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者还在为抢不到小米YU7新车而焦灼时,二手车平台惊现近80辆挂牌价高出官方数万元的“准新车”。这些7月6日才开启交付的车型,仪表盘里程不足百公里,却已披上“二手车”外衣流入灰色市场。
近日一篇路透社的报道,再次把“0公里二手车”推向风口浪尖。报道显示,哪吒、极氪等品牌4S店被曝长期将此类车辆伪装成新车销售,一条横跨车企、经销商、黄牛的暴利产业链正在撕裂汽车市场秩序。
监管重拳直击行业命门,中汽协内部人士证实,工信部已联合商务部启动专项整治,拟建立“车辆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统”,从注册环节扼杀套利空间。
这并非空穴来风——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5月公开炮轰该现象后,比亚迪、奇瑞已率先清理门户,对违规经销商启动追责。而最新流出的闭门会议纪要显示,“新车登记6个月内禁转二手”等雷霆政策正在酝酿。 当经销商为冲量虚构销售数据,黄牛利用供需差收割溢价,车企通过“左手倒右手”的财务操作美化报表,在这场“0公里二手车”的风暴背后,不仅是汽车行业畸形的“内卷”生态,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更是影响了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信用基石。 触目惊心的行业潜规则 如果你打开一家相对主流的二手车平台上,不难发现一种现象就是有一些价格异常低廉的“准新车”。 例如某平台标注为“2025款特斯拉Model Y 0公里”的车辆标价仅21.8万元,较官方指导价直降7万元;而显示仅行驶12公里的“比亚迪海豹冠军版”,售价也比正规4S店低了4.5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车辆的来源说明都惊人地相似,均标注为“4S店直供”或“厂家渠道车源”。 按照行业某些“潜规则”,这类车型就被定义为“0公里二手车”,就是虽已完成注册登记,但几乎未被实际使用、行驶里程极低的车辆,其里程数通常接近于0公里,且进入(或即将进入)流转渠道的车。 这类车的来源有很多种,不仅涵盖了车企清库存的老款产品、经销商为冲刺业绩而推出的“业绩冲刺车”、运输过程中出现损伤的车辆,还包括展厅内用于展示和客户试驾的车辆等。 比如,所谓的“资源车”就是以高库龄车以及老款车型居多,主机厂的大客户经理会在车型迭代前告知经销商,后者会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批量认购这类新车,缓解主机厂的库存压力。然后这批上了牌的“新车”,会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下游继续出售。 不过近几年随着价格战愈演愈烈,行业黑幕正在逐渐扩大。 例如有部分车企通过设立关联贸易公司,将大批量未售新车以内部交易形式完成首次登记,随后立即变更车辆所有权,使这些“0公里二手车”重新流入市场。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操作不仅虚增了厂家销售数据,更钻了新能源补贴政策的空子——每辆符合条件的新能源车可获得数万元财政补贴。 更恶劣的是,某些品牌经销商为完成季度考核指标,甚至采取“今天上牌明天过户”的极限操作模式,新车在4S店停留不足24小时就完成全套过户手续,这种明目张胆的造假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以哪吒汽车为例,根据路透社报道,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其通过“提前保险注册”等非常规手段虚增销量超6万辆,占据了当时哪吒汽车公布的总销量(11.7万辆)的一半以上。 也就是说,哪吒汽车真正通过官方手段交付给的车主的只有不到6万辆,但在不少消费者拿销量当做买车首要基准的前提,或许有不少哪吒汽车的用户是因为明面上的销售数据,才买的哪吒汽车。 通过路透社查阅的文件以及对经销商和买家的采访显示,哪吒汽车在尚未将商品车卖给买家前,就为这些车辆上了保险,厂商提前把这部分汽车记作销量,从而完成月度和季度销售目标。 所以销售数据的严重失实,直接导致了消费者在购车时出现错误的判断。 除此之外,国内新能源汽车为吸引用户买车,大多都会推出终身质保、免费充电等终身权益,但这些权益大多与首任车主绑定。而一旦车辆被过户为“零公里二手车”,多数“零公里二手车”将无法享受厂商提供的完整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质保,一旦核心部件出现故障,车主也会面临高额的维修费用。 北京市朝阳区消费者协会2025年二季度投诉数据显示,购车纠纷中高达38%的案例涉及“新车实为二手车”的消费欺诈问题,这一比例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2个百分点。典型案例中,某豪华品牌车主李某花费42万元购买的所谓“全新展车”,经第三方检测平台核查发现,该车辆竟存在3次过户记录,且仪表盘里程数被人为篡改。