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米雷军2025年年度演讲的主题是“改变”。作为旁观者看,2025年确实是小米迎来质变的一年,无论是玄戒O1自研芯片的推出还是小米汽车 SU7 Ultra和YU7 的发布,再到昨天对标 iPhone 17的小米17系列手机的发布,无一不印证着雷军的“改变”。
质变是小米2025年收获的果,改变是小米2020年种下的因。
2020年,小米十周年。那时的小米,依然被许多人定义为“互联网公司”。它的主要标签是“性价比”;它的核心业务是手机;它的优势是供应链效率和互联网营销;它的劣势是高端市场、核心技术和品牌溢价的匮乏。外界对小米的评价也常常是矛盾的:一方面承认它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另一方面又质疑它缺乏真正的技术创新。我们能看得到的,雷军当然能看的更清楚。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中美关系、面对越来越强的市场竞争环境、面对越来越稀少的市场和人口红利,唯一需要不变的就是改变。2020 年,小米那时的对手还是诸如Oppo、vivo、华为那些手机圈的友商们。
在 2020年起的新十年,小米给自己设定了“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的新目标,正如雷军 2020年的演讲主题“一往无前”。2023年开始,小米瞄定了手机、汽车、芯片和家电这四个万亿级市场,对标的对象也变成了如苹果、特斯拉、联发科和大金这样的国际巨头,开启了自己的突破和蜕变之路。
战略转折:从“手机×AIoT”到“人车家全生态”
2020 年,小米提出“手机×AIoT”战略,这是顺势而为:手机是核心,AIoT 是延伸。靠着这个战略,小米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消费级物联网平台。但是显然这个战略一方面解决不了IoT明显的附属属性,更多是手机的配件,而非独立价值;一方面更不足以支撑小米进入更广阔的赛道,让小米再上一个台阶。
2023年,小米做出关键调整,战略升级为 “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将“人车家全生态”有机整合。战略升级的背后是一块自研芯片玄戒 O1,一套统一的操作系统——澎湃 OS,以及一套不断进化的 AI能力。如果说“手机×AIoT”是把手机作为中心往外扩散,“人车家全生态”则是把芯片和操作系统作为基石,把 AI能力作为桥梁去打通所有硬件。
这不是简单的战略升级,而是一次底层逻辑的切换。
底层突破:芯片、OS、AI
战略要落地,技术是前提,否则就是空中楼阁,这个道理小米和雷军当然明白,所以在 2020 年就提出了“技术为本”的铁律。五年过去了,小米也确实在芯片、OS、AI 这三大底层技术上实现了关键突破。
芯片,小米曾经失败过。但是 2025 年的小米带来了新的答案:发布玄戒O1,让小米成了内地首家、全球第四家能自主研发设计3nm旗舰SoC的企业,填补中国大陆在3nm先进制程芯片设计领域空白。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其只当做一个手机处理器,它更是覆盖手机、汽车、IoT的通用平台,这意味着小米真正迈入了“自主核心算力”的阶段。
OS,操作系统是小米成功的起点、又是过去的痛点。MIUI曾经风靡一时,但随着安卓生态逐渐固化,它越来越像一层“皮肤”。2023年,小米发布澎湃OS,对系统底层进行重构,让小米实现了对安卓系统的进化升级,有了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底座,更可以在手机、汽车、家电等不同终端之间无缝切换,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底座”。
AI,对于小米来说不是为了大模型而大模型,而是一个深度融入手机、汽车、家电的桥梁。在手机上,大模型帮助实现更智能的助手和交互;在汽车上,大模型是智能驾驶和车机体验的核心;在家电上,大模型让设备具备了主动学习和自适应能力。
小米17:亮出跨代竞争的态度
前几日,小米17系列手机的命名甫一亮相,就被一些舆论质疑“蹭”同期发布苹果 iPhone 17 的热度。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表明了小米的一种态度。众所周知,小米15年前 MIUI 问世之初,就被贴上了最像 iOS 的安卓系统的标签,可以说那时的小米就是苹果最忠实的信徒和学习者:2020年小米开启高端化战略,也开始了全面对标苹果iPhone 之路;2025年小米17 和 iPhone 17 的同期同代发布,则体现了小米欲实现和苹果的全面竞争乃至超越的态度。
