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鹏在 2025 年两款最重要的车型之一,小鹏对全新 P7 谨慎又大胆。
谨慎在于,昨晚完成中国首秀并开启预订的全新小鹏 P7,没有公布预售价,也没有公布具体上市时间,甚至还有多达 2/3 的能力没有提及。
小鹏给人们留足了悬念,尽管在前有特斯拉 Model 3,后有小米 SU7 的情况下,不少人对全新小鹏 P7 的定价已经有一杆秤,但小鹏还是选择将价格与更多的王牌,放在本月的上市发布会。
而之所以说小鹏大胆,不仅仅是全新小鹏 P7 在产品定位上与风头正盛的小米 SU7 存在一定重叠,两者未来大概率会同台竞技,更是因为,小鹏几乎重造了一台 P7。
从外观、内饰、空间、智能化、三电技术等各方各面,全新小鹏 P7 相较于现款 P7 和 P7i,从里到外都更新了一遍。
在这些更新中,给人感知最深的,当然是极具未来感的外观:充满直角设计的车尾、夸张的 A 柱折角、H 样式的前脸灯组……
这充满前卫感的设计,让不少人好奇,初代 P7 和 P7i 已经在过去 5 年的时间里,证明了自己的外观为大部分人所喜爱,小鹏为什么还要绕一个大圈去改变全新 P7 的外形?而全新 P7 又负担着小鹏怎样的期待?
我们不妨看看,小鹏汽车董事长、CEO 何小鹏和小鹏汽车造型中心总经理王谭是怎么说的。
开创者化身挑战者
昨晚整场群访,何小鹏都在有意地将话题,往王谭、往原创设计上引,但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当数次被问到如何看待小米 SU7 外形时,何小鹏和王谭都没有选择回应。
当然,在群访上直接点评友商的产品无论是哪都属罕见,因为这容易引发舆情事件,但小米 SU7 和小鹏的设计思考,实际上实实在在地反映了这五年间,小鹏角色的变化。
在这之前,我们先做一道回忆题:2020 年叫得上号的新能源产品有哪些?
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比较一致:特斯拉 Model 3、蔚来 ES8、理想 ONE、比亚迪汉、小鹏 P7 等产品。
在那时,号称智能化能力最强的 Model 3 FSD 未能入华,不少购买 FSD 更多地是购买对未来技术憧憬和希望,而小鹏初代 P7 能够实现大卖,也正是填补了中国市场前卫消费者心中的期待。
初代小鹏 P7 在那时,是真正意义上将轿跑式高颜值、领先的辅助驾驶(早期高速 NGP)、以及超 700km 的续航里程结合在一起的纯电轿跑,这成为了小鹏 P7 强大的产品力标签。
「为年轻人造智能车」的形象通过初代 P7 深入人心,成为小鹏最重要的标签之一,而小鹏也通过初代 P7,证明了纯电轿跑的市场价值。
但正如何小鹏在群访上说的「汽车周期从之前的 7 年一代,变为 2 年一小代,5 年一大代」,技术迭代加速,竞争格局翻天覆地。
中国市场从不缺乏对成功者的模仿,初代 P7 的成功当然成为了车企学习的对象之一。
这几年时间里,几乎所有主流新能源车企,无论是新势力还是追求转型的传统巨头,都在其主力车型上强调智能化体验和设计感。
初代 P7 的「唯一性」标签被迅速稀释,「为年轻人造智能车」的理念也广泛地在行业内流传,甚至部分品牌的这一属性在人们心中的印象,超越了小鹏。
「颜值 + 智能化」成为标配,如今 20-30 万级的纯电轿车市场,已经有数不清的选手。
赛道拥挤,但技术的提升需要时间,所以我们看到产品功能、宣传话术高度趋同,小鹏的优势被稀释——尤其是小米、华为的强势入场。
单靠科技标签已经不足以制胜,小鹏在设计、商业能力这两个短板能力的补全,成为重中之重。
小鹏的商业能力问题此前已早已多次提及,立下今年四季度扭亏为盈的「军令状」、反复强调的组织调整、产能问题的缓解,都已初见成效,但这只是产品之外的努力,在产品设计与定位的最底层逻辑上,小鹏也有了新的思考。
这也就是群访中的那句「现在是如果颜值跟科技两个兄弟吵架,对不起,颜值优先」,颜值第一、科技领先。
初代 P7 奠定的标签护城河不再牢固,小鹏将破局的答案,指向了原创设计,以及我们所熟悉的智能化加码。
