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五年复盘、千亿豪赌,雷军如何带小米逆天改命?
雪豹财经社 2025-09-26 09:31

9月25日晚,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雷军完成了他的第六次年度演讲,今年的主题是“改变”。


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雷军分享了小米过去五年经历的的蜕变,从芯片到汽车、从组织到文化,几乎把这家公司自我重塑的故事浓缩成一份“战略回忆录”。演讲后半场,雷军发布了包括小米17系列在内的一系列年度新品。


如今,许多大公司创始人淡出公众视野,雷军的坚持显得颇为独特。2020年,小米成立十周年,雷军举办了自己的第一次年度演讲。持续至今,已是第六年。雷军的年度演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发布会,也成为观察小米战略转型和创始人思考的重要窗口。


如果粗略回顾雷军前五次演讲,大多是在回答“未来小米要走向哪里”,第六次演讲的不同点在于,它首次集中展示了“五年反思”的成果。


首先,芯片。小米在今年5月发布了玄戒O1,这是一颗采用3nm制程的旗舰SoC,一次投片成功,用雷军的话说,直接把小米带入了全球顶尖自研芯片的“第一阵营”。对于一家曾在松果项目上遭遇惨痛失败的公司来说,这是某种意义上的“逆天改命”。


其次,汽车。小米SU7系列上市即爆红,成为20万元以上最畅销轿车;SU7 Ultra在纽北赛道一战成名,刷新了圈速榜单;随后发布的首款SUV车型YU7,3分钟大定20万辆、18小时锁单24万辆,证明小米不仅敢于造车,还能在市场上赢得用户。


最后,心态。相比早期不断回应外界质疑——“小米是不是组装厂”“小米能不能造车”,今年的雷军显得自信很多,更多是在展示实力,叙事风格更像是总结和宣告。


换言之,这次的演讲不再只是画大饼,而是亮成绩单。


改天逆命,这是雷军演讲中的一个核心表达。与此前的“顺势而为”相比,这句话更具反叛意味。


过去十余年,小米的故事常被概括为“搭乘移动互联网的东风”。无论是互联网思维、粉丝经济,还是智能手机的爆发,小米一直给人“踩准时代红利”的印象。但“改天逆命”意味着,不再奢望单纯依靠大势,而是要在存量竞争和技术拐点中主动造势和破局。


可见的未来,小米的几大关键战役包括——


造车:智能电动车不是移动互联网的自然延伸,而是一场与全球巨头硬碰硬的战争。这里没有“顺风车”,拼的是扎实的技术、资金与供应链整合能力。


手机高端化:在华为、苹果已占据高端心智的格局下,小米若要破局,必须通过技术突破与品牌重塑改写命运。


AI生态:AI不是一条既定跑道,而是未知的竞技场。小米必须在算法、算力、终端应用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改天逆命,这句话在更大层面上,也反映出中国科技企业当下共同的处境:


全球产业链重组、技术制约与市场竞争叠加,红利期的轻盈已过,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出路。


-End-


附:


雷军演讲的十个重点:


  1. 五年前大反思:小米痛定思痛,决定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投入1000亿元,从互联网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 

  2. 团队重塑:积极引进外部顶尖人才与培养内部骨干,形成兼具经验与创新的新管理团队。 

  3. 芯片突破:玄戒O1 3nm旗舰芯片一次投片成功,小米进入全球顶级芯片阵营。 

  4. 造车梦想:小米汽车立项即对标保时捷、特斯拉,要打造全球最强的纯电性能车。 

  5. SU7 Ultra纽北成绩:首战纽北,在纽北官方圈速榜总榜上排名第三,量产车位列全球量产电动车榜首,改变了全球对中国车的认知。 

  6. YU7再次成为爆款:发布后3分钟大定超过20万辆,18个小时内锁单24万台,成为“最强标准版”的市场奇迹。 

  7. 坚持不放弃:芯片和造车均经历质疑与险境,但小米选择咬牙坚持,最终实现突破。 

  8. 内核改变:从一家互联网公司,迈向了智能制造的新战场;从手机和消费电子出发,开创“人车家全生态”的新局面。

  9. 陈年的故事:雷军的改变激励凡客创始人陈年55岁再出发,证明改变人人可为。 

  10. 核心信念:改变本身就是希望与信念,路可以重新走,梦可以重新做,未来可以重新书写。只要持续努力、不断成长,每个人、每个团队,都有机会“逆天改命”。


雷军演讲全文

以下是这次公开演讲全文,来自雷军微信公众号:


