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阿里和美团打起来的事儿,你应该刷到了吧?
7月5号,阿里淘宝闪购突然发起一场名为“淮海战役”的补贴大战,目标很明确:每周六集中火力冲单量。当天就干到了8000万单。
美团也迅速跟进加码。朋友圈,不少人晒图说这周白喝了好几杯奶茶和咖啡;两家平台一撒钱,整个中国外卖市场单日订单直接飙到2.2亿单。
但真正魔幻的不是数字。你在短视频上可能刷到:杭州、北京一些奶茶店从早到晚爆单,系统都扛不住崩溃了;骑手奖励涨到每单10块还是不够用,门口排满了人。
智远分析看来,阿里醉翁之意不在外卖;而美团那条号称由700万骑手撑起的护城河,在第一天也出现了裂缝。
所以,阿里为什么要主动发起这样一场战役?战略意图是什么?
我觉得,阿里真正想赢的,是淘宝未来。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淘宝这套传统货架模式的增长已经接近天花板,年增长率不到10%,明显放缓;而另一边,即时零售——也就是外卖+快消品——仍在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
这说明,人们越来越习惯“马上要、立刻有”的消费方式。
阿里在思考:如果我能把用户从“一个月逛几次淘宝”,变成“一周点好几单外卖”,那不就等于给淘宝装上了一个新的发动机?
而且,这个发动机很猛。外卖是高频行为,每天都要吃饭、喝咖啡、买零食。一旦用户习惯了通过淘宝闪购点外卖,就会开始顺手买点别的东西。
比如:7月5日当天,淘宝闪购的粮油、母婴、家电等品类订单同比增长超100%。用户开始像“双11囤货”一样,囤起了即时消费品。
再来看一组数据:截至7月5日22时54分,淘宝闪购非餐饮类订单已达1300万单,相比一年前翻了6倍;美团同期也有约2000万单是非餐饮交易。
这说明,两个平台都在试图用外卖带动零售,谁先养成就用户习惯,谁就能赢得主动权。
阿里还有一个别人难以复制的优势:流量太大。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1至5月,淘宝App日活用户增长至4.1亿,美团外卖日均支付订单维持在9000万以上。
7月5日那天阿里直接将所有App开屏广告全换成橙色促销,一下触达了几亿人;这种打法,美团根本接不住。
更狠的是,阿里还把饿了么和支付宝深度绑定。
你点个外卖,顺便就把支付宝用了;如果你是88VIP会员,还能直接送你一个饿了么会员。这种生态联动,让整个消费路径变得更顺畅,也更容易留住用户。
当然,美团也不是没有反击能力。它同样能靠补贴冲单量,1亿单的规模随时可以做到;但问题在于,美团不像阿里那样拥有庞大的流量池,也没有那么多可补的零售品类支撑这场战争。
还有一个关键时间窗口,阿里必须抢在前面出手。
因为美团也在悄悄打造自己的“零售版淘宝”,它的闪购业务已占GMV的15%,涵盖超市、便利、数码家电等多个品类。换句话说,它不只是要做外卖,还想做更多。
但目前,它的商品丰富度尚未完全上来,尤其在生鲜、母婴等高毛利品类上。这时,阿里突然出手,就像在美团盖楼之前,先把脚下的地基给挖松了。
如果你仔细看淘宝闪购公布的数据,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粮油米面、冷冻食品、家清、母婴、个护等品类的订单增速最快。
这说明,阿里正在借助外卖打开用户的生活圈,所以回过头看这场战役,智远主观分析认为,阿里的战略目的有三:
一,改造淘宝,用外卖的高频需求激活用户活跃度;二,拖住美团,逼它在补贴战中持续消耗现金流;三,抢占心智,让“30分钟送达”成为淘宝的新标签。
换句话说,阿里想借外卖的风,把淘宝吹向一个新阶段。
不过,美团也不是没有反击能力。它只用12个小时,就把订单量从日常的9000万单提升到1.2亿单,直接冲上历史峰值。
这波操作可以说是“闪电反击”,也再次展示了美团在外卖战场上的硬实力,它靠一套真刀真枪打磨出来的配送系统。
它手里握着全国最大的即时配送网络,700万骑手中,日均活跃的有336万,占整个中国即时配送市场的60%以上。换句话说,全国每10个送外卖的人里,就有6个是美团的。
除了自有运力,它还有麦芽田和青云两大聚合平台,这两个系统可以整合大量第三方配送公司,单日最高调度能力超过1000万单。
更关键的是,它的动态定价机制。高峰期时,骑手每单奖励能飙到10元,但美团仍基本保证了餐品按时送达。
听起来是不是很稳?但这场比赛也暴露了一个问题:系统虽然强大,也有自己的天花板。
比如,7月5日晚高峰时,订单突然暴涨,导致美团旗下麦芽田服务器一度崩溃,部分订单延迟了1到2小时;这种事在日常可能还能扛得住,但在极限对战中,就容易出问题。
而且别忘了,光为了维持这个系统的运转,美团每天就要烧掉两亿多的补贴成本。你说这能撑多久?
