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三个人轮流上热搜挨骂:俞敏洪、Tim(影视飓风)、雷军。
其实,这个话题,我是最没资格说三道四的。确实有点害怕。毕竟我自己就是“登系代表”,大爹里的大爹,老登中的老登。后台对我的批评,经常是几大页。“哼哼,我都不用点开,就知道你要洗白”。骂我的热搜,可能已经备着了。
挨骂,就立正。要不,老脸不要了。这篇文章,就当是我最近一直在反思,如何“不做老登”的收获吧。
简单回顾一下怎么回事。三位大致都是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
雷军,在演讲上细数自己不易。他说,同时做芯片和汽车,就像“同时供两个孩子读大学”。他说,让人疲惫的是,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质疑、批评甚至攻击。他说,不少人对小米真的不够了解,存在很多固有偏见。
Tim,在一个整活视频里“扮猪吃老虎”。拿着一份简历(上面写着“国内学历:初中”、“本人工作:摄影师、视频制作相关”、“父亲职业快递相关”),在杭州相亲角被大妈连番嫌弃。
俞敏洪,在新东方32岁生日时,从南极发回一封内部信。以“冰雪中的坚守”为主题,回顾创业历程,向全体伙伴表示感谢、描绘未来。
场景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随后暴风骤雨般的舆论反弹。
斗胆评论一下,三位遭遇的,是同一个问题:当精英的表达,撞上了大众的剥夺感,“我们”就变成了“他们”。
俞敏洪、Tim、雷军,都是口碑极佳的公众人物。俞老师,是带我们补课、陪我们走过青葱岁月的英语老师。Tim,是咱们看着长大,想象力爆出天际的聪明小子。雷军,是把手机价格打到地板,转战造车继续当“价格屠夫”的商业偶像。
在高速增长期,这些偶像,是前进路上的明灯。无数人从他们身上获得能量。包括我。所以,我特别愿意相信,这三位的初心,没有丝毫恶意。哪怕知道我也会被骂,我也愿意这么说。
只不过,在那个充满机会的时代,他和我们是站在一起的,是“我们”的一员。
然而,当增速放缓,新机会变少。内卷、K型分化,叠加上普通人对未来的焦虑与迷茫。他们非常自然的会被塞进另外一个带情绪的标签:既得利益者。
就像越来越高的沙堆,你不知道哪一刻会塌,但它早晚会塌。这种情绪,会被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引爆。
好啊,我原本以为,咱们是兄弟,你会带大家一起吃肉。结果你自己大鱼大肉就算了,居然还吧唧嘴?陪你共情?我呸。
你一个千亿富豪,跟我谈人生不易?来,雷总,解释解释,你说着“5%毛利率”,怎么毛着毛着毛成了中国首富?
我以为你是靠才华,结果你爹是圆通总裁?得嘞,大少爷下凡体验,咱别拿普通人当NPC了行吗?
我拿你当老师,你在南极看企鹅海豹就算了,居然对着格子间当牛做马的我大谈“坚守”?呵呵,俞老师,有一手,南极没鸡,照样熬得出鸡汤。
你看,一瞬间,“我们”变成了“他们”。而当我们变成了他们,任何解释,都是精心策划的狡辩。
因为,你和我,已经不站在一边了。
这种情绪,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相对剥夺感”。
什么叫相对剥夺感?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跟我说什么“今天的普通上班族,日子也比古代皇上好多少多少”。我不想听。我只在乎,我碗里的肉,是不是比“我认为你碗里应该有的肉”,要少?
我最希望听到的是“你没有的,我却有”,至少也得是“你有的,我也有”,最烦的就是“你有的,我没有”。
当风停了的时候,猪如果还在天上哼哼“飞翔很累”,地上的猎人就会举起步枪。
这件事,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吗?我斗胆,再总结几句,如果说的不对,全当听个乐子:
从个人角度。不要认为“我今天拥有的,都是我应得的”。你最好发自内心的相信,你所有的成功,都只是时代红利。你只是在一个遍地是黄金的年代,恰好弯腰捡了几块,而已。
不然,会出事。
从企业角度。也许未来会诞生一种新能力:管好自己的老板,能别露面就别露面,能别吱声就别吱声。闷头做好产品,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不然,会出大事。
从社会角度。给整个社会泄压,创造上升通道,真的很重要。普通人过不好,谁都过不好。
不然,会出特别大的事。
因为,当一个人被架高太久,真的很容易失去对真实温度的感知力。
这句话,我准备写下来,贴在桌前,天天读、日日读、夜夜读。
以上,就是我这位老登的反思报告。
各位的批评,我全盘接受。
鞠躬。(转载自刘润)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