昨天小米17系列手机的发布,最吸睛的点无疑是其“妙享背屏”的手机交互创新形态。这块小小的“背屏”提醒人们:直板手机的交互形态仍有新的可能。十八年前,苹果第一次用触控屏取代物理键盘,定义了智能手机的交互逻辑;十八年后,小米17 的“第二交互中心”成为了能在交互方式上提出不同答案的公司。一块小小的背屏不仅是小米手机交互创新的探索之路,也承载了小米超越苹果iPhone的期望;一块小小的背屏能想苹果所未想、做苹果所未做的背后则是小米三大全球领先技术的支撑:高能量密度的新一代金沙江电池、SuperRED发光材料的屏幕和国产Lofic高动态技术的相机;一块小小的背屏体现了小米长期投入研发带来的创新技术成果,也露出了小米持续创新能力的冰山一角,更是小米追赶和超越苹果的底气所在。
小米17的背后是小米过去五年来的转型和积累:从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公司的转型和“技术为本”铁律下的持续创新能力的积累。
小米汽车:高端化爆品与性价比为纲
汽车无疑是小米过去五年所收获的最大的成功。当 2021 年小米宣布造车的时候,恐怕包括雷军自己没人会想到小米汽车居然能卖的如此好。
如果说SU7上市4个月就成了纯电中大型轿车的销冠,刷新纽北记录的SU7 Ultra 成了50万以上轿车、50万以上纯电的双销冠都还是可以理解的成绩,那么YU7 开售18小时锁单24万的成绩简直超出了我想象力的上限。这种三连庄的结果,哪怕你再米黑,也不得不服。
说到小米汽车,我其实最佩服的不是销售的数字,而是小米敢于用母品牌造车,正如雷军2024年的演讲主题“勇气”。这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这比花几百亿造车需要更大的勇气。毕竟,一旦造车失败或遇阻,这就会对小米手机产生极大的副作用,让母品牌的品牌资产受损。
和小米手机对标苹果一样,小米汽车上来就对标新能源车的王者特斯拉。对标特斯拉是一种销售策略,更是一种走高端化的态度。
SU7 Ultra 刷新纽北赛道记录足可证明小米汽车践行“技术为本”的铁律,同时小米汽车的成功也离不开“做最酷的产品”和“性价比为纲”另两个铁律。可以说小米汽车是小米方法论的集大成者。
传统的营销理论会认为高端化和性价比去矛盾的,但是放在当下的社会,无论汽车、手机或是什么其他商品,用户所追求的早已不是一分钱一分货,而是一分钱两分货、是加量加质不加价。小米一手走高端化路线、一手走性价比路线,两手都要硬正是洞悉了消费者需求走向的明智选择。
新十年:前五年开启突破、后五年持续创造
雷军的年度演讲主题,2023年是“成长”、2024年是“勇气”、2025年是“改变”,这其实就寓意着小米五年来高端化探索的发展之路。五年过去了,无论手机、芯片还是汽车,可以说小米都已成功验证了自己的高端化策略。
过往人们一说小米,说的最多的就是营销能力强,无论从最早期的F码的饥饿营销再到后来的雷军企业家IP,确实是太强了,强到了让人们不自觉的就抱以了偏见。但是细想想,小米近几个季度一个接一个的史上最强财报又岂是一个营销强能达成的呢?这当然离不开产品和技术的加持,任何一个企业概莫能外。营销是术,产品和技术才是道。
以人为本的持续创新能力是过去五年小米蜕变的源动力,这种持续创新能力让小米在过去五年完成了三大跨越:战略跨越:从“手机×AIoT”到“人车家全生态”;技术跨越:芯片、OS、AI 三大底座成型;产品跨越:手机和汽车实现正面突破。
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米的未来就是一片坦途。芯片能否实现规模化量产,决定了它是否能真正降低成本并持续迭代;汽车在中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未来能否走向国际化仍是未知数;手机的背屏新交互形态能否普及,决定了小米能否保持创新势能;构建生态的澎湃OS和AI 能否真正无缝连接,考验的是系统能力和长期投入。
对小米来说,过去的五年是“突破之路”,而未来的五年则是“创造之路”。过去的五年,小米走完了蜕变和进步的第一步;而未来的五年,它要回答的问题不再是“能不能突破”,而是“能不能持续创造”。(转载自独立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