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今天是我的第六次年度演讲。去年3月,我们发布了小米汽车,小米成为首家横跨手机、汽车、家电三大领域的科技公司。今年5月,我们推出了玄戒O1芯片,小米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发布3nm制程旗舰芯片的公司。


在小米创办十五周年之际,小米在汽车和芯片领域连续两次重大突破,让很多人刮目相看,感觉小米好像一夜之间换了一家公司。


其实,这些改变,都来自五年前那次触及灵魂深处的大反思。


01 

大反思


痛苦与焦虑


5年前,2020年,小米迎来了自己的十周年。那时的我们,上市已经两年,年营收也突破2000亿,成功跻身“世界500强”。在很多人眼中,小米已经非常成功了。但我内心,却充满着难以言说的焦虑。


我们所处的行业,苹果、三星、华为如同几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几乎看不到赶超的希望。是躺平认命,还是继续打拼?


创业十年,团队中很多人都累了,想停下来歇一歇。这点我完全理解,其实我自己也很累。可下一个十年,竞争只会更激烈,还有多少人愿意继续与我并肩作战呢?


更让人疲惫的是,网上充斥着各种质疑、批评,甚至是攻击。不少人对小米有偏见,固执地认为,“小米就是一家组装厂”,“小米没啥技术,就是东西便宜”,“小米只会营销,肯定走不远”等等。那段时间,我陷入了严重的内耗。


挣扎许久后,我下决心直面所有问题,找到破局之路,逆天改命。


起初,我并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但幸运的是,我小时候学过围棋,学会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复盘。


复盘就是回答三个关键问题: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重来一遍,该怎么做?这三个问题搞明白了,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方向就清楚了。


于是,我们开始了漫长而深入的复盘。每次复盘会,我们找七八个人放开聊,常常一聊就是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会开了四五十次,持续了半年时间。


小米往哪里去?


小米创办的初心就是用互联网技术和方法做制造。经过这半年的复盘,我们坚定了下个阶段的发展道路: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从互联网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并计划在未来5年里,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投入1000亿元。


要知道,2019年我们全年研发投入仅75亿,“五年千亿”,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从这一刻起,小米的基因开始重塑,“技术为本”成为我们永不更改的铁律,重新创业的热情被完全点燃了。


重塑团队


随后5年,我们用创业的决心引进了大量人才,并重塑了核心管理团队。这个巨大改变,从我们高管团队的名单中就可以看出:


首先,联合创始人中还有两位,林斌和刘德,与我继续打拼。


我们积极引进外部顶尖人才,包括卢伟冰、曾学忠、王晓雁、林世伟、刘伟等一批高管。他们当中,有的直接空降高管,有的作为中层引进,一步一步成长为高管。这些引进的高管为小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内部培养,提拔了朱丹、屈恒、许斐、张剑慧等一批年轻高管。他们都是小米最早期员工,历经十多年磨砺,逐步成长为新一代领军人物,进入了核心管理层。


比如,工号54的朱丹,是小米最早期的工程师之一。如今的芯片业务就是由他负责组建的,玄戒O1 也是他带队攻克获得了成功。


02

芯片之旅


说到玄戒O1,很多朋友感到非常意外:小米怎么“突然”做出了这么厉害的芯片?芯片发布前,我们从未对外透露过,在内部也鲜有人知。接下来,我们说说芯片业务的来龙去脉。


松果电子


小米一直有一个“芯片梦”。


11年前,2014年9月,刚刚创业4年多的小米,全资成立了松果电子,毅然开始自研手机芯片。


经过3年努力,2017年,“小米澎湃S1”正式发布,搭载在一款中端机上,当年就卖了60万台。这个开局看上去非常不错,但我心里清楚,松果之路其实走不下去了。


2018年,我们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停掉了手机SoC芯片的研发,队伍缩编,继续做一些小芯片,算是保留了一点火种。


5年前那次复盘,聊到芯片话题,大家都心有余悸。要解开心结,就必须搞清楚松果到底输在哪里。我们花了很长时间研讨。


首先,切入点选错了。一个反直觉的关键结论:自研手机SoC,做中低端,完全没机会;只有做最高端,才有一线生机。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我就不展开讲了。当年苹果、华为也是这样突破的。


