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来西亚吉隆坡会议中心,两国总理共同驻足于两款新车前,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车型展示,而是中国与马来西亚产业合作成果的重要展现。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8日,第47届东盟峰会期间,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共同参观了宝腾Saga和宝腾e.MAS 5两款新车,这是两款车的首次公开展示。

在安瓦尔的倾情注解下,这一幕成为了此届东盟峰会的一大焦点。
在个人的社交媒体上,安瓦尔写道:“这两款车型是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亲密友谊的有力象征,也是我们共同致力于深化汽车发展和技术创新领域战略合作的承诺体现。”

在个人社交媒体上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发布宝腾相关内容
安瓦尔之所以发出如此感慨,是因为以宝腾为代表的马来西亚汽车产业在中国企业手里迎来了重生与复兴。
2025年恰逢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12周年,这项合作倡议目前已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里落地生根,硕果累出。
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等五大领域的深耕中,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始终占据核心位置,因为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则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形成全球最具活力的经贸伙伴关系之一。
马来西亚作为2025年东盟轮值主席国,将 “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定为年度主题,与 “一带一路” 的开放共赢的理念高度契合,而汽车产业正是
汽车产业是马来西亚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却曾长期陷入发展瓶颈。
创立于1983年的宝腾汽车,作为马来西亚首个国产品牌,巅峰时期市场占有率达60%,其1985年推出的Saga车型虽被誉为国民车,却因技术迭代滞后,到2016年产量仅剩7万辆,连年亏损成为马来西亚汽车产业的痛点。
2017年,吉利控股集团以49.9%股份入主宝腾时,外界尚未预见这场合作将成为 “一带一路” 产业合作的标杆。
第47届东盟峰会期间,中国与东盟签署的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旨在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区域合作潜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安瓦尔选择以宝腾作为中马合作的展示窗口,无疑是将其作为了东盟峰会上的国家名片与中马合作的时代标杆。

亿欧汽车认为,这其中具有三重战略深意:
其一,宝腾的复兴是自贸区红利的鲜活例证,自2018年以来先后有28家全球供应商的入驻、10余项新技术的引入,为当地提供超15万个的价值链就业岗位机会,均得益于区域贸易便利化带来的资源流动;
其二,两款车型精准呼应了峰会“可持续发展” 主题,其中全新Saga代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e.MAS 5则彰显了马来西亚新能源转型的决心;
其三,作为服务峰会的官方用车,宝腾e.MAS 7的亮相,实质是向东盟各国展示 “中马协作 — 区域受益” 的合作模式,为马来西亚争夺东盟汽车价值链的枢纽地位进行背书。
这种选择背后,是马来西亚官方对吉利赋能成果的高度认可。
宝腾从2019年扭亏为盈,到2018-2024年连续六年稳居市场第二,再到2025年前三季度超过12万辆的销量成绩,仅用了8年时间就迎来了重生。
更关键的是,宝腾的重生并非简单的技术输入,而是吉利通过“产品、技术、人才、管理” 全链条赋能,让宝腾拥有了自主发展能力。
吉利对宝腾的改造,并未走上替代式并购的老路,而是创造了赋能式共生的独特模式。
通过“北斗七星战略” 构建的全产业链输出体系,吉利既激活了宝腾的本土基因,又注入了全球化技术动能,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这种以共赢为核心的方法论,已经成为了中马产业合作的范本。
吉利入驻宝腾之初,便面临其产品线老化、技术储备匮乏的困境。直到2018年,宝腾X70成为破局关键。
亿欧汽车了解到,这款基于吉利博越打造的车型,搭载了中国供应商亿咖通定制的智能网联系统,一句“Hi Proton” 即可唤醒语音交互功能,被马来西亚车友称为 “会说话的车”。上市首年便实现本地化组装,迅速扭转市场颓势。
但吉利的野心不止于此,而是推动宝腾从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跨越。
2024年4月,宝腾首个海外研发中心在中国宁波落成,标志着其研发体系与吉利实现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在AMA平台的开发中实现了最大化:吉利将模块化架构技术与正向开发方法论输出给宝腾团队,使其自主完成全新Saga车型的设计、开发与验证。
这款接替老款Saga的新车,不仅在可靠性、安全性上对标国际标准,更通过供应链协同实现了更高的本地化率,延续了国民车的亲民属性。在新能源领域,e.MAS系列车型的推出更具突破性,2024年上市的e.MAS 7连续三个月蝉联销量冠军,市场占有率达26%,2025年投产的 e.MAS 5则将成为马来西亚首款大众市场电动车,直接推动该国新能源渗透率提升。

