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无人货架2018:一直在洗牌,终局尚未来
2018-12-28 21:13

2018年的无人货架不再算是新事物,对无人货架寒冬到来的预言,比2018来得还早些。


始于2015年的无人货架行业,在2017年的融资、点位等等“数字较量”中在掀起争论波澜。据TalkingData数据统计,至2018年年初,无人货架创业企业累计融资额度已经超过30亿。有数据预计2018年无人货架市场规模可达到14.8亿元。

 

尽管资本市场极力追捧,统计数据积极看好,但其盈利模式的脆弱性还是引来众多质疑,低技术门槛、用户行为不可控、物流供应链保证难,货损成本不断挤压利润空间,自去年年中,无人货架风口转凉的预言就被不断提及。

 

2017年年底至2018年年初,仍有企业进军无人货架领域,甚至是如阿里、顺丰、苏宁这样的巨头。但回顾2018年,更多的无人货架企业是在艰难维系,表面上,创业者们用“合理业务调整”尽力维护着行业尊严,而实际上,行业撤站、裁员、并购、倒闭的动作不断,这无疑昭示了凛冬已至。


占领市场还是被市场蚕食?巨头后发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无人货架行业真的是一场商业与人性的对赌?他们如今过的如何?无人货架领域带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我们盘点了30+无人货架企业现状,想聊一聊,谈到无人货架,我们还能谈什么?



本借收购扩张,最终不暇自顾


无人货架赛道上的较量,有时候结局难分输赢。


去年9月28日,“果小美”宣布与主打智能零售货柜的“番茄便利”实现战略合并,新公司统一以“果小美”作为品牌。这无人货架赛道上的第一桩合并案吸引了大众视线。


对于合并,双方认为这是可以实现技术、资源互补、整合的手段,一方面依靠果小美点位资源,拓展写字楼办公消费场景,另一方面依靠番茄便利“RFID+视频识别+压力传感”智能冰柜技术布局能拓展售卖的SKU宽度。


新公司管理层表示,势必要抓住当下无人零售高速发展的这一窗口期,尽快重构出适合于中国的办公室便利消费解决方案。果小美总裁殷志华还在去年年底表示:2018年将铺设100万货架。但这一设想没能实现。


今年4月,有媒体报道果小美融资耗尽,资金链面临断裂,市场布局从最初的59个城市缩小到15个主要城市,员工被迫降薪25%-30%。但果小美在5月发布声明否认裁员,称公司将继续在货架领域里继续前行,探索从 " 自营重模式 " 到 " 第三方联合运营以及区域合伙人制的轻模式 " 的转变,并开始发力云端电商业务。


据悉,从今年年初开始,果小美就已试水以办公室零售场景为核心的熟人拼团电商业务。而5月的这则声明没能让人打消顾虑,转型像是变相承认了无人货架难以维系其商业模式。6月,再有报道指出果小美已经撤离西安。


还有在今年1月12日,便利蜂战略投资并控股领蛙事件。这距离领蛙引入阿里芝麻信用体系,成为芝麻信用在无人货架领域的首位合作伙伴仅4个月。


领蛙CEO胡双勇曾公布领蛙消费人数数百万,用户留存率达到95%,库存周转率是国内主流便利店的2倍,库存周转天数是国内主流便利店的一半。


这样的成绩单,加之过万点数上的流量,以及领蛙之后采用的人脸识别、自动支付等人工智能技术货架,从支付巨头加持到自身技术加码,这一切都吸引曾用一个多月投放5万货架、每周可投放2万货架的,在疯狂扩张中的便利蜂,而领蛙内部在公司发展路径上的分歧也推动了这场收购。


但大概没人预料到,便利蜂收购领蛙后随即开始大量撤站裁员。3月,有爆料称便利蜂除现有8个智能货柜试点城市及3个预铺城市之外,剩余38个已铺设简易货架的城市将全部撤站。


其中,在西安,便利蜂就进行了大量撤站,据媒体报道,伴随着撤站的是至少对1000名员工进行裁减。官方客服对撤站动作的回复称是在进行仓储和物流的调整。


还有猩便利收购51零食、顺丰收购全天allday的案例,2017至2018年间,对于很多无人货架创业企业来说,被收购而离场已经是不错的结局,而对于希望借收购打通点位、获取用户流量的收购方,欲求扩张却最终不暇自顾,难从增长的运维成本等更多问题中抽身。