另外,自研芯片还需要手机团队的全力支持。大家想想看,手机团队为什么放着成熟的芯片不用,却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呢?如果没有完全一致的目标,和荣辱与共的决心,这事肯定干不成。而当时的松果,在管理上相对独立,跟手机团队的协同非常困难。我经常亲自协调,但依然很难解决。


这样,松果的失败,就成了必然。


艰难的决策


但芯片,我们始终是绕不过去的。全球顶尖的科技巨头,最终几乎都成了芯片巨头。


我内心非常清楚,芯片是小米成功的必由之路。但如今造芯的复杂度,已经远超10年前。比如,自研手机SoC,至少要花十年时间、至少投入500亿。花这么多钱和这么多时间,就一定能成功吗?假如不成,我们怎么办?整个讨论过程持续了半年多,大家心里没底,一直下不了决心。


后来,我鼓励大家,“芯片,我们不干肯定输;不试试,怎么就知道我们小米就干不成呢?”


最后,2021年初,新一轮的芯片之旅,重新开始了。


松果失败的阴影,依然笼罩在很多人心中。我们见到每位合作伙伴,都需要拼命解释,对方才能理解。费尽了周折,我们才终于重新组建了团队。


绝不动摇


项目进入第二年,我们遇到了更大的困难。当时,小米业务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地缘政治的影响,业务出现大幅滑坡,营收骤降15%,这是小米史上第一次。


而此时,我们压力巨大,我们正同时供着“两个孩子上大学”——造车、芯片,每个都是五六百亿投入的大项目,这个压力令人窒息。


“继续干芯片,会不会把公司拖垮?”团队里逐渐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内部士气有些动摇。


2022年5月,我组织高管会认真讨论,现场气氛非常凝重,大家心里都清楚:如果这次放弃,小米将永远与芯片无缘了,市场也不会再给我们机会。最后,有位高管坦言:这笔账,从商业角度看,此时此刻根本算不清,只能靠创始人来判断了。我没有丝毫迟疑,当即问大家:假如现在放弃,十年后,我们会为公司账上多出几百亿而庆幸,还是为小米这家公司永远失去芯片业务而后悔?


我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支持干。这笔投入绝对是值得的,退一万步,哪怕最后没有成功,也将为我们培养出一支强大的芯片研发队伍,彻底改变小米这家公司的质地。


经过充分的讨论,大家坚定了信心。


项目进入第三年,2023年5月,中国芯片行业突发了一场地震,一家同行没有任何预兆,三千多人的芯片团队就解散了。我的手机瞬间被电话和信息挤爆,很多人来问,“小米芯片部门会不会关闭?”


当时,我也有点懵,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们深知干大芯片非常难,确实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已经输过一次,这次,咬牙也要坚持!


为了稳定军心,我马上安排了芯片团队全员会。那时谣言满天飞,会议通知刚发出,同事们吓了一跳,以为我们也要解散了。我们芯片负责人朱丹在会上传达了公司的决定后,大家长舒一口气,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芯片干成!


回片成功


2024年初,芯片按计划投片了。我们的芯片采用了最先进3nm工艺制程,仅投片费就超过了2000万美元。


去年5月22号,第一批芯片回来了。大家非常激动,集体到机场去迎接。这么珍贵的芯片,大家就装在一个五毛钱纸袋里,拎回了实验室。


那天,我正在外地出差,每过几分钟就看一下群里的信息,焦急等待测试的结果。假如不成功,不仅仅这2000多万美元投片费就打水漂了,整个项目都会推迟六个月。


当晚9点,系统终于点亮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在外地接到了朱丹用玄戒O1 打来的电话。


这意味着,所有模块都调通了,那一刻,百感交集……这些复杂的3nm旗舰芯片,一次投片就成功了,真心了不起。我们工程师确实非常牛!


玄戒发布


一年后,今年5月22日,玄戒O1 和搭载这颗芯片的手机平板正式发布了。


谁也没有想到,小米第一款旗舰SoC,表现如此出色,达到了第一阵营的水平。


搭载玄戒O1的小米15S Pro,已经上市4个月,媒体和用户给出了非常不错的评价。


玄戒的路才刚刚开始,谈成功还为时过早,但我们肯定会继续坚持下去。回顾玄戒O1项目,失败本身不可怕,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才是关键。对我们来说,难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难的是,经历松果惨败后,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如何鼓起勇气重新开始干。


最后分享一个细节。项目启动时,我建议继续叫松果,本想着,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但大家坚决不同意。后来,我们取了一个新的名字——“玄戒”,代表了一个庄重的承诺:小米造芯,这一次,我们是认真的。


03

征战纽北


接下来,我们聊聊小米汽车。


今年6月,小米宣布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官方圈速榜总榜上排名第三,量产车位列全球量产电动车榜首。这个消息迅速震撼了全球汽车工业。很多人都好奇,小米一家手机公司造车,一个汽车行业的新兵,咋就这么生猛呢?


