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圈被一则重磅消息刷屏:扎克伯格亲自下场,砸下重金组建Meta“超级智能团队”,其中华人科学家占比极高,这场人才抢夺大战,堪称科技史上的“诺曼底登陆”。
先来看这场人才抢夺大战的战况。据《连线》杂志报道,Meta向顶级AI人才提供了四年高达3亿美元的薪酬方案,第一年薪酬超1亿美元,如此手笔,谁能不心动?余家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在AI领域建树颇丰,曾参与多个里程碑式模型的研发,谷歌学术被引量超33000+。传言他的“转会费”第一年就高达1亿美元,虽Meta官方否认这一确切数字,但从总包角度,有人确实能达到一亿门槛,这无疑让他成为科技圈的“C罗”,高薪转会Meta,引发无数关注。除了余家辉,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庞若鸣也被挖到Meta。庞若鸣曾是谷歌首席软件工程师,在苹果领导着约100人的团队,负责公司大型语言模型,是苹果AI的“底层引擎”核心人物。为了挖到他,Meta开出高达数千万美元年薪的超级待遇,甚至有报道称薪酬水平达到2亿美元,其薪酬之高令人咋舌。再看扎克伯格组建的“超级智能实验室”首批成员名单,11人中有7人是华人,多数来自OpenAI和谷歌DeepMind 。这7位华人AI研究员,本科清一色来自国内顶级高校,如清华、北大、中国科大和浙大等。像毕树超,浙大本科、伯克利数学博士候选人,是GPT - 4o语音能力的关键人物,此前还在谷歌主导YouTube短视频推荐;常慧文,清华本科、普林斯顿博士,是GPT - 4o图像生成主力,在Google时代就是MaskGIT/Muse架构的发明人;林骥,清华本科、MIT博士,深度参与GPT - 4o/4.1/4.5及Operator系统;任泓宇,北大本科、斯坦福博士,是OpenAI训练团队核心负责人,牵头多个mini模型;赵晟佳,清华本科、斯坦福博士,是ChatGPT/GPT - 4核心研发人员,负责合成数据体系建设。从人到项目、从语音到图像,几乎都被挖角,OpenAI核心业务可谓是“伤筋动骨”。不仅如此,OpenAI多模态团队的核心人物Lu Liu和Allan Jabri也被Meta挖走。Lu Liu是GPT - 4o图像生成功能的核心创始研究员之一,求学之路横跨三大洲,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领域造诣深厚;Allan Jabri是多模态团队的解码器负责人,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自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曾在多个顶尖机构任职。从谷歌这边,扎克伯格也没少下功夫。谷歌DeepMind三位负责Gemini模型思考后训练的关键人物杜宇、Tianhe Yu和王薇月也被曝加入Meta。杜宇担任谷歌DeepMind的Priciple研究科学家兼总监,直接负责Gemini的后训练、思考与编码工作,是Gemini从1、1.5、2到2.5系列模型的核心贡献者,还领导了谷歌早期对话式AI产品LaMDA和Bard的后训练;Tianhe Yu任谷歌DeepMind的研究科学家,负责Gemini的强化学习、思考和后训练,推动了Gemini 2.5的发布,是Gemini 2.5 Pro深度思考的核心贡献者;王薇月任谷歌DeepMind主任研究工程师,是Gemini 2.5 pro和Gemini 2.0 thinking的主要贡献者。扎克伯格之所以如此疯狂地挖角华人科学家,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背景。近年来,AI领域竞争愈发激烈,各大科技巨头都在争夺这一未来科技的制高点。Meta在AI领域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今年推出的Llama模型效果未达预期,研发节奏放缓,人才出走严重,连顶级科学家LeCun都孤掌难鸣。在此背景下,扎克伯格意识到,要想在AI领域翻身,必须组建一支顶级团队,而华人科学家在AI领域展现出的卓越才能和深厚造诣,成为他的首选目标。这些华人科学家在AI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整个行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他们在语音、图像、推理等多领域取得突破,推动了GPT - 4等先进模型的发展,让AI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他们的加入,无疑将为Meta的AI研究注入强大动力,提升Meta在AI领域的竞争力。这场挖角大战也引发了行业内的诸多争议。OpenAI CEO奥特曼就公开批评Meta的挖角行为,称Meta并未成功挖走核心顶尖人才,只能在“人才名单的后半段”妥协,还指出这种激进挖角方式可能带来文化隐患。但从实际情况看,Meta确实挖走了OpenAI等公司的多位核心成员,对这些公司的研发造成了冲击。扎克伯格重金挖角华人科学家组建“超级智能团队”,是一场豪赌,也是一次破局之举。这一事件不仅反映出AI领域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凸显了华人科学家在全球AI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未来,这支团队能否助力Meta在AI领域实现逆袭,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让我们拭目以待。(转载自竞合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