艾媒咨询《2017-2018中国无人货架市场研究报告》中就指出,一味追求扩张速度,忽视已有点位的后续经营巩固,是行业存在的问题。各企业还未探索出成熟的运营、盈利模式,需客观看待这一市场风口。


落寞最终章,破产倒闭


比被并购更落寞的,是一些企业仿佛今天还亢奋于铺天盖地的融资消息、不断扩张的野心喊话,与同行者还没有较量过几个回合,第二天就要面对破产、倒闭的最终局。


一切都疾风骤雨,被资本追捧的高光时刻来得太早,落幕得也太快。


今年年初成都无人货架企业“GOGO小超”在仅运营4个月后就被曝停运,揭开了2018无人货架企业的倒闭潮帷幕。10月30日,深圳无人货架企业小闪科技也向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了破产清算。


小闪科技成立于2016年7月,从同城快送平台转型进入无人货架领域,据该公司数据披露,自2017年7月18日上线无人货架业务后,已在深圳布局了近500个零食货架。去年11月初,小闪科技还宣布获得了2000万元投资,并且,新一轮总额数千万元的融资也接近完成。



此外,曾经于杭州上海等地设点运营开放式无人货架的咕哒猎人,目前官网也已无法打开,公众号、微博等运营推广平台停止更新,网络招聘信息清空。公开资料显示,咕哒猎人运营方杭州惟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于今年6月决议解散。


这家公司成立于2016年3月,曾不到半年时间就获得杭州某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千万天使轮融资。


“转型”是最后的坚持


而那些仍在坚持运营着的无人货架企业究竟过得如何,可能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仍在进行商务拓展的公司可能也有过撤站,仍能看到招聘需求的公司在另外的城市或岗位也可能裁撤了员工。


当然也有放弃无人货架领域,转身寻找下一个赛道的,他们还在创业过程中摸索路径,在不断试错里保持最后的坚持。


今年1月17日,七只考拉宣布退出无人货架市场,转型做封闭智能设备——考拉盒子,有自称七只考拉内部的人员表示,该公司已解散BD团队。


七只考拉联合创始人单长江表示,该公司没有倒闭,仍在正常运营,但是方向有变化,已停止货架业务。


目前,七只考拉官网已无法打开,据2月的公开报道,七只考拉已涉足无人餐饮行业。


从校园消费场景拓展到办公消费场景,无人货架商友盒便利(零食e家)最近一轮1000万元a轮融资在2017年9月完成。但今年3月起,就有网友爆料其客服电话无人接听,在线咨询也无人回复,各大城市公司主管以下员工均已离职。目前,其官网已无法打开,微博等运营推广端内容停止更新。


公开资料还显示,该公司因存在拖欠员工工资、拖欠供应商货款等行为已被诉至法院,被列为失信企业。5月底友盒便利CEO陈惠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在裁人降薪筹备区块链,将转型为“新零售第一链”。


而今年1月,陈惠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曾判断,距离行业洗牌期还有10个月时间。当时他认为市场空间还足够大——全国总量数百万个点位,线下零售生意短期内很难形成头部效应,有留给创业团队更广阔的战略纵深。


成立于2016年10月的哈米科技,是开放式货架哈米魔方的运营方,据公开报道,该公司曾于90天内完成三轮融资,融资总额达数千万元,投资方包括云启资本,元璟资本,真格基金以及点亮基金等。


今年1月,哈米科技宣布获得易果等战略投资,A+B轮的融资总额将超1亿美金。此外,易果还将为哈米开放其供应链及仓配体系。当时有数据显示,哈米已布设超过2万个点位,平均用户人数超过100人,日常规单量超过30万。


而3月,即有员工爆料广州分公司已解散员工,但却不给工资。



今年6月,哈米科技被曝倒闭。网传其创始人赵文强发布了内部信,内容给出股票抵工资的“过冬方案”:公司将调整业务模式,并给员工提供了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将以等估值的股票抵发员工部分工资,1万及1万以上的,抵发一半,1万以下的,抵发1/3 ,从6月份开始执行;若不接受抵发方案,可到HR办理离职手续。


赵文强并不承认倒闭传言,他表示哈米在做业务升级,牵涉部分调整。


有技术支持的好过冬


事实上,在无人货架诞生之初,没有技术实力、标榜是具备互联网基因的新零售,就可以进场“顺风”投机获利的企业,让人诟病其业态经营门槛低。但寒冬的来临,无人货架高货损率等痛点越发明显,这也让人们发现了那些没有浪费过多精力在前期盲目扩张上,而是选择投入技术研发寻找解决痛点方案的公司。


