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受理中小企业关于重点车企践行货款支付周期承诺和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不力等问题(建议)的反映,协调相关方面推动解决。
该窗口主要受理4类问题(建议):
一是重点车企未践行60天支付期限承诺,在采购合同中约定的付款期限超过60天。
二是重点车企设定不合理的支付期限起算时间、无正当理由拖延出具检验或验收合格证明等方式变相延长支付期限,以及以收到第三方货款作为支付条件或按照第三方支付比例支付款项。
三是重点车企强制或变相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
四是重点车企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不力的其他问题。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将指导行业机构研究制定汽车行业结算支付规范,推行合同范本,进一步规范汽车企业供应商货款支付流程。
上个月,17家主流车企相继表态,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
然而承诺落地远比宣言艰难。
尽管车企公告字字铿锵,一线供应商的疑虑并未消散。有从业者私下坦言,所谓60天常被解读为“月结60天”——六月发货,七月开票,八月起算周期,实际收款已拖至九月末,若遇流程卡顿还可能再延一月。
更深的担忧在于强势主机厂可能以商业汇票替代现金支付,表面履约实则延续变相拖欠。
此时工信部线上问题反映窗口的开设,将车企承诺置于阳光之下。
供应商遭遇超期付款、强制承兑汇票或变相延期时,可直接上传证据链,进行投诉。
当60天账期从纸面诺言变为可追溯、可验证的契约,这场始于政策驱动的变革,正悄然重塑中国制造的底层逻辑。(转载自电车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