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催生「泡沫市场」的「0元购、满18减18」该停了!
新华每日电讯 2025-07-23 14:10

催生“泡沫市场”的“0元购”该停了!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其遵守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据媒体报道,近一段时间,一些网购平台发起“0元购”“满18减18”等补贴行为,使大量餐饮企业陷入“不参与就没流量,参与就破价亏损”的恶性循环。部分平台虽然已被约谈,但外卖大战并没有彻底偃旗息鼓。

“0元购”只是“内卷式”竞争的一个案例。一段时间以来,从新兴行业到传统产业,相继陷入降价的恶性循环中。“内卷式”竞争已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凸显出整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表面看,平台企业搞“价格战”是在争夺即时零售市场,但其本质则是用补贴催生一个不存在的“泡沫市场”,是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竞争。“0元购”或许一时让消费者得利、商家涨单、骑手增收,但几乎每一轮“烧钱大战”过后,都伴随着新的负面效果。而“爆单”留下的非理性消费、客单利润摊薄、骑手疲于奔命、商品质量与服务下降等“后患”,则需要市场和消费者用更长时间消化。

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内卷式”竞争具有鲜明的内耗性,消耗了市场资源,阻碍了供需平衡,抑制了创新活力,不利于发展。说白了,“内卷式”竞争没有赢家。

既如此,为何此类竞争总也没有尽头?究其原因,当前不少行业进入新旧动能转换与存量竞争阶段,低价、低质、低水平竞争现象蔓延,不正当竞争、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多发高发,严重扭曲了市场机制,损害了公平竞争秩序。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在多年发展中习惯了扩张数量、“摊大饼”式发展,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储备不足,难以走出“拼价格”泥潭。

整治“内卷式”竞争已经有法可依。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加强了对平台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破除“内卷式”竞争,需多管齐下共同发力:首先,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塑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其次,要推动区域协同治理,引导地方政府摒弃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构建差异化、互补型产业发展新格局。此外,还需要最大范围地形成行业共识,倡导“增量创造”,摒弃“存量博弈”,在良性的“你追我赶”中实现共同发展。“大企业卷小企业”带不来长久效益,头部企业需从“资源占有者”转向“生态构建者”,引领行业创新发展。

总之,“内卷式”竞争成因复杂,治理需要尊重经济规律,把准脉搏、找到症结,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破“卷”突围。

两度约谈为何仍止不住外卖“价格战”

近期,外卖行业掀起多轮消费补贴“价格战”,热潮之下暗藏隐忧。表面看,外卖“价格战”做大了市场总量,释放了消费潜力,实则同质化的低价格竞争让平台企业与相关外卖商家陷入利润困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增速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

为引导外卖行业从“烧钱换流量”转向可持续的有序竞争,“价格战”期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两个多月内两次约谈京东、饿了么、美团,要求平台企业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

4月初,京东外卖上线“百亿补贴”;20天后,饿了么宣布投入超百亿补贴加入外卖大战。5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约谈了三家外卖平台企业,外界期待外卖行业转入“品质竞争”。但一个多月后,淘宝闪购启动500亿元补贴计划,再度掀起行业“价格战”。

值得注意的是,7月18日约谈次日,上述平台的补贴大战热度仍然不减。不免让人疑问,它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监管部门“审慎包容”的初衷?

事实上,这一轮价格战是在一个成熟市场里进行的存量博弈,并没有产生新的消费增量。以东部沿海某城市为例,该城市外卖单量规模涨了4倍,外卖骑手数量也成倍增长,但新用户却寥寥无几。

部分平台采取的大额补贴策略也造成了社会资源浪费。统计显示,近3个月,仅京东、阿里两家平台就在外卖市场投入800亿元补贴,相当于全国上半年出海投资总额的20%、上半年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所获融资额的80%。这些资源消耗在国内市场的“内卷”竞争中,既与行业发展的初衷相违背,也损害了上下游产业的长远利益。

两度约谈,外卖“价格战”却愈演愈烈,究其根本,是因为电商平台仍固守过时的竞争思维与路径依赖,试图用“低价换流量”的老套路应对外卖行业,将电商领域“双十一”“618”等节点靠大额补贴冲单、造峰值的模式直接套用。但外卖与电商存在本质差异:奶茶店、餐厅的单日产能有限,且消费时间窗口极短,难以像电商那样提前规划流量、协调工厂备货,这一策略的局限性显而易见。

“低价换流量”或许能短暂吸引消费者,却留不住长期用户,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行业结构性失衡,当补贴难以为继,商家的经营信心、行业的健康生态都会受影响。