2017年9月进入无人货架赛道的魔盒CityBox,采用的是拥有智能防盗和用户行为追踪的智能货柜,包括应用RFID射频技术和视觉识别技术的货柜。



魔盒在获得GGV纪源资本、真格基金等1500美元A轮投资后,又相继于去年12月、今年5月完成了2500美元的B轮融资和一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


据其官方公布的数据,2018年6月魔盒目前拥有超过60万的用户,累积购买用户超过54万,累积上架商品sku数超3000个。同时,魔盒表示也在进一步升级研发无人超市的进程中。


还有包括在上海、大连运营的阳光乐选等企业也选择逐步升级智能设备,选用具备图像人脸识别技术机器成本约为3000-4000元。这意味着从最初成本为每个100-200元的开放式货架改造为智能机,成本需要提高10-20倍。但阳光乐选认为智能化设备是降低货损率的唯一办法。


此前Bianews曾采访旗下拥有无人货架业务——小兰货架、小兰冰箱的深兰科技创始人陈海波,他曾提及,“零售核心是为C端提供更精准的商品配置、更简单的购买过程,客户需要更多选择,和让购物场景无限接近。办公室场景货架业态受损最终C端也会受损,这是一种倒退。”


小兰货架、小兰冰箱应用于办公室场景,采用深兰自主开发的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蓝眼系统,建立基于图像的商品库,根据数据量需求调整光影变化、角度,让商品从出厂之日就被系统识别,这淘汰条形码和RFID等解决方案,甚至省去用户支付步骤,做到“拿了就走”,但同时提供“谁拿了东西向谁要求付款”的证据,更进一步触达“智慧零售”,提升客单价,让其盈利模型能跑通。


而除小兰货架,在深兰科技还曾推出了quiXmart 快猫无人值守智能零售系统,并与蚂蚁金服共同推出Take Go免现场结算支付系统等。



总有人说,无人货架行业就是一场商业与人性的对赌,因为用户行为很难规范,企业没办法预判铺设点位面对的受众素质进而保证降低货损率。但这也是体现技术价值的地方,通过智能解决方案做出限制和引导,在不让渡用户的选择便利性的情况下,降低对企业经营运作的损耗。


同时在服务上,面部识别等技术支撑的智能无人货柜,也避免了转嫁结账等传统便利店本提供的服务到消费者身上的矛盾。


巨头的算盘


魔盒Citybox的COO沈博炜认为,商品的丰富度是良好体验的前提,有了好的体验,获得优质点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商品丰富度、用户体验的提升,是企业光有技术无法实现的,无人货架生态里依然比拼综合实力,如配送运维效率、商品丰富度、支付便利性等等。


受限于创业资源与自身实力,很多无人货架创业企业选择寻找物流公司、商品供应商等进行合作,一方面企业间联动合作,各发其力,优势互补,有利于形成开放的市场,但另一方面,环节与环节间的不可控,也导致问题滋生。


而拥有技术和资源实力解决恰全链建设问题的,显然是巨头企业。相比创业企业,物流、电商、O2O巨头们不需要重新搭建资源网,成本投入无需过多,无论是投资、收购还是自己设点都在可控范围内。


并且,这些公司背后还有成熟有保障的物流供应链支撑,这对于提升商品丰富度、配货补货速度,进而提升服务品质、提升用户体验都极具优势。在资本、运维能力的支持下,还可打破无人货架行业设点存在的地域性壁垒。


从去年10月,饿了么旗下无人货架饿了么now开始铺设,11月,猎豹移动开始运营无人货架“豹便利”,同月,顺丰悄然上线无人货架业务——“丰e足食”,到今年1月,京东开始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布局无人货架“京东到家Go”,苏宁旗下无人货苏宁小店Biu也正式上线,到3月苏宁再次开始铺设借助人脸识别、重力感应等技术的新版智能货柜。越来越多的巨头进军无人货架行业。


起家于O2O平台的京东到家、饿了么等进入无人货架行业被看做是防御性布局,避免这种离消费者更近的业态对自身形成冲击,因而想要在其中占据一席获取更多线下流量,而他们的优势正是拥有更为丰富的合作商家资源。


而备受瞩目的阿里和腾讯当然也没有放过这一入口,有人认为,无人货架的关键区别在于支付,是用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流量争夺战仍在继续,这也是阿里腾讯入局无人货架的重要目的之一。


