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乐观与过度悲观同样危险。外卖大战初现时,海豚君便指出,美团的逻辑会受到考验——它实际会从强壁垒服务电商变成强竞争壁垒、但弱准入壁垒的生意。
当时不少人觉得这是悲观论调,但后续阿里巴巴如期高调宣战,市场果然对整个赛道集体杀估值,印证了这一判断。
京东启动外卖业务时,海豚君曾质疑:在拼多多自掏腰包补贴、京东自营占据 60% 国补份额的情况下,京东作为一个 “渠道分发” 的零售商,又不是政府鼓励的制造和生产环节的"价值创造者",如何心安理得赚取这种 “反通缩激励券”?
结果,电商格局随之恶化。京东迅速打出组合拳:舆论战上以社保为由提高骑手待遇;商战上高调进军外卖等服务电商。补贴资金很快投入战场,形成商业逻辑与政治觉悟的闭环。
尽管京东这波操作的交叉销售效果仍需观察,甚至其是否真信这套逻辑都存疑,但可以确定的是,2025 年的外卖大战由它挑起。
而真正将战局推向高潮的是阿里巴巴。
海豚君早有判断:“从资源禀赋看,京东进攻外卖与阿里差着几个量级。” 事实确实如此,相比京东的试探,阿里直接以真金白银补贴接战。更关键的是,阿里借此统一大零售战略,将实物与服务商品整合,把外卖、超市等一日三餐品类视为大零售平台必须守住的 “底座流量”,显然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
这印证了海豚君此前的质疑:移动互联网末期,近场即配与远场配送型电商边界模糊,乱战在所难免。国内电商壁垒渐弱,大概率陷入 8 倍 PE 的陷阱,美团的高 PE 能否持续成谜。
不过,电商战争有其阶段性。经过一轮杀 PE,各家估值已大幅回落。当前电商市场高度寡头化,用户心智稳定,想通过价格战直接打垮对手几乎不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外卖大战多爆发于夏季 —— 天热导致线下就餐意愿低,暑假大学生增加使运力充沛,进入秋冬后通常会收敛。
如今关键对手已悉数登场且大招尽出,各平台估值降至 8 倍 PE,风险定价基本充分,反而是可稍放宽心的时机。
当下的外卖大战正拖累餐馆利润,任何反内卷的信号都可能成为股价回升的导火索。而手握 AI 故事(H20 持续放货)的阿里,弹性或许更高。(转载自:海豚投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