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狮爷(识局智库首席政策与战略研究专家)
2025年7月17日,纳斯达克收盘钟声落下,英伟达以4.22万亿美元市值刷新人类公司市值史,而苹果则定格在3.14万亿美元。
英伟达市值不仅超出苹果,而且超出创纪录的1万亿美元——这无疑是全球科技产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一、一张图看懂:1 万亿美元差在“增长率”而非“利润绝对值”

① 利润:苹果2024财年净利润1100亿美元,英伟达910亿美元——苹果仍领先。
② 增速:苹果利润三年复合增速8%,英伟达2023-2025财年利润复合增速 110%。
③ 估值:苹果28倍静态PE,英伟达46倍——市场把“未来折现”的杠杆拉满。
要说净利润,苹果还超出英伟达20%,但增长率两者却有天壤之别。
为何增速差比利润差影响放大若干倍?
这正是金融定价模型中“复利贴现”的经典体现。
资本市场并非单纯为今天的利润买单,而是为“指数级想象力”投票。1万亿美元差值,本质是把英伟达未来五年的潜在现金流提前打包贴现。
二、四层折叠:为什么偏偏是英伟达?
1. 技术折叠:CUDA 护城河从“软件生态”升级为“国家基础设施”
全球 95% 的大模型训练依赖 CUDA;
美国 DOE、国防部、欧盟 EuroHPC 的百亿亿次超算统一用 NVIDIA H200;
CUDA 已变成事实上的 AI 操作系统,迁移成本 = 重写整个 AI 软件栈。
2. 供应链折叠:台积电 CoWoS 产能“跪求”老黄多分一点
2025年CoWoS月产能6万片,英伟达锁定4.2万片(70%);
没有 HBM3E,就没有大模型;而没有英伟达,就没有HBM3E订单。
3. 商业模型折叠:从“卖芯片”到“卖算力期货”
DGX Cloud把GPU租给云厂商,再让云厂商租给初创公司;
英伟达既是“军火商”又是“交易所”,两头通吃。
4. 叙事折叠:资本市场需要一个新的“元叙事”
移动互联网故事15年,iPhone 销量见顶;
AI 故事只跑了3年,Scaling Law尚未见顶;
资本永不眠,必须找到下一支能装下10万亿美元梦想的“巨鲸”。
三、苹果的“失速”不是失败,而是周期的自然落点
收入结构:iPhone 仍占苹果营收 52%,而全球智能手机换机周期已拉长至 42 个月;
服务业务:App Store 佣金率受全球监管围剿,增长天花板可见;Vision Pro 2024-2025累计出货不足200万台,MR 尚未成为“下一个10亿设备”;
AI 策略:Apple Intelligence 采用“端侧小模型 + 私有云大模型”双轨,差异化明显但短期无法贡献收入。
一句话:苹果仍是现金流机器,却不再是“未来函数”的最高次项。
四、AI 时代的“三把钥匙”,英伟达只握着一把
1. 算力(英伟达握牢)
2. 数据(Google、Meta、字节、阿里握牢)
3. 场景(苹果、特斯拉、OpenAI、华为都在抢)
因此,英伟达的4.22万亿美元更像“基础设施溢价”,而非“终端价值溢价”。真正的AI时代王者,必须在“算力 + 数据 + 场景”三角中完成闭环。
五、下一场战役:5万亿美元圣杯争夺战
战役已延伸至下一个里程碑。
有华尔街分析师认为英伟达将率先突破5万亿美元。
催化剂包括:对华H20芯片恢复供货、B30即将大规模出货;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新场景落地(如特斯拉Optimus采用Thor芯片)。
苹果面临长期挑战,需从“硬件公司”转型为“AI+服务公司”,类似微软通过Azure OpenAI重生。
若AI整合失败,可能沦为“时代旁观者”,如同IBM错过移动互联网。
WWDC 2025端侧AI能否点燃苹果20亿设备生态?
这场圣杯之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两家科技巨头关键指标对比

六、投资者的“下一站”清单
① 垂直算力运营商:避开英伟达锋芒,做“算力二房东”(如 CoreWeave、Lambda Labs)。
② 模型压缩与边缘 AI:当云端训练需求见顶,端侧推理芯片(高通、苹果、华为)迎来第二春。
③ AI-Native 应用:搜索、电商、社交、游戏的“原生重做”,估值洼地明显。
④ 数据基础设施:向量数据库、数据标注、合成数据,卖“淘金路上的牛仔裤”。
⑤ 监管套利:欧盟 AI Act、美国 CHIPS Act 制造的“区域割裂”,催生本土算力替代机会(寒武纪、壁仞)。
七、给普通人的三句话
1. 别急着 All in 英伟达股票,AI 的“2000年时刻”可能还没来,但“1999年时刻”已经到来。
2. 把“会提问”当作第一生产力,Prompt Engineer 只是过渡,下一代稀缺岗位是“AI产品经理 + 领域专家”的杂交体。
3. 所有行业都值得用 AI 重做一遍,但最先被重做的,永远是你所在的行业。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诞生一个“卖铲子的巨人”。十九世纪是钢铁和铁路,二十世纪是石油和芯片,二十一世纪的“铲子”变成了 GPU 和电力。
但别忘了,真正让加州掏金潮留下名字的,不是卖铲子的人,而是那些把金子变成城市、港口、银行和大学的人。
今天,英伟达把铲子卖到财富超过4万亿美元,而下一座“旧金山”还在等待它的建筑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