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一则来自警方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网红“柴怼怼”(本名柴向前)等人于9月8日被温州市平阳县公安局带走调查。民警向媒体确认,柴向前等人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已被依法立案侦查,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这位曾经打着“打假”旗号、在网络上横行一时的网红,最终因涉嫌违法犯罪落网,可谓是咎由自取。从虚构产品功效到销售无标签产品,从恶意诋毁企业到最终涉嫌制假售假,柴向前的“网红之路”演绎了一场为了流量和利益不择手段的终极骗局。
虚假面具下的商业骗局
柴向前经营的商业版图里,充斥着虚假宣传和伪劣产品。今年7月22日,其妻子肖某为法人的“平阳县小丫茶饮有限公司”因虚假宣传产品祛湿护肝功效、销售无标签产品等行为,被市场监管部门处以22万元罚款。
这所谓的“中药茶饮”实际上是什么?柴向前本人在视频中曾“承认”:“把贵州山上的农产品、野草野花野树根、猪吃的草,拿过来宣传成中药”。多名消费者反映购买饮用这些茶饮后出现身体不适,有的甚至住院治疗。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茶饮中竟然被发现了大量的苍耳子。据《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描述:“苍耳全株有毒,以果实(即苍耳子)毒性最大”。未经严格炮制的苍耳子含有毒性,使用时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否则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六天后,柴向前本人担任法人的“温州市柴氏酒业有限公司”也因发布虚假广告被罚6000元。在宣传其经营的酱香白酒时,柴向前竟然宣称这款白酒具有能抗癌、治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耳鸣的功效。这种明显违背《广告法》的虚假宣传,暴露了其为了牟利不择手段的真实面目。
碰瓷胖东来
今年4月,柴向前将矛头指向了备受消费者喜爱的胖东来。他在社交媒体上连发29条视频,声称“胖东来以低成本玉石获取暴利”,并公开贬低胖东来的产品质量。
这些指控很快被证明是毫无事实依据的诽谤。胖东来迅速展开反击,公布了详细的销售数据:2025年一季度珠宝部毛利率仅为15%-16%,其中和田玉毛利率20%,远低于传统行业30%到50%的平均水平。许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魏都区分局对胖东来唯初珠宝有限公司开展了日常检查,发现该公司2025年1至4月份共销售和田玉商品4177件,销售金额2959.2175万元,平均毛利率不超过20%;目前在售和田玉商品均按规定明码标价;被随机抽查的在售13件和田玉商品进货手续齐全。
4月25日,胖东来以“商业诋毁”和“名誉权侵权”为由,对柴向前正式提起诉讼,向其索赔不低于500万元。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对于网络上的恶意诋毁感到痛心,他曾表示:“这样的环境、脏到如此地步、这样无耻之人如此猖狂自如!人不收天会收的,时间会是最好的答案!”
抖音平台也采取了行动,在5月3日发文称,接到胖东来公司对账号“柴怼怼”的侵权投诉后,经审核认定“柴怼怼”29条视频涉嫌侵权并予以下架,同时限制其账号投稿权限一个月。
7月2日,国家网信办就扎实组织了“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并将部分典型案例通报。通报指出,抖音账号“柴怼怼”“怼怼柴”,小红书账号“柴怼怼”等,无事实依据蓄意抹黑某企业的产品质量,恶意诋毁某企业和企业家形象声誉,并借机吸粉引流带货。涉及的账号已被依法依约关闭。
从碰瓷到制假的流量骗局
从表面上看,“柴怼怼”扮演的是打假斗士的角色,但实际上,从“碰瓷引流”到“制假售假”是一脉相承的,其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一场流量骗局。
他先是通过恶意诋毁知名企业吸引流量,积累粉丝后再将这些流量引导到自家公司的伪劣产品上,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引流-变现”链条。这种商业模式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
柴向前名下关联公司有26家,其中7家企业已被注销或者吊销,存续的企业包括浙江柴氏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浙江学滋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温州堂前燕区块链科技有限公司、温州市柴氏珠宝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构成了他实施违法行为的经济实体。
假打假,真售假,从“打假网红”到“制假贩假”的身份转换之间,揭示了部分网红为流量漠视法律红线的疯狂。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古训在柴怼怼身上得到了印证。(转载自科技消费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