故事要从四年前讲起。


阿灿的故事


米粉朋友们都熟悉一个人——阿灿,他是小米汽车首席测试车手、动态性能工程负责人。


他出生在浙江诸暨,他老家边上有个修车厂,他的童年就在这个修车厂里度过,大学时候天天泡在汽车论坛当版主,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汽车底盘工程师。为了把底盘做好,他开始苦练赛车,居然还拿了好几个赛车冠军。他对造车的痴迷,可见一斑。


4年前,小米宣布造车时,满屏的弹幕都是“干翻特斯拉”。


他的一位同事准备加入,他马上问:“能不能带我一起去?”为了表达决心,他甚至说,“小米在哪造车,我就举家搬到哪里”。


就这样,小米聚集了一大群热爱汽车、野心勃勃的工程师,他们都渴望干出点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Ultra立项


这么多优秀的工程师聚在一起,能整出点什么事情呢?2021年9月,小米汽车首次全员会,就宣布了一个宏大计划:对标保时捷和特斯拉,打造全球最强的纯电性能车。


一开始造车,就敢提出这样夸张的目标,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当然,做全球最强,困难非常多,比如,当时市场上没有合适的高功率电机,我们就横下心来,自己组建团队自己干,这就是后来的小米 V8s超级电机,甚至连生产都是自己干的。


经过几个月论证,12月,Ultra项目正式立项。


然而,春节刚过,项目又被取消了……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2022年春节后,我们开了长达21天的会议。当时,SU7开发到了最关键的阶段,而且我们刚开始造车,能力和资源严重不足,为了确保SU7成功,我们只能忍痛把 Ultra项目先砍掉。大家都挺沮丧的。


谁也没想到,到了5月,Ultra 项目又被“捞”了回来。


那次会议,我们在线上开的,也开了好几天。为了活跃会议气氛,我给每位同事寄了瓶红酒。有位工程师举着酒杯提议:“保时捷是我们心中的神,我们能不能造辆车,在纽北赛道上直接挑战呢?”这个想法瞬间点燃全场。


开着亲手打造的车,在纽北赛道上驰骋,超越保时捷,这就是很多汽车工程师们的终极梦想。


当时SU7项目已经取得了突破进展,压力没有几个月前那么大,大家决定咬牙重启Ultra项目。


消息一公布,工程团队沸腾了,阿灿更是激动得跳了起来。Ultra就是一群工程师的追梦之旅,大家热火朝天干起来了。


挑战纽北


然而,困难接踵而至,我说一个大家最想不到的难题。


2023年8月,我们首次联系纽北官方,对方很快回复了,之后再无音讯。我们连发20封邮件,如石沉大海。直到3个多月后的圣诞节前夕,才收到第二封邮件,终于答应接待我们。


2024年元旦刚过,项目组同事立即赶到了纽北,当时大雪纷飞。


见面后,对方问的第一个问题:“一家中国手机厂商,为什么要来纽北?”


我们详细介绍了Ultra的方案,这份雄心打动了他们。


尽管小米刚刚造车,尽管赛道档期非常紧张,纽北官方仍为我们尽力争取,在纽北测试的同行们也给了很大的支持,最后排到10月初。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我们定了连续两天的包场,就是10月9日和10日。


我们做好了所有的准备,期待Ultra的精彩表现。没想到,10月9日那天全天下雨。看天气预报,第二天还有机会。同事们兴致很高,仍然在互相打气。


为了见证这个重要的时刻,10月10日一大早,我就赶到了纽北,从早晨7点开始就守在赛道边。结果,看了一天雨……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一波五折,10月28日,我们终于获得了10分钟的机会,只能跑一圈。正是这一圈,Ultra原型车创下纪录,让世界首次见证了小米汽车的实力。


Ultra让我真心感慨,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百折不挠的坚持,才能创造奇迹。如果不是工程师们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向往,如果不是我们始终坚持不肯放弃,就绝无可能诞生这样的传奇。


