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小马智行港股上市:自动驾驶从「技术追跑」”到「商业领跑」的里程碑
连线lnsight 2025-11-06 16:06

文/熊逾格

编辑/子夜


2025116日,小马智行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

此时距离其在纳斯达克上市不到一年。20241127日,小马智行以13美元/股的发行价登上美股,创下2024年美股自动驾驶领域最大规模的IPO,摘得全球Robotaxi第一股称号。

如今,全球Robotaxi第一股又在港股IPO,发售4825万股拿下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领域最大规模的IPO。如果给承销商的15%超额配售权全部行使,集资额可达77亿港元。

据招股书披露,本次IPO引入了包括Eastspring在内的多家国际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认购总额达1.2亿美元。同时彭博社1028日报道称,全球出行巨头Uber正考虑作为锚定投资者认购1亿美元

从自动驾驶产业角度来看,历经十年技术验证、多轮融资寒冬与商业化争议,产业来到一个关键转折点:

资本的重心正在转移,从技术潜力转向商业造血能力。那些技术成熟、成本可控,能够规模扩张,跑通完整链路的企业,等来了市场的回应。

Robotaxi这门生意,真的到了可以规模化盈利的时刻吗?

质疑声从未停止。但产业龙头小马智行的表现让人看到希望:一手握着真金白银的助力,一手握着商业化的实绩,小马智行展示出的未来充满想象力。

双地上市,

小马智行为何被资本市场看好?

202411月到202511月,从纳斯达克到香港联交所,短短一年完成双地上市,这一节奏在中概股企业中并不多见。

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两地市场的差异化定位,为小马智行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空间。

20241127日小马智行登上纳斯达克

美股市场向来偏好成长性叙事,愿意为技术突破与长期愿景支付溢价;港股市场则更关注商业化进度与现金流确定性。双地上市意味着,小马智行既需要向硅谷投资者证明其技术领先性,也需要向亚洲资本市场展示其营收增长的可持续性。

小马智行在商业化上的信心,资本市场早已用真金白银做出回应。

从美股上市,到第七代Robotaxi车型发布,再到如今港股IPO。小马智行商业化时间表与盈利路径日益清晰,也因此吸引了柏基投资、公爵资本、方舟投资、威灵顿资产管理、富达投资等知名机构买入。

其中,被誉为女版巴菲特Cathie Wood旗下ARK Invest舰基金多次加仓。20256月,小马智行成为首个纳入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的L4自动驾驶公司。

小马智行美股股价在2025年8月12日发布第二季度财报后表现强劲,当日收盘时为14.36美元,一段小幅波动后在9月初开始持续上涨,不到一个月便在10月02日达到盘中高点24.92美元,涨幅超过73%。

小马智行凭什么获得资本的认可?

往近看,是小马智行亮眼的财报数据以及落地成绩。

2025年二季度,小马智行营收达1.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9%,环比增长53.5%

小马智行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图源上市公司公告

2025年,小马智行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获得L4级自动驾驶测试许可,并实现所有一线城市全无人收费运营的自动驾驶企业。

往远看,机构投资者看中的不仅仅是股价涨幅,更在于小马智行的持续增长与营收结构质变。

据招股书披露,从2022年到2024年,小马智行年营收从4.72亿元连续三年攀升至5.48亿元。2025年上半年,小马智行实现营收2.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3%

主营业务之中,Robotaxi业务的增速尤为显著。2025年上半年,小马智行Robotaxi乘客车费收入在Q1Q2分别实现约800%和超300%的同比增长,整个上半年该业务收入达2332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8%

乘客车费收入增长背后,小马智行营收重心正从项目制收入转向运营服务收入,意味着更加稳定、广阔的现金流。

资本纷纷站队的另一个角度,是正在加速的产业周期。

据全球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预测,全球Robotaxi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2.9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666亿美元,2035年将达到3526亿美元。中国预计成为最大单一市场,2030年市场规模约39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一半以上。

窗口期下,小马智行选择完成双地上市,既抓住了行业从“01验证“1100规模化切换的时机,也在车队规模、收入增长、成本下降等维度展现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型。

成本下降、多城落地,

小马智行迈向关键节点

小马智行的商业化叙事,核心支点是第七代Robotaxi

就在昨日,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车队在广州、深圳等地接入Robotaxi App和小程序,向用户开启全无人驾驶收费运营,这款新车型首次从产线下线第一次走入运营场景中。

