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红书开店的Kido,刚开张就亏了3000元。
错过了淘宝、京东、拼多多,又没搭上抖音电商的快车,她不想再与这片“互联网最后一块电商流量蓝海”失之交臂,于是报了一门创业陪跑课。
可兢兢业业实操2个月,只卖出2单,别说盈利,回本都难。“都说小红书这个平台很好做,结果进来却不是这样的。”Kido无奈道。
已经进场3年多的阿木却有不同的际遇——从最开始月销几千,到如今一年3000多万营业额,他稳稳吃到了小红书电商的第一波红利。
“大部分人知道小红书有机会,却不清楚机会在哪里,这就是机遇所在。”阿木说。
商家们的命运,正与平台商业化的曲折历程,形成奇妙的共振。
都知道小红书是一座流量宝藏,随着其高调进军电商,一批“月销千万”“躺着赚钱”的买手、主理人应运而生。但正如其商业化成绩总是不尽人意,失望、崩溃、开店两个星期就关门的商家也不断被制造出来。
狂热造富与黯然离场之间,那一道隐形鸿沟究竟是什么?商家该如何完成惊险一跃?答案就写在真实故事的注脚里。
只有100粉丝,能卖10000单
点开Zoey的小红书主页:粉丝1600、获赞1万次,很难把这样的数据与月流水10万联系起来。
但往下翻动,看到妆容精致、穿搭入时的明艳美女,背着草编包站在绿树、大海边的美照,还原穿搭博主走进现实的样子,答案似乎又呼之欲出。
作为小红书早期用户之一,Zoey跟大多数“精致女孩”一样,起初拿这里当另一个朋友圈用,没想到秀出几张生活照后,评论区里塞满了“求链接”的留言。
敏锐嗅到商机,她开起了店铺卖日常穿搭用品,一开始只想着试水,结果开业即开单,新手期就卖出一个小爆款。“货真的是可以带出来的。”Zoey感慨道。
她天生“种草体质”,打小就是圈子里的潮流风向标,这与小红书不谋而合——相比主打“搜索”的传统货架电商、以效果展示切入的直播带货,“种草式电商”强调以氛围感场景,勾起用户“想要变得一样美好”的模仿欲,进而刺激消费。
在绝对优质的内容和产品面前,粉丝数就不那么重要了。“两年前,类似的‘低粉爆款’账号非常多。”Zoey见过最夸张的一位,仅用100个粉丝卖出了一万单。
阿木深有同感,他总是提醒想开店的人要“人货统一”:“哪里长好看就卖什么,身材好就卖衣服、手好看就卖链子、脸好看就卖化妆品。”
当初拿到第一条浏览量破百万的笔记时,阿木根本不知道自己做对了什么,后来摸索才明白,同样的衣服自家模特上身就是更出片,且做一手货源的他们也更能说出“显瘦”“遮肉”等衣服特点。
他悟了:小红书电商的逻辑不是什么火卖什么,而是找到跟个人调性、气质最匹配的品,做好后端产品供应与真实分享,就可以持续撬动流量、出单转化。
熟练掌握这套打法,阿木几乎不需要投流,仅靠自然流量就做到月均200多万元GMV。这也让小红书在他眼里,成了“素人最后的致富机会”。
从各大电商一路开店下来,阿木深知大多数平台已经是大资金、大实力玩家的主场,但坚持“去中心化”流量分发机制的小红书,给普通商家留了一块出头之地。
“且小红书用户的搜索心智也很强。”阿木说,只要在笔记里埋好品牌、品类、场景等关键词,最初不温不火的长尾优质内容,早晚都有机会发光。
最关键的是,小红书用户以高线城市年轻女性为主——这几乎是互联网上最丰美的一片水草,“1个小红书粉丝顶其他平台10个粉丝。”阿木说。
对商家来说,这不仅意味着更高的价格想象空间,还指向了更少的仅退款、恶意差评等纠纷。
在夏夏眼里,小红书的“友好”,还体现在“平台姿态放得很低”上——虚拟资料类店铺保证金只需500元,还能等盈利后再补交,她就没见过卑微至此的平台。
三年前,夏夏的旅游攻略意外爆火,她灵机一动,打算把攻略整理后集中售卖。一番对比后发现,其他平台保证金往往千元起步,自己只开得起小红书店铺。
踩着平台的优势品类,夏夏很快开单,叠加佣金低至2%,她几乎“所卖即所得”。赶紧又开发了“尊享版”产品,如今已经卖出几百单。
“商业化一直是小红书的心病,所以做了很多让利吸引商家。”夏夏认为,自己这门副业能干成,平台的政策是一把东风。
但她也强调,虽然准入门槛较低,但要耕耘出成果,壁垒却不低。
内容才是产品,货物是收款工具
布景、拍摄、修图、写文案……Kido一通操作猛如虎,发完笔记一看,“小眼睛”(曝光)屈指可数。好不容易数据有起色,后台订单却毫无动静。
每天满怀期待地发布笔记,等到的却是一个远低于预期的结果,Kido大失所望。
她去找卖课的老师询问,得到的回答永远是“再优化笔记、再提高频率”,可是图文已经照着同类商家爆款复刻了、每月量产十几篇也快要达到极限,还要如何努力呢?
