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饿了么姓蒋
银杏科技 2025-11-05 07:43

马云多年前一次演讲提到:“你们要记住,你一定要在你很赚钱的时候去融资,在你不需要钱的时候去融资,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理屋顶,而不是等到需要钱的时候再去融资,那你就麻烦了。”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未雨绸缪,实现最大化利益回报,无疑是一种大智慧。

11月13日,饿了么App内测改名为“淘宝闪购”,开启灰度测试。测试期间,部分用户可通过“淘宝闪购”体验餐饮外卖及日用百货等即时配送服务。目前,饿了么的运力已能全面承接淘宝闪购订单。

当黄蓝大军穿梭千万城市巷口的画面成为历史定格,此次更名,既是饿了么告别历史舞台的一小步,也是阿里即时零售战略整合的一大步,更是蒋凡统领的大电商板块权力再次夯实的关键一步。

回顾历史,这似乎也是阿里对并购业务的惯有手段,尤其每当淘宝流量开始见顶,那些不断收购兼并而来公司例如UC浏览器、高德、口碑、优酷土豆等等,最后都或多或少地成为了这个体系里,价值贡献的一部分。

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成为饿了么。


一、饿了么的退

曾经的外卖双雄饿了么,2025年外卖大战开打前,与美团市占比大体维持在7:2,早已成为外卖行业里深入人心的品牌。

没想到的是,常年激烈的竞争没能击倒饿了么,能把饿了么“干没”的,却只有自己人。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未雨绸缪,实现最大化利益回报,无疑是一种大智慧。从这点上来看,在集团内部日渐边缘化的饿了么,或许也到了价值兑换的窗口。

多年来,饿了么在集团内部定位已处于一种长久的摇摆:2018年后,阿里曾将饿了么与口碑合并,一举组成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再到2021年,本地生活业务又与高德、飞猪合并为生活服务板块,近些年,饿了么战略层级甚至出现一定边缘化倾向。

只不过,细数以上内部整合,对饿了么的增长推动,效果都不算理想。若按照原先成长轨迹,饿了么实际已到了业务规模的极限,市占比始终未能更进一步,这或许也到了自身价值的顶峰。

顶峰,意味着没有再继续攀登的可能,更意味着饿了么在阿里运转体系里,似乎到了更大战略价值兑换的绝佳时期。

天有垂象,可见吉凶。

如果细数近年来种种细节,不难发现,饿了么被淘宝系吸收早有征兆。比如,今年部分城市,饿了么骑手的蓝色套服已经悄然变成橙色,今年8月,饿了么新制服上自身logo被淡化,“淘宝闪购”则成为主题。

此前的阿里财报会上,管理层谈到即时零售时,也很少提到“饿了么”,“淘宝闪购”和“闪购业务”成为表达的核心。

从外部因素上看,2025年京东掀起外卖大战,以高频拉动低频取得了不错战果。淘宝闪购推出前,京东也成了阿里摸石头过河的一个参照物。《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预计2030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

如此广阔的市场,成为了蒋凡统领的大电商板块谋定后动,争夺的焦点。于是,对即时零售市场的抢夺早已不分敌我,饿了么在种种内部调整与价值贡献后,最终也成为这场战役里内部价值实现的一种“血包”。

蒋凡曾谈到:“没有饿了么的基建,就支撑不起闪购的1.2亿单峰值。”

多年积淀,数百万骑手撑起完善且强大的运力,这是饿了么的核心底牌。围绕运力,饿了么今年组织架构也迎来了巨大调整,从本地生活划入淘天,开始由蒋凡直接管理。

此次饿了么更名,按照阿里方面说法,是阿里集团即时零售战略整合的一部分,旨在强化“淘宝闪购”作为统一品牌的定位,可与淘宝流量入口协同,实现“30分钟送万物”的目标。

这是一种形势演化的必然。

2025年,将分散的业务逐渐合并,整齐划一到步调一致,力量步步收归电商,是蒋凡工作的一大重点——过去几个月,淘宝闪购和饿了么联合作战,是阿里即时零售变革的重要落子与先锋试点单位,效果不错。

例如,今年的6月23日,饿了么与淘宝闪购联合战果再次刷新,日订单数已超6000万。

由此,淘宝闪购协同饿了么展现出的业务潜力,已让阿里尝到了业务整合的甜头。这是一种难得的增长,也是一种策略上的局部成功。这标志着,小范围的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由此,大规模业务整合铺开,将水到渠成。