去年12月20日,阿里已经联合美的落地无人货架“小卖柜”,并为其提供物联网、支付、云计算等技术支持,今年1月,阿里进一步布局无人货架领域,开始铺设无人货架“智选”。而猩便利也是直接获得了阿里系蚂蚁金服的独立投资。


而腾讯也以资本和技术支持方式,加持了每日优鲜独立运营的无人货架子公司“每日优鲜便利购”,同时,今年5月,腾讯云也与便利购就发力智能货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本以为无人货架企业撤站、裁员、合并、倒闭已经让人看到赛道的重点,但巨头的入局,让人再次审视无人货架业态的商业价值。


应用于校园、办公楼等高频消费场景,拥有零售消费市场一直以来想要触及的巨大线下流量群,无人货架可以实现。巨头入局目的或许并不在依靠无人货架端盈利,很大程度上,无人货架因为更贴近用户,成为巨头们获取选品数据并进行分析的入口。


果小美创始人阎利珉就曾表示,通过线上选品、支付,线下货架取货的方式,若线下用户足够多,线上支付成功页面的流量将会非常大,增大进行线上转化的可能。


“如果能进入100万个办公室,每个办公室每天即使只有10个人扫码,也是千万的UV。这可能是一个大几千亿的赛道。”


然而,巨头也有“失效”的时候,3月,猎豹移动旗下的豹便利被曝全面停止铺货,项目所有货架、设备和物品等全部出售折现,据报道,有猎豹内部人士透露,豹便利处于调整状态,主要原因为了和猎豹AI+机器人战略更加协同。


12月19日,京东到家Go宣布停止运营开放式无人货架。京东到家方面表示,京东到家的无人货架项目此前也属于测试性,而现在整个行业都在收缩。


 

无人货架赛道的终点比拼的会是巨头数据、流量体量吗?但在隔壁巨头获取线下流量入口的共享单车赛道上,我们看到的是,创业企业才需要孤注一掷,但巨头有利弊相商,随时弃置的余地。


如何破局?参与者积极求“变”


一定程度上,无人货架是裹挟了“新零售”、“无人经济”概念而得到资本追捧,当市场趋于冷静,也许更应该回归无人货架的零售商业本质,去考虑To c企业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服务更重要。


相比便利店、大型商超等传统零售,无人货架便利性仍然体现在距离(更靠近消费者)、时间(甚至可以无限制的营业时间,可以即时消费)、购物品类(基本满足需求)方面。


消费者自然更青睐于种类丰富、翻新率高、补货及时、品质保证、价格优势、操作简便,因而优质选品、及时有保证的物流配送、技术升级以免于将服务负担转嫁消费者很重要。


在这背后,就是无人货架企业要面对的物流网络、商品供应链、供货商情况、设备智能化等等资源建设、链接、创新的挑战。


因而,这种种因素决定了无人货架并非一个“低门槛”领域,无人货架想要盈利,靠租金、水电、人力等成本的节省是无法实现的,只有用户数增多,使用、购买率增多,不断积累,才能自我造血,这一切靠规模化、精细化运营。


但值得庆幸的是,仍存活的无人货架企业已在寻找新出口。除了上述提到的技术上的硬转型,还有在运营方面积极尝试连动线上线下,打通社交网络的模式,要真的实现“无比靠近用户”。


比如每日优鲜便利购已经在尝试“社团拼购”模式,这是2018年热度更高的营销模式,便利购也可以借此把无人货架作为线下流量入口,导流到线上。




另外我们还能看到一些企业在营销和支付上下功夫,联合银行推出商品优惠活动,一方面以价格优惠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盘活了其他支付渠道。


“对抗人性”已经是无人货架领域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光是面向的消费者,在配送等涉及到人的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


全天便利创始人任双曾指出一个无人货架运营过程中的细节:货物送到点位时,没人进行签收,很难明确数量。这个环节很容易造成货品丢失。配送员送200块的货物,最后只上架了100块钱的,很难追责。损耗都算到消费者头上是不客观的。

 

生意本质是人之间的交易,那么这样的商业逻辑里有没有可以信赖的人性支撑?当资本要靠道德背书的时候,资本又在讲什么故事?无人货架给行业带来的思考,可能早已超出对零售、流量、技术、巨头与黑马之间的商业战的讨论。


但行至2018,我们看到的是无人货架企业渐渐跳脱出商业范畴外的指责,想要捕获利益,面对人性暗面的锋利,要做的就是用技术、用营销、用一切让产品和服务更周密更坚硬。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