20254月,小马智行在上海车展宣布,其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实现了100%车规级零部件,设计寿命达60万公里,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前代下降70%,其中激光雷达成本下降68%,车载计算单元成本下降80%

花旗银行在20259月研报中总结,在全球实现全无人对外运营的Robotaxi企业中,小马智行第七代车型自动驾驶系统BOM成本最低。

对于小马智行来说,第七代Robotaxi不仅是一次硬件迭代,更是在商业化落地进程中奠定局面的稳定一手。

从技术路径来看,第七代系统在规模化落地层面的考量颇多。

首先是成本。基于4颗英伟达Orin-X芯片,小马智行从工控机切换到自研车规级域控制器,并搭载来自禾赛和速腾聚创四颗的国产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E1等六类量产传感器。

这一方案通过软件算法优化提升算力使用效率,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了硬件成本。据公开信息,小马智行也是全球首家使用车规级激光雷达和车规级SoC芯片实现L4级全无人Robotaxi的公司。量产和车规化标准使得这一代Robotaxi运营寿命提高至60万公里,运维成本下降,也意味着折旧费用相应减少,为商业盈利打好基础。

小马智行与广汽埃安推出的霸王龙Robotaxi

其次是平台化设计。据招股书披露,第七代系统已孵化出三款车型::北汽极狐阿尔法T5 Robotaxi、丰田铂智4X Robotaxi、广汽埃安霸王龙Robotaxi,分别与北汽新能源、丰田汽车、广汽埃安合作量产。

不难看出,第七代系统对各类车型的适配程度都很高,从设计层面保证了快速复制的能力。

从国内到全球,小马智行的落地速度均在加快。

据公开报道,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20256月启动量产,公司已完成产能爬坡并进入稳态生产。在国内,小马智行计划将在国内一线城市铺开第七代车型,目前该车型已经取得北京、广州、上海、深圳的L4级许可,累计公开道路测试里程超350万公里。同时,公司也表示将探索新车型在海外市场的商业部署。根据公司累计运营数据,小马智行自动驾驶车辆已累积超5500万公里全球路测里程,其中全无人驾驶里程超1000万公里。

国内,其第七代车型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获得L4级自动驾驶测试许可,在广州、深圳已开启7×24小时全天候Robotaxi服务,在北京开启7x24小时测试,累计公开道路测试里程超350万公里,一线城市运营总面积超2000平方公里。

海外市场,小马智行将在2025年下半年与Uber合作在中东上线Robotaxi,并与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推进路测及全无人商业化运营。此前,小马智行已获沙特NEOM 1亿美元投资,并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开展路测。同时,公司也在韩国、新加坡落地运营,在卢森堡设立欧洲研发中心并获首批测试许可。根据公司累计运营数据,小马智行自动驾驶车辆在全球已累积超5500万公里路测里程,其中全无人驾驶里程超1000万公里。

全球范围内,小马智行还拥有全球Robotaxi公司中最多的网约车、出租车平台合作伙伴,与如祺出行、高德打车、支付宝、锦江出租、Uber等平台合作,打通用户触达渠道。

小马智行Robotaxi

据小马智行App数据,其注册用户数超50万,每辆全无人Robotaxi日均订单量超15单,用户满意度评分4.9分,97%用户给出5分好评。

在技术突破与规模化落地之外,小马智行还针对Robotaxi不同的运营逻辑进行调整。

对比传统出租车司机+车辆的分散管理,Robotaxi将每台车视为可预测、可调度、可维护的数字资产,更需要集中管理。

对此,小马智行实现了自动化车队管理体系,还引入VLA模型提供决策建议,提升远程协助人效,降低运营成本。首先,通过搭建Robotaxi远程协助平台,人员-车辆的远程平台运营能力取得突破,人车比已从早期的1:1优化至1:20,在技术上实现1位远程人员管理20台运营的Robotaxi,也印着自动驾驶技术成熟。

如今,收车后的运维环节,小马智行通过并行运维提高效率,即利用车辆充电静止时间并行完成补能、清洁和点检作业。在看不见”的运营环节里,小马智行通过精细化管理,推动全无人Robotaxi规模化时代的到来。