再来看另一个角度:美团在非餐饮品类布局远超竞对。
它有自己的前置仓体系,加上3万多加盟闪电仓,在北京望京区域,三公里范围内就能覆盖20万个SKU,而传统超市如沃尔玛,通常只有3万个左右。
什么概念?它真的能做到“你要什么我都能送”,但背后的问题也很明显:模式太重,利润太薄。
美团2024年全年经营利润为368亿元,其中外卖贡献约325亿元;但今年的补贴支出将在去年基础上新增至少100亿元,如果下半年竞争加剧,还可能增加150亿到200亿元。
同时,美团闪购是重资产路线,毛利率仅为20%-25%,客单价65元,履约成本却高达8元,虽然这一差距相比外卖业务正在缩小,但整体压力依然不小。
再加上3万多家加盟闪电仓和自营前置仓,每天的维护成本都超过千万。相比之下,阿里那500亿补贴分摊到12个月,平均每天不到1.4亿,和美团日常营销支出(日均约1.6亿)已相当接近。
这就像一场耐力赛,看谁更能耗。
最危险的信号出现在哪里?是美团开始发放“用户自提免单券”,这是它在用一种损害用户体验的方式去止损。
已有用户反馈说“缺货”或“覆盖范围有限”,说明这套模式仍在探索阶段。
你看,运力已经快到极限了,但它还不能停。所以回过头看这场“1.2亿单反击战”,你会发现:
美团的护城河确实很深,短期内没人能轻易撼动;但它维护这座护城河的成本太高,就像一边建城墙,一边还要不停往里面灌水泥;它现在面对一个带着生态打法来的超级平台。
这场仗打得越狠,就越有人在替平台“买单”,真正承受代价的,还有商家、骑手,甚至整个行业的生态平衡。
智远了解到,不少连锁品牌接到通知时已经是下午:“今天要冲单量,你们得配合。”听起来像是临时加戏,但对商家来说,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硬仗”。
人力成本飙升,他们不得不临时高薪请人打包,甚至找兼职帮忙。如果真爆单了还好,一旦没爆单,牛奶、水果等原料只能白白浪费。
再来看平台这边。以美团1.2亿单为例:每天光是直接补贴就得花掉12亿元,还有大量隐性支出——服务器扩容、投诉赔偿、骑手保险……这些账单藏在后台,没人看见,却一样都不能少。
换句话说,这是一次对整个运营系统的极限测试。
再看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群体:小商户和区域品牌。在这场战斗中,受益最多的还是头部连锁品牌。
像一些大型连锁奶茶店,接到通知后能立刻调动IT团队做系统调整,临时加派人手打包出餐,还能与平台谈判争取配送保底。他们不仅接得住这波流量,打完仗之后还可能获得平台的流量倾斜。
可小商户呢?