只不过,一将功成万骨枯。

当一股被阿里定义为与AI同样重要、具有历史性机遇的即时零售大势滚滚而来,浪潮却也有“无情”的一面——早些时候,饿了么与淘宝闪购联合作战蜜月期历历在目,双方百亿补贴成了消费者高呼的红利。

可没想到的是,到了最后,饿了么急流勇退并入淘宝闪购,渐进告退历史舞台,成了这场变革狂欢与整合红利的本身。


二、蒋凡再进,重寻王座的男人

有退就有进。

2013年,阿里拿下友盟,一时难以定夺去向的蒋凡,被逍遥子张勇上门苦苦挽留。

从此,阿里多了一个商业强人。随后多年,从扶持网红+电商模式,再到手机淘宝大获成功,蒋凡成功势能迅速叠加,一步步大权揽身,2017年成为淘宝总裁,两年后又执掌天猫,高歌猛进。

在蒋凡挑起淘天大梁前的一年,马云宣告退休。当年,阿里成为全球首个GMV超1万亿美元的电商巨头,二代接班人也呼之欲出,前方一片坦途。

王兴在2019年,就谈到:“接下来几年,看拼多多的黄峥和淘宝的蒋凡这两个非常聪明的人如何较量,应该会很精彩。”

只是,这一场风云际会与马云潇洒转身的底气,却随着蒋凡2020年离任淘宝总裁似乎告一段落。

在蒋凡离开电商数年,竞争对手全方位对淘天发起冲击,阿里核心电商业务增速出现放缓,市场份额被对手蚕食。

这一时期,阿里国内电商迎来了多次组织调整,业务策略也多次变化。

“十八罗汉”之一的戴珊执掌淘天期间,淘天全面推行低价策略,不过,低价策略却没能收获理想功效,一时之间,平台GMV出现了整体下滑,低价战略的后遗症也开始出现。

内部不同的声音响起。彼时报道称,2023年初前淘天CEO戴珊提出价格力战略时,就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认为这样会导致淘天失去原有的优势。

本该是头部企业应有的战略定力,却也因挑战者日趋强势,让彼时的淘天在企稳和求变中难以找到平衡,一度被动防御,甚至动作变形,向对手策略亦步亦趋。

彼时,淘天从价格战到“仅退款”,种种策略不断变动,可竞争重压仍未远离,阿里电商基本盘不再企稳。

由此,阿里开始巨轮转舵。2023年底,戴珊权柄交由吴泳铭。新舵手吴泳铭后续多次讲话都在强调,要 “唤醒阿里的创业心态”,以及过去 “必须翻篇归零”。

掌舵大局一年后,吴泳铭为了让淘宝重新伟大,关键一步,就是将不在权力核心的蒋凡,重新拉回舞台中央。

这一次神兵天降,既是对蒋凡以往功绩的肯定,也是同一时期对蒋凡在海外业务拓展的认可:2024财年报告显示,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营收同比增长46%,同期淘天集团仅为5%。

同行衬托与自身业绩双重衬托下,蒋凡的强势回归水到渠成,加上困于增长已久,淘天以及刚上任的阿里集团CEO吴泳铭,也急需一场胜仗。

于是,2024年底,吴泳铭发布全员邮件,成立阿里电商事业群,蒋凡全面接手,并向自己汇报。这一整合了淘宝天猫、国际数字商业、1688、闲鱼等电商业务的巨轮,权柄重新回到蒋凡手中。

某种程度上说,在2020年舆论冲击与时间一同融化后,蒋凡的回归,既是近些年淘天业务受到多方冲击、压力重重后的必要调整,也是阿里电商大将匮乏的一种无奈与妥协。

2024年底,迎来阿里职业生涯里二次转折的蒋凡,权力之大,相较几年前则有过之无不及。

行业聚光灯下,如何告别过去,拥抱未来,重回增长,成为蒋凡近一年来工作的核心逻辑。

2025年,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确定事业群当年最高战略为“增长”,开始扶持优质品牌和商家,并开始推出全新的评价体系、运行“真实体验分”,并且不再将低价策略作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