今年4月1号,Ultra量产版正式冲击纽北。这一次,天气不错,我们只用了四圈,就留下了两项震撼人心的成绩。


回顾Ultra这三年的历程,经过了太多的波折,但最后的结果远超大家的想象。网上有句话,我非常喜欢,分享给大家,“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


唯一遗憾的是阿灿。去年10月,为了确保成功,他把唯一一圈的机会让给纽北本地车手David。今年也很遗憾,他个人没有跑出理想的个人圈速。大家知道,在纽北官方圈速榜上,还没有任何中国车手的名字。但他相信,终有一天,他会在纽北官方圈速榜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凭实力赢得尊重,小米在纽北的一系列成绩,正悄然改变全球汽车工业对中国汽车的印象。


小米SU7系列,首战就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近一年20万以上最畅销轿车,所有车型销量第八,并登顶保值率榜首。


04

再次突破


小米YU7今年6月发布,创造了更惊人的成绩:3分钟大定超过20万辆。这个数字震撼了整个汽车工业,甚至因太过惊人,引来不少质疑。于是我们在第二天下午4点直接公布了锁单数据:18个小时内锁单24万台。小米汽车为啥能够再次获得巨大的成功呢?我们说说小米YU7背后的故事。


最后的底牌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YU7项目刚开始,就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那是2022年的夏天,SU7开发最关键的阶段。SU7是一款纯电轿车,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除了特斯拉,从来还没有纯电轿车能卖得动。假如SU7不成功,YU7就是我们最后的底牌,它必须承担起“力挽狂澜”的使命。


做一辆怎样的 SUV?


那时候,正值理想L9发布,“彩电、冰箱、大沙发”的设计获得了现象级成功,理想开创了大空间增程SUV的新赛道。不少车厂摸着理想过河,也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YU7,作为小米汽车最后的底牌,该怎么做呢? 是走自己的路,还是和大家一样“抄作业”?


这可能是小米汽车至今最激烈的争论。会议室里,火药味很浓,大家不得不制定了一条“君子协定”:实在吵不下去了,就相互“拉黑24小时”,冷静一天后再接着吵。吵着吵着,我们观点就清楚了:理想这类大空间SUV,各家车企一哄而上,很快就会有几十款上市,市场竞争会非常激烈;而且,多孩家庭也没那么多,市场需求的总量是有限的。我们也做一辆同样的车,肯定没前途。


而且,我们和大量用户交流后发现,哪怕他们选择SUV,大多数时候仍然是一个人开。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走一条不同的路,为驾驶者设计一辆好看好开的SUV,同时兼顾家庭日常使用。这就是运动型SUV。


论证过程中,有同事还是非常担心:国内市场这么卷,SUV不拼超大空间,真的卖得动吗?


研发团队用详细方案证明,小米YU7内部空间绝对不亚于Model Y,这说明空间肯定是够用的。


就这样,小米YU7,一款不一样的SUV,正式立项了。


“最强标准版”的来历


从第一天开始,小米YU7 就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投入巨大,力求把每个细节做到完美。


我举一个例子,原来规划的标准版续航620公里,对纯电SUV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也比Model Y好不少。


但去年年底,几次长途实测,我还是觉得不太够。很多人买SUV就是为了长途旅行,我们如何才能消除用户的里程焦虑呢?想大改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想了一个最简单直接的办法,砍掉620公里的版本,把835公里长续航Pro版换个名字,就叫“标准版”。


这相当于续航增加了200多公里,但定价不变。和Model Y一比,竞争力实在是太强了。方案一提出,负责采购的同事们差点“哭晕在厕所”。


就这样,“最强标准版”登场了。小米YU7发布会上,我反复强调:这个标准版不是入门版、不是丐版、更不是阉割版,相当于别家的Pro版、Max版。这真不是吹牛,这个标准版确实是我们以前规划的长续航Pro版。


写给用户的情书


小米SU7发布会前,我请教了很多媒体朋友,他们几乎都不看好。这次小米YU7,我又问了媒体朋友们的意见,他们都非常看好。反而,我压力更大了。


这款“不一样”的SUV,真的能被大家接受吗?