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类欺诈行为已从个别经销商蔓延至部分4S店体系,消费者协会已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启动专项调查。 值得一提的是,“0公里二手车”交易的合规性取决于具体操作方式。单纯的“0公里二手车”交易并不违法,但如果存在虚假宣传、套取补贴等行为,就可能触碰法律红线。律师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时应仔细核实车辆权益状况,相关企业也应规范经营行为。 后市场冲击波 据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二手车交易量已突破2000万辆大关,但其中暗藏的“0公里二手车”占比飙升至8%,这意味着每年有超150万辆“伪新车”正通过灰色渠道冲击市场。这些挂着二手车牌照的全新车辆,正低于正规渠道10%-30%的价格疯狂倾销。 应该看到,这对汽车后市场的秩序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北京花乡二手车市场资深车商王某用“现在收车就像赌博”形容当前行业困境。 “当前消费者普遍倾向于‘买新不买旧’的消费心理,当新车与二手车的价格差距缩减至15%以内时,约八成客户会转而选择新车。特别是‘0公里二手车’的兴起,使得传统二手车在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荡然无存。” 数据显示,受新车价格战和消费信心不足的双重冲击,传统二手车利润率已从2023年的15%断崖式下跌至5%,同时库存周转周期从28天延长至45天,资金占用成本激增60%。 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发布的2025年度二手车经销商百强榜中,单车毛利率在4%以下的二手车商已经上升至35家,去年同期仅为29家。而全国范围内约23%的中小车商流动资金已低于安全线,其中河北、山东等省份的县域市场尤为严重,部分车商甚至开始转行从事汽车美容等周边业务维持生存。 整体来看,当前二手车市场呈现出交易波动、增长乏力的态势。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5年5月,全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为160.39万辆,环比下降5.72%,同比仅增长1.22%。2025年1-5月,全国二手车市场累计交易量791.26万辆,同比仅增长0.62%。 “二手车交易量增长比较乏力的主要原因是新车价格波动产生的分流效应和挤压效应,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现象在二手车市场的表现同样突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肖政三在2025年中国二手车大会上称。 除了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二手车行业不景气的部分原因是二手车经营专业化进程缓慢,相关标准缺失,诚信缺位。 “二手车行业诚信体系仍然有待完善,当下部分经营者仍然存在隐瞒车况、虚假宣传的失信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二手车行业的整体形象。甚至可以说,过去很多二手车经营者的成长一定程度上是把牺牲诚信作为代价的一种短视行为,以次充好、调表等现象大量存在,车况不透明和交易成本高成为顽疾,全行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其中,还有二手车鉴定评估全国标准体系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客观上增加了交易成本和风险。”肖政三说。 毫无疑问在市场倒逼与政策引导的双重作用下,二手车行业必须加速“重塑”。 首先必须针对“0公里二手车”乱象进行整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新车”与“二手车”的界定,补齐市场监管的短板。比如,规定新车必须实际行驶一定里程,才能作为二手车交易;强化车辆注册监管,建立车辆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统,防止新车上牌后立即转售为二手车的操作;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二手车交易信息平台,增强市场透明度,打击违规操作等。 必须让这个曾被视为“柠檬市场”的领域,从信息不对称到透明化、从粗放经营到精益运营、从单一交易到生态服务的质变跃迁。因为只有当政策、技术、市场的三重合力,犹如精密齿轮协同转动推动行业实现“量变到质变”,这个万亿级市场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价值觉醒。(转载自BusinessCa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