后续,蒋凡让淘宝重上春晚,推出淘严选,再到年中强势入局即时零售,展开外卖补贴大战,调整变革动作越来越密,力度也越来越大。

无论是弱化价格战、隐去“仅退款”,再到后期展开饿了么与淘宝闪购联合作战,种种迹象,都在表明这位年少有为的商业强人掀起了一场力度极大的内部变革浪潮。

巨大浪潮力量倾轧下,阿里的电商板块也加速与旧有体系告别。

从这点上说,此次饿了么改名并退出历史舞台,或许只是这场雷霆攻势下的必然一环。

与之相随的是,同一时间段,阿里多个业务并入了大电商领域后,蒋凡权力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广。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阿里公布合伙人新名单中,团队从26人精简到17人,有9位元老退出,其中就包括两位“十八罗汉”成员彭蕾和戴珊,以及曾掌舵阿里八年的张勇。

在这一场“新老”交替的权力大戏中,极为精彩一幕,就是39岁的蒋凡直接攀到阿里权力金字塔顶端,顺势接替彭蕾,首次出现在了阿里合伙人委员会名单里,与马云、蔡崇信、吴泳铭、邵晓锋一起,行使选举等事宜。

由此,蒋凡也成为这份名单上最年轻的阿里合伙人,也是唯一一个业务线CEO还留在核心管理层的高管。

这也意味着,回归电商不到两年,蒋凡就一进再进,打入了集团核心的决策圈,延续了自己在阿里体系里的进步神话。



三、进退之间,大统一是必然

更深层次来看,饿了么的退出,蒋凡的再进,这一进一退之间,或许也是阿里尝下太多业务“分封”的苦,最终,不得不转向“大一统”运行的必然。

从先前阿里电商将饿了么与飞猪深入整合,再到如今饿了么改名并入闪购,这无疑是阿里“削藩平谷”运动的深化,也是权力集中的使然。

这几乎也再次印证了,当竞争已无法再靠松散的组织和业务零敲碎打破局、去应对行业内日益强大的敌人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维,仍不过时。

或许是受够了分散和游离带来内耗的苦,今年5月8日晚,阿里全面打通内部论坛权限后,包括菜鸟、钉钉、饿了么等各个业务单元的员工纷纷发帖,纪念这历史性时刻:“Make Alibaba Great Again!”

同日,吴泳铭还发布了一封内部信,强调阿里的基因里没有“守成”,只有“创造”。

如此进攻性十足的论调,也与往年在阿里日上强调家庭和睦、兄友弟恭也是一种反差。

让阿里巴巴重新伟大,关键动作之一,就指向了“1+6+N”分拆战略势必走向终结,原因就在于“分封”后遗症过于显著。

某种程度上说,阿里在过去数年犹如一个疆域越发膨胀的蒙古帝国,幅员过于辽阔,由此不得不开展了一场大型制度实验,从“大一统”过度到“分封”时,各领域集蓄的矛盾也难以避免地爆发,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动荡。

2023年,时任阿里集团“一把手”的张勇,就此启动了阿里“最重要的一次组织变革”,将阿里拆分成“1+6+N”结构。彼时,这一项大刀阔斧的变革,初期确实产生了一定效果。

可从整体效果来看,分拆过后,业务力量分散,跨部门协同变难,甚至各自为政的情况也在同步爆发。

“分封”引发的种种冲突,则在2024年底几乎达到顶峰:尤其当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越阿里时,阿里内网《我们到底拆出了什么》引发众多跟帖。

彼时,就有员工谈到:就像把章鱼切成六段,每段都觉得自己是独立生物,但神经系统还在总部。

从这点上说,2025年,表面看似是吴泳铭和蒋凡走向阿里权力舞台中央、一步步巩固着自身权力,可从深层来看,这也是集团发展过程中权力分散的弊端远远大于好处后,必然的调整。

多年以来,阿里在零售、物流、金融、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都曾大规模投资布局。可翻看财报,绝大多数花费重金投入的业务,早已不是业绩的加分项。

于是,聚焦和整合,也重新成为阿里的主旋律,“电商+AI”的两大核心方向,终于在今年进一步明晰:当前,阿里当前真正撑起营收和利润大梁的仍是电商,云业务则驱动起未来增长的可能性。

不过,若细数集团变革史中每一次轰轰烈烈的整合,要想达到预期中的效果,仍需管理层更充足的耐心。

宏观视角下,“饿了么们”的消退不会是结束,而是开始。一个猜想是,蒋凡下一个瞄准“动刀”的,会是张勇在阿里遗产之一、消费者直呼“宝,我累了”的双十一吗?

微观视角下,“悲情”的饿了么从此成为历史,或许从不是蒋凡关注的重点。(转载自银杏科技)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