升维
和小鹏如今大部分产品一样,全新 P7 又是一款「无短板」的车型。
它不仅仅是拥有零百加速 3.7s、极速 230km/h、全系标配双腔空悬的纯电轿跑,也是一款 CLTC 最高续航 820km、3 颗图灵芯片加持全场景辅助驾驶、5C 三元锂电池的产品。
更重要的,是它还考虑到了纯电轿跑的空间与舒适性问题,转弯时主驾座椅靠背主动调节姿态、575L 的后备厢、8 英寸的后排娱乐屏、120mm 膝部空间的后排座椅等,小鹏在努力加长初代 P7 上的短板。
「无短板,中板都很高,有几个长板」是小鹏要做到的事情。
小鹏对未来的倾向,智能化的传统优势无疑是重中之重,令人意外的,是他们表现出对原创设计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这和小鹏的出海战略,以及全新 P7 的定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国内不少人看来,初代 P7 的颜值已经足够高,只需将内部软硬件升级、提升尾部设计感,全新 P7 就能完成升级换代任务,但小鹏却选择了一个曲折又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
可以理解这是小鹏不破不立的决心,但难度肯定拉满。
纵观整场群访,小鹏的答案,是全新 P7 不仅要好看,更要第一眼就要有让人发出「wow」的一声感叹的震撼,并且经得起陪伴用户 10 年甚至以上的时间考验,将小鹏「未来出行探索者」的品牌调性与前瞻性统一。
王谭称,这是小鹏要在全新 P7,以及后续多款车型上,对颜值的升维理解。
这里的「升维」不是简单的沿袭初代 P7 的造型设计,而是需要在「敢为人先」的品牌调性与设计语言上实现突破。
在王谭看来,未来当然是科技的未来,但与此同时,将情绪表达融入到科技中,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这在全新 P7 上最显著的体现,就是在 AR-HUD 上引入路怒表情包辅助用户情绪表达,这也正是科技下的情绪化。
大胆的直线线条运用、对毫米波雷达的隐藏、悬浮式车牌框设计,以及被简化的线条,全新小鹏 P7 想要继续赢得他们口中「敢为人先」的消费者的喜好。
而在全球化方面,何小鹏提到,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审美尚未真正影响世界审美。
何小鹏分享了一个「失败案例」:初代 P7 早已出海,但海外用户不仅不觉得它好看,并且欧洲用户认为再漂亮也要家用,他们习惯于一家出门买一周的生活用品,所以尾箱绝对不能小;以及再好看,也需要空悬。
初代 P7 的外观在海外并不能成为用户选择它的重要因素。
多种因素的重叠,让小鹏开始重新思考外观投入的必要性:这么多车企,智能驾驶一年能花 20 个亿,为什么在造型上就不舍得花了?外观作为用户购车因素中影响力至少排名前四的因素,为什么汽车公司没有同等研发投入?
为此,小鹏在过去三个月在上海租了两栋楼给设计团队,将设计团队的优先权提高,「将最好的资源都给到」,能够与产品团队共同研究、推进车型的研发。
而小鹏对智能的加码我们并不陌生。
全新小鹏 P7 将拥有三颗图灵芯片,两颗用于辅助驾驶,一颗用于智能座舱。图灵芯片之余小鹏,是支撑其辅助驾驶,以及其他智能化领域布局的基础。
而小鹏的辅助驾驶在双 VLA 的加持下,将拥有「更安全的司机和更聪明的管家」。
如今,小鹏已经涉足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具身智能,以及何小鹏口中的「Robotaxi 快了」,今年预计大概率拥有 3 万张算力卡的小鹏,未放弃过对智能化的追随。
不过新 P7 颇为前卫的造型,是否真的能得到中外的共同喜爱?以及作为纯电轿跑的全新 P7,在大空间、智能化、舒适性的强调,又是否真的能切中目标群体的痛点?
这或许还要等到全新 P7 上市,展现更多的筹码才能下定论。(转载自电动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