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界7月23日消息
今天,三菱汽车正式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合作,并停止发动机业务运营。
这一决策,标志着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汽车相关生产业务。
曾经,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有着辉煌的过往。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三菱就通过技术转让等方式,助力中国诸多车企发展,像猎豹、长丰等品牌的多款车型,都有着三菱技术的影子。
1997年成立的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更是为国产车提供过高达30%的发动机份额。
转折出现在2019年,雷诺、日产、三菱联盟陷入内耗,这让广汽三菱的发展势头急转直下。
进入2020年代,其市场表现更是一落千丈。
2022年,工厂产能利用率仅16%,近乎闲置;2023年3月,整车生产无奈暂停,10月正式官宣退出整车业务;2024年7月,广汽埃安以1元的象征价格接手长沙工厂,其整车业务彻底终结。
至于此次发动机业务的退出,早有预兆。
7月2日,原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已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等老股东离场,新股东入局。
三菱汽车的败退,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电动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它严重滞后。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蓬勃发展,2024年渗透率突破50%,而三菱末代电动车阿图柯仅是广汽埃安V的换标车,缺乏自主研发,毫无竞争力。
并且,在与雷诺和日产的联盟中,三菱地位边缘,资源投入少,中国区业务决策受限,产品规划混乱。
再加上多次质量丑闻,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信任,发动机技术又停滞不前,失去了众多自主品牌客户。
如今,三菱汽车彻底告别中国,成为日系衰退潮中首个完全退华的跨国品牌,结束了长达40年的中国征程。(转载自电车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