技术赋能的背后是供应链的系统性升级。
宝腾原有238家供应商体系中,不少企业难以满足现代汽车制造标准。吉利采取 “引进来 + 扶上去” 的策略,于2018年以来引入包括中国供应商在内的28家全球供应商,带来轻量化材料、智能驾驶等10余项新技术,同时组建四五十人的技术团队进驻本地供应商,通过蹲点培训帮助其达标。
这种“技术溢出效应” 验证了吉利对宝腾全链赋能的核心价值,也使得吉利倾力打造的宝腾模式,有效实现了全链赋能与价值共振。
如果说宝腾模式是中马产业合作的1.0版本,那么吉利控股集团凭借优势资源,基于宝腾项目的成功经验,着手推动马来西亚丹戎马林汽车高科技谷(Automobile High-Tech Valley,简称“AHTV”)的共建,则标志着两国产业合作迈入了2.0时代。
基于宝腾成功经验,吉利与马来西亚从单一企业赋能,升级为“产、学、研、城” 四维一体的产业生态共建,力将东盟打造成新能源产业的高地。
2024年启动的AHTV项目,被马来西亚政府列入 “第十三个马来西亚计划” 重点工程,承载着国家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使命。这个坐落于霹雳州丹戎马林的产业集群,距原宝腾制造基地不远,却展现出全然不同的发展格局。
按照规划,到2035年这里将形成50万辆整车产能(50%出口)、100万套零部件供应体系(50%服务全球),成为研发+制造+出口三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枢纽。
AHTV的选址与定位暗藏深意。马来西亚每年80万辆的新车销量,可辐射东盟350万辆市场及整个东南亚右舵车市场,而丹戎马林地处区域交通节点,便于货物集散与出口。
亿欧汽车获悉,2025年9月落成的马来西亚首座纯电动车工厂,作为AHTV的标志性项目,初期年产能2万辆,未来可扩展至4.5万辆,已投产的e.MAS 7正是从这里走向了市场。安瓦尔在工厂落成典礼上表示:“这是马来西亚新能源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国家汽车工业迈入全新阶段”。
AHTV的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工业园区的局限,构建 “产、学、研、城” 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这种模式带来的不仅是产业升级,更是区域经济的全面激活。
AHTV项目或将直接创造超5万个就业岗位,带动上下游产业新增就业10万个,与宝腾已形成的 15万个就业岗位形成叠加效应。
更重要的是,AHTV将推动马来西亚向技术创新国转型,即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马来西亚的零部件企业可借助AHTV平台进入吉利全球供应体系,实现本地制造、服务全球。
在AHTV的布局中,吉利采取了 “高效燃油车造血 + 新能源跨越” 的务实策略,既兼顾当前市场需求,又抢占未来技术高地。
在燃油车领域,AMA 平台的全面落地将持续释放红利,全新Saga的上市不仅将巩固宝腾的本土市场地位,更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为新能源业务提供资金支持;在新能源领域,e.MAS系列车型的持续迭代,配合电池工厂的建设,将逐步实现核心技术的本地化掌控。
这种双轮驱动模式与马来西亚的能源转型节奏精准匹配。作为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短期内仍需燃油车满足大众出行需求,而新能源转型则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吉利通过渐进式的策略,有效升级并培育了马来西亚本土的新能源产业链,使之在电动化浪潮中有望实现不掉队、能赶超。
吉利与马来西亚的合作,早已超越单纯的商业范畴,成为“一带一路” 倡议下国际合作的典范。这种范式所蕴含的 “尊重、赋能、共生” 理念,不仅为中马关系注入实质内涵,更为全球化重构背景下的跨国合作提供了新路径。
吉利在马来西亚的实践,改写了中国车企产品出海的传统模式,开创了“全价值链输出” 的新路径。与以往单纯的整车出口或KD组装不同,吉利输出的是 “产品+技术+人才+管理” 的完整体系,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建生态的升级。
在亿欧汽车看来,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既尊重本土市场规律,又注入先进发展动能;既实现企业盈利,又推动当地发展;既立足当前合作,又布局长远生态。
2025年前三季度,吉利控股集团总销量约300万辆,新能源销量达159万辆,同比增长68%,渗透率达54%,总销量及新能源销量均创历史新高。这正是吉利积极向外扩张,推进全球化布局的底气。
在“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12周年的节点上,吉利赋能宝腾所打造的共赢范式,其意义更为深远。它证明了传统产业可以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转型升级,证明了跨国企业可以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力量。
在全球化重构的今天,这样的范式不仅为中马关系注入持久动力,更为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区域合作体系提供了生动的产业实践样本。(转载自亿欧汽车)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