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薛高还是没熬过这一天。
近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发出公告,这家曾经号称“雪糕界的爱马仕”的明星创业公司因无法到期清偿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进入了破产立案审查。
记者翻看钟薛高天猫旗舰店,仍有轻牛乳、可可等产品在售,图片标注“2025年7月产”。钟薛高创始人林盛的个人视频号仍在频繁更新。7月16日被宣告进入破产审查当天,该账号更新视频称“陈年热搜返场是锅从天降”,视频中林盛再度解释了当年让他陷入舆论危机的几件往事。7月26日该账号还在更新,视频中他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评论区仅一条讨薪留言,林盛于凌晨2点回复“真心致歉”。

来源:视觉中国
事实上,钟薛高的“倒塌”早有预兆。2023年起就不断有大批员工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向它讨薪,网络传言称当年钟薛高裁员过半。2024年,林盛被“限制高消费”,自称“坐一夜绿皮火车到北京”。到了今年,旗下几家子公司相继进入破产清算。在外界看来,钟薛高的破产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林盛也加入了电商带货赛道,在直播间卖红薯,还将个人抖音签名改成了“好好做产品,好好还债,好好在一起”。只不过买账的并不多,林盛直播间售卖的42.9元5斤的红薯,跟此前的雪糕一样,被网友打上了“红薯刺客”的标签。
社交平台上,不少曾经被高价背刺过的网友开始唏嘘钟薛高的命运,有人说“贵”就是它的原罪。不过更多矛头指向了创始人林盛,不少网友认为钟薛高死在了林盛采访时说出的那句“爱买不买”,这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
然而不得不说,钟薛高曾经也凭借林盛独到的营销方式在冰品市场中异军突起,创立仅3年就将营业额冲到了10亿元。“贵”曾经是他营销中百试百灵的绝招,无论是钟薛高,还是他曾操盘过的马迭尔雪糕,都因为“贵”,在大众视野中获得了足够多的话题性。
林盛说过,“冰品不是高科技,比的就是传播能力。”广告人出身的他,靠着精明的营销手腕把一个新品牌在极短的时间内捧成了“雪糕界的爱马仕”,却又在随后的几年间,周旋在舆论漩涡里。
直到7月16日,它的命运被一锤定音。
顶级操盘手 不过,没人否认林盛是个顶级操盘手。 2004年,他在上海创立了一家名叫“盛治”的广告公司,跟康师傅、大白兔、冠生园等消费品牌有不错的合作关系,但改变他命运的是两个冰品客户——马迭尔和中街冰点。 2015年,仅在哈尔滨中央大街有一家门店的马迭尔找到了林盛,希望他能为门店扩张策划一些营销活动。林盛很快就看到了马迭尔“高端”的品牌调性,将其包装成“宫廷古方”“百年老店”,不仅让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马迭尔门店成为了网红打卡点,还顺利将这个雪糕品牌的名号打响到全国各地。仅一年时间,马迭尔就在全国开出了30家门店,成功走出哈尔滨。 隔年,看到马迭尔成功的中街冰点也找到了林盛,这次他给出了两个建议:一是产品名效仿“国窖1573”改为“中街1946”,突出“老字号”品牌的特性;二是确定品牌的目标消费者,先在一二线城市进行营销,而非全国撒网。 林盛还力主中街冰点将新兴的种草平台小红书作为营销的发力点,一套组合拳下来,中街冰点天猫店在2017年的“618”活动中,4分钟卖出了10万支雪糕。 看到冰品巨大商机的林盛开始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2018年他在上海创立钟薛高,从一开始就瞄准了高端雪糕市场。资本也确信他就是冰品界的顶级操盘手,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以来钟薛高先后获得了真格基金、经纬创投、锋瑞资本等机构共计13亿元的投资。 让钟薛高第一次出圈的是“厄瓜多尔粉钻”,这款售价66元的雪糕在2018年“双十一”创下了15小时售出2万支的佳绩,成功登顶当年的雪糕品类销量榜单。 不过据2020年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国内雪糕和冰激凌销售中,线上仅占总销售额的5%,线下销售占95%。那几年,市场有两种主要玩法——攻占便利店冰柜的蒙牛、伊利,和依靠线下门店的哈根达斯。 传统品牌都深耕线下市场,没有将手伸到线上,这也给了钟薛高机会。它及时切入了线上销售,通过与李佳琦、罗永浩等头部网红主播合作,获得了极大的曝光量和不俗的销售额,仅罗永浩单场直播就卖出了19.8万支雪糕。 不少在线上买过钟薛高的消费者都对它的包装有深刻印象,不大的泡沫箱里填充着干冰,一打开箱子仿佛有仙气冒出来。再配上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回”字型外观、其品牌宣传的“中国的雪糕钟薛高”,以及单支售价超20元,当年社交网络上开始流传一种论调——钟薛高是唯一能与哈根达斯媲美的国产雪糕品牌。 “贵”在当时也成为了钟薛高宣传的营销点,以2018年破圈的“厄瓜多尔粉钻”为例,林盛在采访中将其成分中的“半野生柚子”称为20年结一次果的稀有物,以说明零售价格的合理性。 2018年到2022年,钟薛高飞速发展,成立仅一年时间销售额就破亿元,到了2021年销售额更是突破了1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消费第一网红”。
