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飞书的下一个战场,是老板的「控制欲」
市象 2025-08-27 19:08
飞书的答案是“上帝模式”。

作者|景行
编辑|文昌龙


最近字节内部员工开始私下讨论一个新功能:“为什么飞书个人主页突然让+1能看到每周写了哪些文档和表格?”


据「市象」了解到,近期,飞书正在内部员工灰度测试“个人动态”功能,在员工开启访问权限后,管理者可以看到下属近期的所有表格、文档等工作进度,以及面试记录、差旅记录等信息。换句话说,在权限范围内,管理者能清晰地看到员工的工作进度情况,整个组织的“透明度”在进一步提升。


有人认为,这次灰测其实写了说明文档,强调不会突破既有权限,没那么夸张;但也有人质疑,从功能设想到上线,核心逻辑仍是单向可见,本质上在纵容管理者的“上帝视角”。


此前有飞书用户对「市象」表示,leader阅读权限具体要看企业的权限设置,上级一般看不到聊天记录,但能看到员工的离职文档、上下班打卡时间及地点、以及加班时长。对员工来说,这次相对详尽、透明的“个人动态”功能需要时间适应,工作信息公开意味着可能面临的更高监督强度,而员工往往希望能保留更多的个人隐私。


对飞书而言,变化背后可能是产品定位的微妙转折——在协作层面的红利见顶后,它试图把抓手延伸到管理效率,只不过,效率的对象,从工作流程,变成了员工本身。


01 飞书正在扩“老板的边界”


据了解,这一增强下属可见性的功能尚未全面放开,仍处于灰度阶段,更像是飞书在“治理产品化”方向上的一次内部试探。事实上,早在此次新版内测之前,飞书就已悄然配备了不少“管理者视角”的工具。


除基础的考勤审批等功能外,有管理者展示的飞书后台截图显示,管理者能清晰看到组织不同成员的最近活跃时间、消息是否活跃、发送消息数、创建文件数、创建日程数、创建任务数、参与会议数以及会议时长。此前有用户表示,有企业正在将飞书文档活跃时间、飞书活跃时长等信息纳入员工考核指标。


有飞书用户表示,注册飞书后公司可通过飞书开发者平台开发应用,该应用可授权公司管理者获得员工的用户ID,进而可获取个人的群聊及话题ID,员工的群内聊天消息可以被记录。但除重大情况外,一般企业不会查员工的聊天记录。


当「市象」向飞书智能顾问提问管理者如何进行员工效率管理时,飞书给出了一批产品功能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公共日历、云文档、在线表格、员工汇报。


借助上述工具,管理者能实现从早到晚的员工监督工作——开工时通过公共日历跟进项目进度,并要求团队共同维护,制订日程;在支持200人同时在线编辑的云文档与在线表格中透视工作结果;最后利用飞书的汇报功能,管理员工的日报、周报以及月报。


针对不同行业,飞书能给出对应的员工管理建议。例如针对侧重销售的地产行业,飞书提示可以针对不同员工,搭建月度销售额、成单量、回款明细表格;针对不同门店,搭建客户关系、客户意向、客户价值、销售跟进管理表。


这些数据不仅能生成可视图供管理者一目了然,也能在更新时第一时间通知管理者,针对跟进状态设置超期提醒。此外,管理者可通过智慧考勤功能,监督外勤员工的出勤情况,减少舞弊行为。


这并非飞书组织洞察工具的全貌。飞书官网介绍显示,在飞书企业版及专业级、旗舰级商业版中,管理员可以在成员异常功能中配置异常规则,以便于检测成员的异常行为,如多次导出文档、切换账号、频繁在飞书中截屏录屏等。


对员工来说,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高度透明的管理工具。社交媒体上流传着多种员工应对飞书监管的小技巧,例如,不要将聊天消息撤回,而是应该重新编辑;个人对话不要在飞书企业号发布,而是应当尽量选择微信。


在管理者权限上升的同时,员工的安全感如何释放?这或许是飞书管理权限扩张过程中,值得关注的地方。


02 用钉钉的路子扩圈?


从员工活跃度洞察到个人动态信息,飞书近期的产品演进路径,某种程度上正在靠近钉钉此前的方向——以管理者视角重构协同办公软件的核心价值。


此前,钉钉侧重自上而下的管理者视角,飞书更侧重自下而上的员工视角,定位于企业效率提升工具。海底捞首席技术官周浩运曾表示,过去海底捞以自有算法预测销售数据及排班管理,自从使用飞书后:“从原来拍脑门到现在全流程有留痕,并且把效率提升了。”


而现在,二者的差异正在缩小。从会议纪要、智能助手到表格,双方都在建设大而全的一站式企业管理解决方案,钉钉正在效仿飞书强调多维表格能力,而飞书则越来越向组织管理工具靠拢。


背后是二者竞争的白热化,近年无招回归后,钉钉重回创业。从功能看,钉钉推出AI表格,竞争飞书的标杆功能多维表格,双方也都大力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尝试在生态打开局面。


飞书则对钉钉在AI产品功能上的追赶不以为然,今年7月10日,在接受《晚点LatePost》采访时,飞书CEO谢欣语出惊人:“飞书多维表格比钉钉领先至少12个月。”


从客户竞争看,飞书与钉钉早已发起客户争夺战,钉钉从飞书手上抢来了百世快递、微脉等品牌,飞书则从对手手中抢来了伊芙丽、好想你等。


飞书在产品功能层面并不逊色,真正的分野在于,其“管理工具”这一定位尚未在企业管理者心中建立起足够强的“老板视角”心智。


这样看,“个人动态”本质上是一个人效仪表盘,为管理者提供一目了然的洞察:谁在做什么?进度如何?产出是否匹配岗位?对大型组织而言,业务线复杂、团队层级繁多,“可管可控”早已是准入门槛,而非加分项。


此举一定程度上精准对焦企业级市场的痛点:在效率工具赛道“卷”无可卷后,凭借“管理可视化”撬动大客户,争取更高的客单价与续约率。


不过,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从“去层级、去中心化”的协作工具,到强调“监督与可控”的管理中枢,这可能淡化飞书的早期基因。这种转向可能与其核心用户群——注重敏捷与扁平化的创新企业——的文化相悖。


毕竟,对员工而言,“个人动态”带来的透明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便于目标对齐与资源协调;另一方面,高度透明的工作痕迹可能引发“被过度监控”的焦虑。部分飞书用户反馈,他们更希望保留隐私边界,而非让每一份文档、每次出差都成为“被考核”的证据。若过于强调“管理可视化”,可能让员工陷入“如何显得更卖力”的内卷陷阱。


显然,下一步,飞书需要在明确场景与权限边界上下功夫,既满足管理者的“上帝视角”,又避免员工陷入“全景监狱”。这场信任与治理的再协商,不仅关乎飞书的品牌心智,更将决定其在企业服务市场的终局高度。(转载自:市象)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