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舆论场,近期不太太平。
行业头部品牌比亚迪,近期被两起舆论风波所困。首先是被指“赞助国足”,引发网友群嘲;其次是成都天府机场,一辆比亚迪汉司机情绪崩溃,驾驶车辆频繁绕圈,被解读为“车辆失控”。
两则消息,最后都迎来了反转,其背后的传播路径,也引人深思。
首先是国足事件,消息来源是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发布的一纸公告,比亚迪成为“中国足协中国之队官方合作伙伴(汽车类)”,合作金额为7500万元,合作期限为5年。
很快,这则消息就被外界解读为“比亚迪赞助中国男足”,并在互联网上大范围传播。此后,部分网友在相关事件评论区表示,抵制包括比亚迪在内的所有“赞助国足的品牌”。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足协中国之队”既包括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即“中国男足”),也包括中国U-23、U21国家男子足球队、中国国家青少年足球队等多支青训队伍,以及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
有接近比亚迪人士称,比亚迪本次赞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国家队青训,而非外界解读的“比亚迪赞助中国男足”甚至“比亚迪冠名国足”。
成都天府机场事件也与之类似。7月24日下午,一条视频在网络上流传。视频中,一辆比亚迪汉在机场停车场内多次转圈,并伴随着刺耳的轮胎摩擦声。这一视频很快被解读为“车辆失控”,并迅速传播。有报道甚至提及,现场目击者表示司机“腿都软了”。但随后,就在当日晚间,四川机场公安发布警情通报,宣布该事件为司机情绪失控所致,并不是网传的“车辆失控”。
两起反转事件,让比亚迪成为了汽车行业的“倒霉蛋”。在事件平息之后,比亚迪为何频频遭遇舆论风波,才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
从球场到机场,两起事件都有点“不对劲”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仔细梳理以上两则消息的传播规律,总有些地方令人生疑。
首先,这两则消息都精准踩中了公众情绪。
近年来,中国男足成绩持续下滑,公众对于国足的负面情绪与日俱增。只要有人稍加引导,公众就会把对国足的负面情绪释放到“赞助国足”的品牌身上。
而在成都天府机场事件中,事件视频本身就极具视觉冲击力,且视频被解读为“刹车失灵”,这几乎是最令人恐惧的汽车故障,其危险程度也远高于近期行业热议的智能驾驶辅助等问题。
不难看出,在以上两起事件中,只要有人对事件本身完成了初步定义,哪怕是错误的定义,公众认知也会被定义牵着走。即便事件后续出现反转并被辟谣,辟谣的影响力也无法超越事件本身的影响力。两起事件给比亚迪带来的负面形象,已经被烙印在一部分公众内心中。
其次,两起事件的传播节奏也十分类似。
在足球事件中,最早传播相关事件的是足球媒体与IP版权类媒体,它们在报道事件时,大多直接引用了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告,并未对事件本身进行解读。接下来,一些财经类KOL与媒体跟进,最先将事件概括为“比亚迪赞助国足”,并引发大量负面解读。
机场事件则更加明显。该事件发生于7月24日12点30分左右,据多位汽车媒体人回忆,24日下午,相关视频在微信群聊和短视频平台上大量传播;随后,部分KOL、博主与机构媒体开始跟进报道,相关事件也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其传播速度之快,远超过常规热点事件,很难避免“存在幕后黑手”的联想。
为什么中枪的总是比亚迪?
在近期的两起舆论风波中,比亚迪似乎都成为了受害者。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枪的总是比亚迪?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比亚迪近年来强势崛起,抢了太多友商的饭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汽车行业的“全民公敌”。一些汽车品牌出于自身利益,或是宣泄情绪,或明或暗地攻击比亚迪,自然也不令人意外。
当然,大部分汽车品牌选择通过产品、技术竞争,与比亚迪正面对抗,令人尊敬,也让消费者收益;而有些品牌则暗中发力,通过黑公关等手段,不仅有违行业规则,更涉嫌违反国家法律。
其二,比亚迪的高关注度,让其成为了一部分自媒体的流量密码。故意抹黑比亚迪,可以获得大量关注。就连“捧杀”比亚迪,都可以获得巨大流量。
有比亚迪内部人士透露,他们经常在社交媒体或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令人哭笑不得的“正面谣言”,例如:虚构比亚迪研发出了“续航几千公里”甚至“不用充电”的下一代电池,或宣称比亚迪参与了国家航天工程,负责火箭、飞船项目的研发等等。
如果说黑公关是“收钱办事”,那么这些捧杀比亚迪的博主则是靠“捧杀”比亚迪收割流量,进而收获平台的流量分成。这些“正面谣言”与黑公关一样,也伤害了比亚迪的品牌形象。
其三,比亚迪在舆论场上处于弱势。
目前,比亚迪在营收、销量、员工规模等指标上,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车企。但在舆论场上,比亚迪似乎并未获得与销量相当的地位。这也与比亚迪在营销上的投入较低有关。
根据财报数据等公开资料,比亚迪在“广告营销费用占总营收比例”等数据上,均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自然导致比亚迪在舆论场上处于弱势地位。
(图片来源:36氪)
但对于消费者而言,比亚迪在营销上的低投入也未必是坏事,这意味着其可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技术及产品上,直接给消费者实惠。因此也常常有迪粉称比亚迪为“理工男思维”。
不难看出,在汽车行业网络推手频出的大背景下,比亚迪可能还将长期面对各种舆论冲击。希望比亚迪能够进一步提升品牌的公众沟通能力,将一次次舆情风波转化为与外界沟通的机会,传递更多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