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关不掉」的免密支付,肥了平台的钱包?
凤凰网财经 2025-08-21 20:57

近日,话题“一定要关闭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冲上社交平台热搜,关于免密支付功能相关的讨论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多名网友在网络上发文称,自己的电子设备在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后遭到盗刷,支付宝、微信等平台无故出现多笔扣费,累计金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免密支付是指用户在进行支付时,无需输入密码或进行其他认证,直接完成交易的一种支付方式,旨在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然而,这一看似便捷的功能背后却隐藏着重重风险。

01

 钱消失了

对于部分不熟悉免密支付操作和风险的用户而言,使用这项功能可能在不经意间造成严重的钱财损失,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

03153d66764b98dd47bbccbe5abafa6

不少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免密支付功能,随后被迫面临开通后乱收费的问题。发生的场景集中在电商平台、会员开通以及二手交易平台等。

需要指出的是,免密支付“围猎”的对象不乏儿童和老人,有未成年人在电商、游戏和直播平台中在未经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免密支付,还有一些老人被平台推荐误触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被盗。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涉及免密支付的投诉多达6.4万条。多位用户提到,不少平台的免密支付是“霸王条款”,不仅开通后很难取消,还有一些平台被质疑在未充分告知的情况下让客户开通免密支付。

25acd91fcc622197d97a1151240b5dc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已达10亿人的体量,免密支付渗透率较为稳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23年移动支付个人用户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指出,免密支付在移动支付用户中接受度较广。如果免密支付存在风险,潜在受害者人数将难以估量。

事实上,早在2023年,公安部刑侦局就曾经建议广大公民直接关闭微信、支付宝的免密支付功能。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提醒广大消费者,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02

一键开通,N键关闭

尽管官方已经数次公开点明免密支付的风险,当前仍有不少平台并没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依旧大力推荐用户开通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功能。

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发现,支付宝、微信、美团、京东、滴滴、抖音、携程等平台均提供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服务,几乎覆盖衣、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消费类别。

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上投诉表示,微信、淘宝等许多软件开通免密支付的方式非常简单,通常是“一键开启”。平台会在单笔支付过程中不时弹窗询问,是否同意开通免密的“极速支付”,如果用户在支付过程中没有仔细看弹窗显示的内容详情,而是在输完密码以后下意识地点击确认或同意选项,很容易在不经意间“被”开通自动付款功能。

045dfe0cfac72c5ebe8e1dcaa7eb4ca

而想要解绑免密支付,用户却往往需要点击多个选项。以微信为例,光是找到免密支付和自动续费的选项就最少需要花费五步,算上最后一步解除,累计需要六个步骤。

ab496b491a3918c3f5ee95522255cf8

此外,关闭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的逻辑与所需操作虽大致类似,但不同平台的界面和选项名称都有细微变化,无形中给用户的解绑造成很大难度。个别平台或应用中,消费者要想取消免密支付,还会被询问关闭理由、承诺持续改进,遭到平台反复“挽留”。

还有一些平台默认用户需要开通免密支付。例如,苹果强制用户在苹果应用商店使用免密支付方式付款,账户一旦被盗用,他人可绕过支付工具的身份验证环节直接实施盗刷。

为何平台频频推荐用户免密支付?

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免密支付会加速消费者误判的发生。清华大学消费金融研究院调研显示,免密支付用户客单价提高了18%,但退货率增长了40%,侧面反映出这项功能在方便消费者购物的同时,容易让消费者做出冲动决策,可能因此额外购买一些本不需要的商品。

而自动扣款功能,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商家留住“回头客”。当用户手动操作时,可能因忘记续费或不再想要而结束订阅某项服务,自动扣款相当于让用户默认留下,商家能够稳定获利。

据媒体报道,有头部平台因默认开通免密功能年增收超百亿元。

03

追责难如登天?

事实上,对于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相关问题,国家已有相关规定。20247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要求经营者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

针对自动续费问题,更是早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1年公布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中就提出过相关要求,例如自动续费需显著提示,且不得默认勾选,需由消费者自主选择。

尽管相关规定已经出台,但仍有平台对此阳奉阴违,而且一旦免密支付导致的盗刷行为发生,用户想要向平台方和商家追责,几乎难如登天。

例如追责过程中,平台往往会以得到用户授权作为抗辩理由。如果用户要证明平台没能履行应尽义务,例如协议设计不合理、风险预警不足、风控措施失效等,必须经历复杂的举证流程,且需要承担高额成本。

而在一些盗刷案例中,各个环节暴露出风控缺失的严重问题,也令人心惊。

例如,据媒体报道,在苹果账号盗刷事件中,链条出现了严重的风控真空。支付机构误认为苹果系统足够安全,因此放松了自身的风控;银行则认为来自支付宝、微信的请求已经过风控,也不再额外审核。最终,不法分子的盗刷行为无人拦截。

平台方理应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充分尊重消费者在支付上的自主权,并在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相关功能上尽到提请义务。而支付机构和银行则需要加强风控措施,确保对异常交易实施重点监控,多方共同守护消费者的钱包。(转载自凤凰网财经)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