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未提车就要付全款?小米汽车再陷舆论风波
新商业思想库 2025-08-15 07:53
图片


2025 年 8 月,小米汽车因 “未提车先付全款” 的争议再度陷入舆论漩涡。多位准车主在社交平台爆料,小米 SU7 Ultra 车型在排产阶段(预计 22-25 周后交付)便要求 7 日内结清尾款,否则订单取消且定金不退。这一操作不仅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更暴露出小米在预售模式上的激进策略与用户权益保障之间的深层矛盾。


一、争议核心:规则颠覆与用户博弈


小米此次争议的焦点,在于打破了汽车行业 “验车后付尾款” 的惯例。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调查,多位准车主在车辆尚未下线时收到支付通知,部分用户因拒绝支付被取消订单并没收定金。这种 “排产即催款” 的做法,与特斯拉、比亚迪等主流车企 “提车时付款” 的流程形成鲜明对比 —— 特斯拉 Model 3 车主可在确认提车时间后支付尾款,并享有验车权利。


从法律层面看,小米的条款设计存在明显争议。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廖建勋指出,小米购车协议中 “7 日内未支付尾款即违约” 的规定,涉嫌单方面扩大企业权利,加重消费者风险,可能被认定为 “霸王条款”。更关键的是,小米未以显著方式提示用户这一核心条款,违反了《民法典》关于格式条款需公平告知的要求。


二、企业动机:产能焦虑与风险转嫁


小米采取激进预售策略的背后,是产能与市场的双重压力。当前,小米 SU7 系列排产周期最长达 41 周,部分车型交付需等待一年以上。为缓解产能压力,小米试图通过 “提前付款” 筛选真实需求,避免车辆下线后用户反悔导致的资源浪费。这种逻辑在行业内并非孤例 ——2024 年极氪 001 也曾因产能不足,要求部分用户提前支付首付款以锁定订单。


更深层的动机,是小米对现金流的渴求。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巨大,小米 2024 年财报显示,汽车业务成本中研发与销售费用占比超 60%。通过预售快速回笼资金,成为支撑其持续投入的重要手段。但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将生产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 若车辆交付延期或出现质量问题,用户将面临资金冻结与维权被动的双重困境。


三、行业镜鉴:创新边界与用户信任


对比行业标杆的做法,小米的激进策略显得尤为突兀。特斯拉坚持 “现车销售 + 灵活支付” 模式,用户可在提车前随时调整配置;智界新车型预售时推出 “2000 元订金抵 5000 元尾款” 权益,既降低决策门槛,又保障用户选择权。这些企业的成功证明,合理的预售设计应兼顾效率与公平。


反观小米,其预售机制存在多重隐患。首先,“锁单即不可退” 的规则设计,利用了消费者的 “损失厌恶” 心理,导致部分用户在未充分了解条款时仓促决策。其次,交付周期过长加剧了用户焦虑 ——SU7 Ultra 标准版需等待 22-25 周,期间政策变化、竞品迭代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用户最终选择。更严重的是,黄牛通过批量锁单扰乱市场秩序,虚增的订单数据掩盖了真实需求,可能误导企业产能规划。


四、破局之道:平衡效率与用户权益


面对舆论压力,小米需要在以下层面做出调整:


  1. 条款透明化

    :明确标注关键风险点,如尾款支付时间、违约后果等,避免 “埋雷式” 条款设计。参考极氪的 “7 天冷静期” 模式,给予用户充分决策时间。
  2. 交付可视化

    :通过 APP 实时更新生产进度,开放工厂参观或直播,让用户直观感受车辆制造流程,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焦虑。
  3. 风险共担机制

    :针对长周期交付,可引入第三方资金监管,在车辆下线前冻结部分尾款,既保障企业资金链,又避免用户全额垫付风险。


在新能源汽车竞争白热化的当下,用户信任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小米若想延续 “性价比” 优势,需明白真正的创新不是规则颠覆,而是在效率与公平间找到平衡点。毕竟,当消费者被迫为企业的产能焦虑买单时,再诱人的参数配置也难以弥补信任裂痕。(转载自:新商业思想库)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