我们内心依然有点忐忑,但我坚信,我们为YU7倾注的无数心血,一定会赢得很多人的共鸣。


我在小米YU7发布会结尾时说:“YU7为谁设计的?是为那些无法容忍平庸的人,那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也是为那些双肩扛着责任、内心仍有远方的人;那些清晨送孩子上学、顺路也给自己买束花的妈妈;那些周末带着全家去露营、也在后备箱中为自己留一套钓具的爸爸。那些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内心仍有星辰大海的人。”


“小米YU7,就是小米工程师们写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一封最深情、最硬核的情书。”


YU7上市后的表现,充分说明了,3 年前大胆“冒险”的决策,过去3年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一位YU7车主告诉我:他家宝宝出生后,他成了别人眼里的奶爸,专门买辆六座大空间SUV。有一天晚上下班,他突然感到很失落,独自在车上待了半个小时。在忙碌的工作与幸福的家庭生活中,他好像慢慢失去了自我。一年多来,他为每一位家人都费尽了心力,唯独没有给自己买过任何一件东西,哪怕一件T恤。看完发布会,他被深深打动了,当晚就说服家人,给自己买了一辆YU7。


也许,小米YU7的奇迹就来自这里。


改变的力量


从“最后的底牌”,到全新的奇迹。小米YU7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遭遇难题,不妨换个思路,大胆去尝试,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从SU7 、SU7 Ultra,再到YU7,小米汽车用一系列扎实的成绩,改变了人们对一家手机公司造车的质疑。


同时,中国汽车行业也正在经历巨大的改变,在高端汽车市场上,国产车已全面崛起。


05

陈年新事


这几年小米经历的深刻改变,其实也悄然改变了许多人,比如,我的好朋友——陈年。他是凡客的创始人,经常来我的直播间“蹭流量”。提前声明一下:他没有付过我一分钱的广告费,如果大家对凡客有意见,直接骂他,千万别找我。


小米SU7发布会


去年小米SU7发布,是我三年造车交出的第一份答卷,对我非常重要,我特地邀请陈年来参加。


他说,来不了。他正在大连写小说,已经闭关一年多了,除了偶尔出去吃饭,几乎不出门。


我有些惊讶,确实有段时间没见到他了。


他还告诉我,凡客当年创业,摊子搞得太大,欠了十多个亿。后来每天早上醒来,一睁眼想的就是还债,就这样,还了整整十年时间。3年前,终于全部还清,他也彻底累了。


我说,我懂。


没想到发布会那天,他还是来了。当晚不少朋友一起聚餐,气氛很热烈,唯独他格外安静,没怎么说话。


只要你想,一定能改变


半年后,陈年突然约我聊聊。我们约的是第二天晚上9点。


见面后我才知道,他是一大早特地从杭州坐火车赶来的。我一时没反应过来:杭州?他不是在大连写书吗?他这才告诉我,去年3月看完发布会之后,受了很大触动。


4月份,他把整个公司搬到杭州,自己带队全面转型直播电商。我随口问了一句:“整个公司搬杭州,搬了多少人?”他说:“三四个人。”我一下子理解了他当时的状态,那个曾经一万多人的凡客,其实已经归零了。


我印象中的陈年,书生气很重,我有些担心,他干得了直播电商吗?何况,陈年兄弟这个年纪了,还能从零开始吗?


他很有信心,告诉我,就是发布会的那晚,仿佛心里有什么沉寂很久的东西,突然被点燃了。他觉得,雷军可以改变自己、跨行造车,他也行。


我脑子里立刻冒出这样的一句话:果然,55岁,正是闯的年纪。


今年年初,他又来找我,很高兴地说:凡客已经做到了抖音男装前三,据说还经常排第一。


陈年,我认识了28年的朋友,这一次,我是真心佩服。


过去5年,无论是对小米,还是对我个人,都是一场彻底的蜕变!


我们,从一家互联网公司,坚定地迈向了智能制造的新战场;


我们,从手机和消费电子出发,开创“人车家全生态”的崭新局面;


这一路的改变,远不止于造车、芯片和高端化,重要的是,我们用5年脚踏实地的努力,重塑了小米的骨骼与灵魂。


5年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从迷茫到蜕变,有时隔着万水千山,有时只隔了一层窗户纸。


只要持续努力、不断成长,每个人、每个团队,都有机会“逆天改命”。


5年来,我们历经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今天,一个全新的小米,正坚定地站在时代面前。


最后,我想说,


改变,本身就是希望——路可以重新走,梦可以重新做,未来可以重新书写。


改变,更是一种信念——敢于破局,豁达乐观,始终相信更美好的明天。


未来,我们将与所有勇敢的追梦者一起,继续无畏前行!愿每一个正经历改变的人,不被风雨阻挡,迎来属于自己的无限精彩。


谢谢大家!(转载自雪豹财经社)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