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转转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将逐步下线“自由市场”业务,其他业务线正常运转。对于此次“自由市场”业务下线,转转集团承诺会确保用户交易服务平稳过渡。“自由市场”业务为C2C模式,个人卖家直接向个人买家提供商品或服务。
公告显示,自2025年9月24日上午10点起,平台将关闭个人商品的发布入口,9月29日上午10点起,将逐步下线“自由市场”可浏览和购买的商品,到24点正式关停“自由市场”交易服务。针对过渡期间“自由市场”产生的订单,转转的客服和售后通道将延长1个月。10月31日,客服和售后通道关闭,“自由市场”业务彻底下线。 据了解,“自由市场”业务目前在平台整体GMV中占比不足3%,业务下线并不会影响平台的整体经营。未来,转转将更聚焦核心的C2B2C业务,该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并已连续多年实现规模化盈利。这也意味着转转会越来越“重”,聚焦于重资产运营模式。 对于砍掉C2C“自由市场”的决定,转转集团CEO黄炜在接受采访时称:“变化在于一念之间。”黄炜表示,转转正从一家互联网企业转型为“新消费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团队不断自我审视:“能否真正做好这项业务?能否服务好消费者?用户买卖二手时为什么要选择我们?”
转转集团CEO黄炜 基于这样的思考,黄炜团队对C2C业务进行了重新评估。“当前,我们绝大部分精力都已投入到C2B2C模式的服务中。”他指出,“用户在原C2C‘自由市场’中的体验难以得到有效改善,未来也很难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黄炜进一步强调:“如果我们明确判断一项业务无法变得更好,最好的方式就是坦诚地告诉用户:我们决定停止这项服务。” 转转自成立之初便有C2C业务。2015—2020年间,C2C曾是转转的核心模式,但近年来已逐渐转为辅助业务。2022年底产品改版后,用户在搜索商品时可见“官方验”与“自由市场”两个标签页,其中“自由市场”继续承接C2C业务。当时黄炜认为两者均服务于用户需求,具有同等重要性,因此予以保留。 自2019年起,转转集团将业务发展重心转向C2B2C模式,想要成为具有服务保障的二手交易平台。以此为基础,转转于七年前推出“官方验”服务,通过建立自有质检团队和标准化检测流程,对二手商品质量进行系统化管控。在3C等重点品类中,平台还陆续引入365天质保、七天无理由退货等售后保障机制,应对二手交易中存在的信任缺失、信息不对称及服务保障不足等痛点,提升了用户体验和交易效率。
黄炜指出,二手交易中建立信任尤为关键。与新品的标准化属性不同,二手商品属于非标品,从个人卖家流转至个人买家,双方对商品的认知往往存在差异。“转转所做的,正是努力将这些非标品尽可能地标准化。”通过标准化处理,买卖双方的信任得以建立在服务平台之上,转转要承担的是提供服务保障。 不只是转转,近年来主打C2C模式的闲鱼也在尝试拓展更多品类的B端商家,并深度介入在二手交易中的把关、质检等环节。 在2023年9月,闲鱼上线“帮卖”服务,由平台把关质检,进一步梳理平台高价值商品的交易质量问题。在平台介入后,成交效率确实变化明显。相比于传统C2C个人之间的交易模式,“帮卖”的成交效率平均快了近10天,而且用户出售商品的收益能高出15%以上。也就是说,“帮卖”的确能强化买卖双方的信任度,降低信息沟通成本,又能打开高残值商品市场。 2023年11月,闲鱼权重提升,成为淘天集团的一级业务。与此同时,闲鱼也被纳入阿里第一批战略级创新业务的名单中。在此之后,闲鱼加速在场景和品类上寻找拓展空间,对职业卖家和品牌商的接纳度上升。 到了2024年9月,闲鱼上线“闲鱼奥莱”频道,并在一年后升级为“大牌清仓”频道,引入森马、ubras、DICKIES等知名服饰品牌入驻,累计吸引超630家品牌。截至今年9月,据闲鱼总裁丁健透露,闲鱼的注册用户数超过5亿,日均闲置商品发布量超过400万件。 想成为新零售企业的转转,其业务越做越重。质检中心、上门回收、开大店小店,这些都成了转转的重资产投入。 截至目前,转转已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深圳、成都、青岛三大质检中心,质检工程师超过2500名。同时,转转在全国范围内有近3000名上门回收工程师,上门回收业务已下沉覆盖至全国超1300个区县城市,线下品牌门店数量超过1000家,覆盖全国超300个城市。今年6月,转转还在北京开出了占地面积超3000平方米的首家二手多品类循环仓店“超级转转”。
“开了这家大店,我们才真正理解零售是什么样的。”黄炜用这句话阐释了开设“超级转转”门店的初衷,也折射出公司近三年来在业务战略上的重要转变。他坦言,尽管转转起步于互联网,但逐渐意识到互联网并不能解决零售行业的所有问题,必须深入线下,精准把握线下场景中的消费者需求。尽管线下模式成本更高,但黄炜强调,与纯线上相比,线下空间能够更有效地建立用户信任。 在回应有关资金投向的提问时,黄炜表示,转转始终围绕消费者需求进行投入。早期为应对用户对二手交易信任不足的问题,公司重点建设质检能力;而当质检仍无法完全满足用户体验时,便陆续推出上门回收和线下门店服务,持续完善服务链条。 越做越重并不意味着转转在盲目投入不问盈利。黄炜在谈及公司财务状况时表示,自2022年7月至今,企业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盈利本身是特别自豪的事情。”他说道,“我们实现盈利了,证明消费者愿意为我们提供的服务付费,这也让转转有能力持续优化服务。” 黄炜强调,现在的转转已成为一家财务健康、自食其力的企业。公司始终将正现金流视为经营底线:“要永远保持每个月都盈利,每个季度、每年的现金流都为正。这是财务管理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利润可以用于再投入或流程优化。”他认为,转转未来将坚持自己的经营路线,在保持财务健康的同时,也不放弃对关键领域的战略投入。 「READING」