危机
2021年,沉浸在成功中的林盛可能还未意识到危机,当年他还放话要让钟薛高在下一年的销售额增长200%。
他在一档采访节目中介绍日本产“半野生柚子”时说道:“价格就那么贵,你爱买不买。”这段视频经过剪辑后变成了林盛说钟薛高价格贵,消费者“爱买不买”,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这也成为口碑下滑的开端。
2022年,又一则“火烧不化“的视频将钟薛高打入了原料危机中。有网友尝试用打火机点燃其海盐椰椰口味的雪糕,发现雪糕并没有出现大量液体滴落,反而呈焦黑状,这让大量网友质疑其雪糕并非宣传所称的“配料表干净”,而是添加了大量“科技与狠活”。
网友直指配料中所含的“卡拉胶”导致雪糕火烧不化,这让钟薛高不得不连夜澄清这只是藻类提取物,并非有害物质。但此时消费者已经开始质疑其品质与价格不符,“凭什么卖这么贵”成为讨论焦点。
除了来自消费者的质疑,2022年林盛还面临着增长的压力。
一是蒙牛、伊利等品牌开始重视线上销售。2019年蒙牛与京东合作,推出了专供线上的“家庭装”,随后又与外卖平台合作,试水一线城市“半小时直送”。伊利则在2020年开启了线上直播,“甄稀冰淇淋家庭碗装”直播首秀就卖出了15万份。巨头加入线上争夺战,倒逼林盛不得不思考如何能在线下分一杯羹。
二是来自资本层面的压力,有媒体爆料为了匹配3年估值40亿元的目标,林盛不得不激进扩张。
2022年,钟薛高开始“下沉”,在三四线城市投放了5万台自有冰柜。但林盛的策略在落地过程中有很大偏差,钟薛高大部分的线下产品都铺在了与平价雪糕一起的混合冰柜里,且自有冰柜也并未集中投放在高端商圈。
于是,“雪糕刺客”出现了,消费者在混合冰柜里随意拿了一根雪糕,结账时才发现是价格超过20元的钟薛高。这个带有调侃意味的标签开始在社交网络大肆传播,伴随着“雪糕刺客”的名号,“钟薛高凭什么卖这么贵”又一次冲上热搜。
这次林盛再无力解释成分稀有、造价成本高等原因,因为钟薛高的资金链开始出现问题。
无力回天
林盛仍试图让钟薛高摆脱困境。他最先想到的是将钟薛高与平价雪糕分开售卖,这样一来就需要更多的自有冰柜。
据《每日人物》爆料,当年林盛找到了钟薛高最大的投资人,希望有一笔钱进来,对方提出了极为苛刻的对赌条件,如果失败林盛将失去钟薛高的控制权,甚至商标都要质押。他咬牙答应下来,但就在签字前,投资方却反悔了,称“没有过投委会,觉得风险太大了”。
那两年,林盛还曾推出过“钟薛不高”“李大橘”等平价子品牌,但都反响平平,最终他不得不将60元每支的钟薛高售价调低至2.5元,以解决现金流问题。
员工人数也开始断崖式减少,2023年钟薛高裁员过半,到了2024年,公司仅剩100余人,2025年,据天眼查显示,公司缴纳社保人数仅为2人。
由于缺钱,钟薛高的裁员补偿迟迟未发放,2023年就有大批前员工在社交媒体向林盛公开讨债。2024年4月,林盛被“限制高消费”,他在微博上写道“虽然被限高,还是不惧坐一晚上绿皮火车到北京,我就是卖红薯也要把债还上”。
5月,林盛在抖音直播间开启了卖货还债的生涯,他在直播间标注了数字“729”,这代表着还有729名员工的欠款未还。当天他在直播中说:“钟薛高的经营不是特别好,是我的责任,现金流十分紧张,导致部分员工工资、补偿金、报销无法及时兑付。”
“不管用什么方法,继续卖钟薛高还是开直播,尽量能把公司恢复正常运营状态,把欠大家的钱还上。”
但当晚林盛直播所售的42.9元5斤的红薯,仍被打上了“红薯刺客”的标签,不少网友在直播间留言“雪糕刺客之后就想搞地瓜刺客吗?”有趣的是,隔天的直播中红薯的价格不降反增,从42.9元5斤涨到了58元5斤。
来源:视觉中国
然而这些都无济于事,直播带货首秀共有52万人次观看,但一年过去,截至目前“钟薛高老林”账号的粉丝数只有3000多人,“729”的欠款人数也仅减少了30多人。
在去年10月的直播中,他还谈到自己也有做其他领域的企业咨询项目,以补充现金流。
林盛始终对当年的恶意剪辑和“火烧不化”事件耿耿于怀,在直播期间多次提及,并将切片发布在个人账号。他说自己最后悔的两件事,一是没在恶意剪辑出现后的第一时间做强有力的反驳,二是没有在公司有钱的时候遣散员工。
但似乎,他看上去也慢慢接受了这种“龟速还债”的现实,在视频号中更新的内容大多为困境中坚持的“鸡汤文学”,丝毫未提钟薛高破产的事。7月26日,在更新视频中,他仍在鼓励自己“低潮期也能汲取营养”“要拓宽人生的厚度”。
但他的钟薛高还是没能走过危机,破产审查通过后,钟薛高的产品或许将消失在大众视野中,初代“雪糕刺客”就这样离开了历史舞台。(转载自中国企业家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