监管部门的引导与规范,是推动行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助力,需要超越“约谈-整改-反弹”的链路。约谈只是开始,平台治理更需立足于制度性的长效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应提升监管的靶向性与有效性,扭转电商企业的行为惯性,填补监管真空。相关政策出台后,还需预判并管控经营主体可能出现的变相应对行为,对负面案例及时通报披露,倒逼平台与餐饮企业将监管要求真正内化为自觉、外化为行动。

莫让“降本”最终变成“卷死”供应商

近期,工信部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召开14家光伏行业制造业企业座谈会……一系列组合拳瞄准一个方向——整顿“内卷式”竞争,为行业下一场“及时雨”。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但长期打价格战、搞同质化的“内卷式”竞争,却是市场失序的开端。“内卷”消耗战中,极限降本最终的后果将是“卷死”供应商。压力看似转移,却沿着上下游的关联形成共振,产业生态成病态,供应链各个环节都将深受其害。一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企业主向记者自嘲:我们只要不被“拖死”,就会被往“死里拖”。

“价格战”犹如一个巨大漩涡,一旦转动,不论企业情愿与否,都会不由自主卷入其中。不少企业打“价格战”,并非生产效率、工艺技术达到可以降价的水平,而是通过挤压产业链上下游利润空间实现的,说白了就是“大企业卷小企业”。以汽车行业为例,有统计显示,国内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约170天,一些车企甚至超过200天,远超正常范围。这显著挤压了中小供应商的生存空间,一些零部件企业因此不堪重负。

在几乎没有利润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不惜牺牲产品质量,以次充好,损害消费者权益;还有一些抄袭者铤而走险,进一步伤害了行业的创新意愿。

产业链供应链是汽车产业发展的“筋骨血脉”,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供应商的生存状态不仅影响产品品质,更关乎产业链优化升级与行业协同创新。如今,汽车企业主动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对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发展生态、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的“降本增效”,目光应该更长远。企业应该致力于与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协同关系——共享需求预测以稳定生产节奏,推动技术协作以提升整体效率,优化流程对接以降低隐性成本。真正的“降本”,是以双赢为锚点,追求全链条的效率跃升与价值创造。

今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再次彰显国家维护有序竞争的决心。

链主企业如“大河”,供应商则如“支流”。链主企业当深悟“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的共赢之道。降本增效唯有扎根尊重契约、协作共赢的“土壤”,才能让产业链焕发生机与活力。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亦是市场经济的成熟形态。

以政策“有所不为”促“良性竞争”有所为

不顾产业发展规律和地方资源禀赋,盲目追风口、铺摊子、跑马圈地,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为招商引资,搞税费优惠和“补贴竞赛”,人为制造政策洼地,扰乱市场秩序,导致资源错配;对企业“越位保护”,造成落后产能难以退出;为扶持本地企业,在招投标、政府采购中设置壁垒,破坏竞争秩序,加剧低价竞争……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盲目挥舞考核“指挥棒”,政府职能错位、越位,妨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成为“内卷式”竞争的推手。

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对地方产业和社会伤害巨大,不仅造成地方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挤占本可以用以发展民生的资金,还催生了重复建设、供需失衡、产能过剩、贸易纠纷、保护主义等诸多问题,延长或加重恶性竞争。

政府职能错位的背后,是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作祟。在激烈竞争及“唯GDP”的考核驱动下,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以快速亮眼的“显绩”出位,缺乏对市场行业的严谨调研和周密布局就仓促决策,干预市场行为,不仅破坏了供需平衡,一些“形象工程”也成了“烂尾工程”,加重地方负担,也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声誉。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为的是建立更高效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明确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力量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让市场调节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避免政府不当干预,必须从制度源头着手,强化刚性约束。一方面,要加大对地方招商引资、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重点领域政策措施审查力度,健全公平竞争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另一方面,要聚焦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关注的痛点难点,切实整治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等行为。此外,还应强化对重大工程项目的全流程监管,鼓励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产业兼并重组。

更重要的是,应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让政府的作用更多聚焦于保障市场公平、维护市场秩序等公共问题上。

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进一步规范不正当竞争与市场干预行为。3月中旬,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信息,自4月至12月,开展整治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专项行动。有关部门出台的系列政策和部署的专项行动都释放出规范政府行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坚定决心。

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助于促进要素资源的顺畅流动、优化配置,使各类企业都能融通创新、协同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转载自新华每日电讯)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