恩希也花了十二分的努力去运营账号,她的每一条笔记都“精装修”,然而兢兢业业发了几个月,就是火不起来。
“我可能就是缺了做内容的那根筋。”恩希没招了。平台客服找上她对接时,她仿佛看到了救星,已经动了“实在不行花点钱”的念头。
但客服发来的投流规则全是互联网黑话,左一个“CPM”、右一个“排竞”把她看得头晕脑胀,看最后效果更是两眼一黑:按理说,投的钱越多曝光率或者成交率越高,但实际上投流还受笔记质量影响,并不能保证效果。
“说白了,投流只能给已经火了的笔记或账号锦上添花,而不能给不会写笔记的商家们雪中送炭。”恩希感到无语。
在汉克看来,恩希遭遇挫折是必然的——小红书的内容才是产品,货物是收款工具,没有好的内容就不会有转化。
“小红书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始终想平衡社区氛围和商业化,因此排斥直接变现。”汉克说,商家生产了优质内容给到平台正反馈,平台才会给正反馈。
汉克的店铺开张时也经历过一段“无人问津”的日子,但他没有放弃,对着镜头苦练,让自己看起来更有亲和力;内容也往接地气的方向走,尽量讲能落地的。
坚持了一段时间,他终于从毫无水花,慢慢做到每个视频稳定两位数点赞,甚至好几篇爆款,店铺的单量也涨了起来。
他也摸到了“流量密码”:小红书用户喜欢的内容必须要“利他”,要么有使用价值,如实用的攻略,要么提供情绪价值,如戳中人心的共鸣。
经验更丰富的阿木,甚至总结了一套流量变现的规律:“无法突破100‘小眼睛’,是内容有问题;卡在1000‘小眼睛’,是没有好物分享。”
平台流量不是白给的,有“社区内容贡献力”才能撬动流量杠杆。
阿木介绍,小红书以CES评分来判断笔记的“热度潜力”,内容通过层层筛选,滚入下一个流量池,直至成为爆款。
这意味着,小红书商家跑通难度可能是加倍的——既要有优质的内容创作能力,又要有应付琐碎、麻烦电商工作的细心和耐心。
阿木直言,“商家们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思考能力,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Zoey就是这样的人,她每个产品都会发十几条笔记,从一款包包的材质、功能、到适合哪些场合背,全部一一单独拍成视频,通过“题海战术”实现关键词的无死角覆盖。
随着一一条笔记走红,她也把内容、转化、反哺账号的循环慢慢构建起来,每个月收入比本职工资还高。
不过,这种状态,在今年被打破了。
小红书的流量池,撑不起海量商家的野心
三月的一天,Zoey发现,一条每天稳定转化四五十单的帖子,突然“熄火”了。
类似的意外早已不是头一回。前两年,她随手一发笔记,就有七八百“小眼睛”;如今,这一数字经常跌破100,有时甚至只有个位数。
遇上头部博主开播,她干脆就“躺平”断更了——已经试过好几次,大博主一开播,她的自然流量就会断崖式下滑。
“小红书的流量,越来越捉襟见肘了。”Zoey苦笑道。体量足够大的平台,能既喂饱大主播也不饿着小商家;但小红书池子有限,当流量被倾斜给了付费商家和大主播,像Zoey一样的中小商家“流量水龙头”就常常干涸。
恩希也越发感到吃力——前段时间她的一篇笔记,没有指名道姓、也没写任何时事评价,只是加了一个热门话题的tag,抒发自己的感慨,顺便安利一下产品,就惨遭限流。
她一开始以为只是1条内容如此,过了几天发现,整个号都被“关小黑屋”了。
还有一次,因为用户售后误操作,店铺和商品评分受到了影响。恩希找平台申诉了两次却都被拒绝,好不容易得到“等工作人员电话”的答复,然而苦等一周电话都没响起。
恩希有些失望:“想让更多商家入驻,却又不能保障商家的正当权益,小红书的商业化之路,不能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
阿木也发现了平台规则的不成熟,比如客服考核3分钟回复率,有商家半夜没看到消息被扣钱;还有差评超过一定数量面临惩罚,哪怕这是竞对恶意搞事……
但他也认为,需要全面去看待平台的“严格”。
“小红书在刻意淘汰一批商家,把有优质内容创作能力、货品生产和服务能力的商家筛选出来,在保护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做商业化。”他如此推测。
数据显示,2024年小红书电商新入驻商家数同比增长8.1倍,入驻品牌数量已超过10万家。大量急于变现的玩家涌入,导致粗制滥造的内容在平台上疯狂滋生。
如今阿木再刷小红书,曝光和点赞居前的,多半是博眼球的标题党甚至硬广,真实、有血有肉的分享寥寥无几。
“社区变味了,用户被整烦了,最后扛下这一切的还是正经做生意的商家。”阿木认为平台严管是必需的,而“有形之手”如何把握尺度也需要探索。
例如,近期推出的“市集”,就是平台发现并非所有商家都能成为创作者,于是为大家提供了类似“货架”的新经营方式。
“一定要跟着平台节奏走,才能走得远。”阿木提醒。但夏夏又发现,跟着平台走,也容易被带到沟里去。
夏夏主业是帮家居和装修的商家做小红书投放,自小红书商业化后,她不少客户也开始“懂事”地买量投流,但碍于流量池大小、算法等问题,回收的客资画像并不怎么准确。
而且几个不同客户同时投流,拿到了是同样的客资,最后用户选了最便宜的那家,客户在无知无觉中被动打起了价格战。甚至有一回,她帮客户拿到了3个客资,结果全部都是竞对商家。
在这种情况下,买量成本还越来越高——前两年单个获客成本是200元,如今涨到了400元。
但客户们还是硬着头皮卷小红书,夏夏无奈:“追求美好居家生活的目标用户都在这个平台上,能怎么办呢?”(转载自表里表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