对话转转集团CEO黄炜 Q:是出于怎样的思考,决定关闭C2C的业务? 黄炜:事情发生的变化就在于一念之间。现在转转的定位不再是一家纯粹的互联网企业,而是一家新消费公司。所以我们不断在问自己:我们到底能不能把这项业务真正做好?能不能为消费者提供值得信赖的服务?用户为什么要选择我们来买卖二手商品? 当我们用这套标准重新审视C2C业务时发现,目前团队绝大多数资源和精力都已经集中投入在C2B2C模式的服务中。可想而知,用户在原C2C“自由市场”中的体验很难得到有效提升,未来也很难走向更理想的状态。既然我们判断这个业务已经无法变得更好,那不如坦诚地告诉用户:我们决定停止这项服务。 Q:相较于C2C,怎么理解转转的C2B2C模式? 黄炜:C2B2C的本质是在买家和卖家之间嵌入了服务平台。我们认为,核心在于消费者需求是分层的。在二手交易中,不同用户的需求差异非常明显。对买家来说,在C2C平台购物需要承担一定风险,而在转转,他们可以更放心地找到想要的商品。对卖家而言,在C2C交易中也存在不确定性,比如纠纷难以避免。 转转的价值,正是通过平台的服务介入,让买卖双方都更省心、更安心。因此用户自然会分层:交易手机、相机、二奢等相对高价值物品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有质检、有售后、有保障的平台;如果是低价值物品,用户可能更看重效率而非服务,从而选择其他平台。 我们首先提供不同价值,然后逐渐地才因为这个价值吸引来不同的品类、不同的用户。 Q:这个价值其实是信任,二手交易要如何建立买卖双方信任? 黄炜:信任是二手交易中最核心的问题。因为二手商品本质上是非标品,不像新品那样从工厂统一生产、通过标准化渠道销售。每一件二手物品都来自个人,又要卖给个人,买卖双方对商品的认知和理解往往存在很大差异。 转转所做的,其实就是努力将这些非标品尽可能地标准化。只有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标准化,才能建立起真正可持续的信任机制。 Q:转转为什么做得越来越重? 黄炜:这并不是一开始就规划好的战略,而是围绕用户需求一步步走出来的。我们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做“有服务的二手交易”,核心是解决信任问题。 最早我们推出了质检服务,因为用户需要更靠谱的交易。做着做着,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2500多人的质检工程师团队,覆盖多个品类。后来在做回收业务时发现,邮寄包裹的方式很容易产生纠纷,电话里根本说不清楚。所以我们开始尝试上门回收,面对面验机、当场打款,效率更高,也更透明。再后来,我们意识到线下门店可能是用户体验二手的最佳场景。很多人对二手商品的印象还停留在“脏乱差”,但我们把店开进商场,就是要打破这种偏见——让消费者看到,经过标准化质检的二手商品也可以整洁、可靠甚至接近新品。我们将二手商品摆出来的时候,会发现它好像没有那么糟糕,它有质检报告,和新品差不多。 回过头看,这些“做重”的投入,其实都是为了离用户更近一点、信任更多一点。从质检到上门再到开店,每一步都是在朝着“建立信任”这个目标多走一步。 Q:转转的投入会向哪方面倾斜?开店还是技术? 黄炜:我们认为投入始终应围绕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展开。可能听起来较为宏观,但我们的实践正是如此。最初,消费者对二手商品存在信任顾虑,我们便重点投入质检体系;当发现消费者还有不满,我们又推出了面对面交易服务,发展出上门回收和线下门店。有些人可能认为开店缺乏技术含量,但我们不这样看待。对我们而言,什么能解决问题就做什么事情。 Q:转转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家新零售企业,而不是再是互联网企业,为什么? 黄炜:2022年时,我们就不再讲自己是一家互联网电商平台了,经过三年的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很明确了要做循环经济产业下新消费公司。我是互联网出身,职业生涯的第一天起就在从事互联网相关工作,一直希望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动各领域的变革。我们曾经习惯以互联网思维重塑行业逻辑,但后来逐渐意识到,互联网下半场的重点,其实转向了解决互联网行业的问题,互联网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转变,我们明确自己不再是一家互联网电商平台,而是要做循环经济产业下的新消费公司。 Q:您如何看待当前电商行业持续加剧的竞争内卷? 黄炜:我经历了PC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也见证过补贴大战。但2025年,即便像我这样长期身处互联网行业的人也不免感到有些恍惚——几家大型互联网企业仍在同一战场上打价格战。积极的一面是,行业依然充满激情;令人担忧的是,这么多年过去,竞争似乎并未实现真正的升级。这些投入价格战的资源,本可以用于更具价值的领域。 这也促使我们深入反思:企业为何持续陷入同质化竞争?为何总是在价格层面内卷?如果平台始终这样竞争下去,最终能留下什么?回顾过去,电商竞争激烈多年,却未能通过平台力量打造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自主品牌。如果竞争仅仅聚焦于价格层面,那么这样的竞争是否还具有真正的意义? 如果将互联网企业划分为流量型和供给型,转转更倾向于后者。我们不应将用户视为流量,而是要深耕供给端,创造这个行业此前未曾有过的价值。如果我们能够提供足够优质的供给,或许就能避开价格层面的竞争。(商业那点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