App的真伪,她在App store搜索开户行名称,居然出现了涵盖手机银行、理财、校园、购物、导航等不同业务的17个App。

  

日前,工信部对市场上各类App进行统计和监测的结果显示,我国移动应用程序总量高达449万款。生活服务类、电子商务类等8类应用下载量超过千亿次。

  

大多数用户的手机上,少则数十个、多则上百款的App铺满几页手机屏,想找到想用的要来回翻几页。

  

指尖上的“便捷”还是“负担”

  

不少App不同程度地出现闲置、重复建设等问题,背后是App建设中常见的三个误区:

  

功能分散、各自为政。一位为商业银行提供技术服务的工程师介绍,一个银行App的发布流程是,某业务部门结合自身业务,向公司提起“开发App”的申请,审批之后即可进行开发制作。“让用户下载App,主要是考核的驱使。因此常出现不同业务线‘各自为政’的现象。加之开发经验不足,导致了‘僵尸App’的产生。”

  

粗制滥造,用起来糟糕。手机App太多太杂,是个部门就想建设,是App质量无法保证的原因之一。此外,App还成为广告泛滥的重灾区。

  

App泛滥成“能耗杀手”。记者调查发现,大量App不仅占用数据资源,占用手机内存,还耗能惊人。上百个App能耗的累加,对手机性能、响应速度、温度、寿命等影响较大。

  

需提升用户“数字获得感”

  

“这主要是由于App建设前缺少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不少政务App的负责人只清楚具体几个功能,而不是从全面解决用户痛点的维度去做规划设计。”宇信科技原副总裁孟东炜说。

  

“偶尔办理的业务其实无需通过App进行。过多的App不论对开发单位还是消费者,都是负担。”数旗智酷创始人唐鹏建议,要加强App开发前的审批制度,克服重复建设、App闲置等问题。

  

业内建议,在明确App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应对不同业务的App进行整合。“目前,部门间数据没有打通,给App的整合造成阻碍。”唐鹏说。

  

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总工程师穆勇认为,整合不只是统一界面、把所有业务系统简单集中在一起,而是在现实中做好业务协同,打破部门壁垒。同时还应建立数据共享制度,明确数据使用规则,避免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形。

  

孟东炜建议,引入事后评价制度,从用户体验出发,才能提升用户的“数字获得感”,让便捷不“变味”。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