优秀的人车配比,无疑意味着在更大的车队规模上,人力成本的巨大节省。

在小马智行看来,跑通技术路线,实现成本可控、规模扩张的完整链路后,千台量产是一个关键临界点。

小马智行副总裁、Robotaxi业务负责人张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中,当Robotaxi投放量达到1000台时,运营将达到盈亏平衡点,越过这个点,每增加一台车辆成本会更低,毛利率会更高。

一项可供参考的数据是,从2025年二季度到1028日,仅用半年左右,小马智行Robotaxi车队规模便从的270台快速增至10月底的720台。

当下,持续量产以及双地上市无疑意味着,这家自动驾驶企业即将迈过这一关键节点。

虚拟司机世界模型

重塑自动驾驶新范式

5年在L4层面的坚持,为小马智行带来的是广阔的想象空间,以及短时间难以追赶的距离。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CTO楼天城曾坦言,公司自2020年起切换至强化学习范式,构建高真实性的虚拟环境,让虚拟司机在仿真中通过自我博弈和试错不断进化。

这一技术切换,使得小马智行在2020-2022年经历了漫长的真空期

那时候别人来问你什么进展,那确实没有什么进展......但如果不切换,我觉得肯定不行。他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彼时外界感受不到驾驶体验的显著提升,其实内部在搭建“Pony World世界模型的基础设施。

选择的代价不仅是时间成本,更在于需要放弃此前积累的核心竞争力。

2019年前,小马智行的认知集中在数据的价值,楼天城常说中国有很多有价值的数据。换句话说,小马智行自动驾驶研发来源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于实测数据,以实际道路采集数据为主要目标,挖掘数据的价值,再通过模仿学习的方式学习人类开车。而基于世界模型的强化学习,意味着放弃前期的所有积累这一路线,但才有望打破实测数据局限性,攻克长尾场景。

但坚持终有回报,技术红利在2022年后开始释放。

据公开报道,小马智行世界模型每周可生成100亿公里的测试数据,其中真实驾驶数据的占比仅千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

世界模型的核心功能包括三点:生成多样化场景和传感器数据、通过智能体模拟高真实性交互、建立全面的驾驶行为评估标准。

与行业主流路径代表的模仿学习范式不同,小马智行直接打造适用于不同车型、场景的虚拟司机。前者通过采集大量人类驾驶数据,训练AI模仿人类行为,却永远无法超越人类驾驶水平;而后者的虚拟司机却通过更加多样的场景、数据,激发出无限的可能性。

安全性数据是最直接的验证。

小马智行创始人、CEO彭军接受《时代》周刊采访,图源小马智行官方微信公众号

小马智行创始人、CEO彭军在接受《时代》周刊专访时表示,虚拟司机传感器能覆盖360度无盲区,这远比人类只有120度的视野要强,海量训练使其不断进化。此前,彭军还曾提到公司Robotaxi在试验区内安全性已接近人类司机平均水平的10

楼天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例,说明世界模型对极端场景的处理能力:路上有纸箱,世界模型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区分——纸箱是会被吹飞、可以直接压过、需要绕行,还是里面有硬物不能碰。这种对物体属性的理解和决策,正是世界模型相比传统路线的核心优势。

5年时间积累,构成小马智行Robotaxi的长期壁垒。即使其他企业今天开始投入Robotaxi,也需要类似的时间周期做到常态化的全无人驾驶载客运营。

跑通的技术路线,也是资本市场愿意为其站队的核心原因之一。

楼天城曾提到,全球范围内只有Waymo、百度和小马智行三家公司真正实现了无人化+规模化的双重标准。

但与Waymo相比,小马智行的路径更加开放,以开放合作构建生态,与多家车企、网约车平台、传感器和芯片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在复杂路况与高监管环境下验证了自动驾驶的现实可行性。

小马智行Robotaxi行驶在迪拜

这种差异化路径,或许正是其在全球竞争中的核心优势。

综合来看,小马智行的双地上市,标志着自动驾驶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不仅是全球Robotaxi第一股的融资动作,更是自动驾驶从技术叙事迈向商业验证的里程碑。它以车规级硬件、世界模型与规模化运营为核心支点,跑通了从技术成熟到商业可行的完整链路,也为L4企业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路径。

窗口期下,先行者的优势将被持续放大。中东市场的启动、与Uber的合作,构成小马智行全球化征程的起点。技术出海能否转化为商业成功,将成为其商业化下半场的关键命题。

当技术的想象力与资本的确定性相遇,小马智行正以系统化、可复制的范式,点亮自动驾驶商业化元年。(转载自连线Insight)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