很多人连消息都没接到就被卷进去了。有的直到订单突然暴涨才发现系统根本扛不住,配送费涨了不敢拒绝,抽成也比平时高了不少,但又不得不接。
最惨的是,因为履约慢,平台还可能降权,下一轮流量红利就彻底没他们的份了;所以,这场仗表面上是平台在烧钱,实际上压力最大的,是那些没有议价能力的小玩家。
当然,也不能忘记消费者。
“0元奶茶”让你高频打开App,提升日活;你授权了地理位置权限,平台借此掌握你的消费轨迹;你还慢慢接受了动态定价机制,一杯奶茶涨价几块钱,也开始觉得“好像也没那么离谱”。
我自己就有体会:第一天喝肯悦咖啡才4块多,第二天涨到了6块多,到现在几乎恢复原价了。我还特意问了一个不太常点外卖的朋友,他的日常价也才6块多。
所以,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在悄悄改写你的消费习惯。
而且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低价红利一旦结束,用户流失速度也快得惊人;还记得网约车大战吗?当时订单量暴涨,但补贴一停,用户留存率不到很低。
虽然我没有明确数据,说明外卖大战用户留存情况,但一个大家都默认的事实是:平台砸钱换来的增长,往往只是短暂的幻觉。
因此,表面上看,这是阿里和美团之间的一场补贴大战;实际上,真正承受代价的,是商家、骑手、消费者,甚至是整个行业的生态平衡。
那么,这场“淮海战役”打到最后,即时零售行业会迎来新大陆吗?
短期来看,未来6到12个月是一场拉锯战。
阿里的打法很明确,每周末都来一次“7月5日”的翻版,目标是让“超级星期六”变成用户的生活习惯。
听起来很美好,但也有风险:用户会不会慢慢疲了?淘宝流量转化率会不会递减?非餐饮品类如生鲜、母婴,履约成本更高,阿里能不能扛得住?
美团当然不会坐以待毙。被迫跟进补贴,会不会玩得更精细,比如:在阿里重点城市上线“神枪手”低价专区;用闪电仓密集覆盖高潜力社区,降低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
所以,智远认为,双方现在就像两个赌徒,赌谁先停。
中期来看(1-3年),谁先撑不住,谁就出局,到了这个阶段,拼的就是谁能活得更久。这里有三个绕不过去的坎儿:第一个是毛利率陷阱。
外卖业务本身毛利还能做到30%左右,但一旦涉及生鲜、冷链这些品类,毛利率直接掉到15%-20%,甚至更低。
第二个是运力成本刚性,骑手每单的成本从原来的6-8元涨到了10-12元,而消费者实付却从9-11元降到了0-3元。这不是做生意。
第三个是资本耐心见底,美团股价已经比高峰时跌了60%多,市场对亏损的容忍度越来越低;阿里虽然现金流充足,但电商主业也在承压,不可能无限输血。
还有一个关键临界点:当单日订单常态化突破1.5亿单时,每增加1000万单,可能就意味着每天多亏2亿元,这已经不是增长,而是出血。
那未来的终局是什么样?智远觉得有几个可能性:
一:垂直分化(大概率),美团继续主导餐饮加便利店这类高频需求,阿里掌控生鲜、母婴等高毛利品类;京东聚焦3C数码等高客单价即时配送。
二种:资本合并(类似滴滴快的)美团和阿里成立合资公司,各自划分区域运营;前提是反垄断政策松动,但现在看概率非常低。
第三种就是生态重构了,黑天鹅事件,即时零售和社区团购融合,或者无人配送技术突破,直接降低60%的运力成本。
所以,即时零售既是绞肉机,也是新大陆,只不过,要先流血,才能看到绿洲。
短期内,阿里需要一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式的胜利,美团则要避免被拖入消耗战;中期内,谁现金流更稳,谁就能活得更久。
目前来看,阿里 账上6137 亿元,美团大概 2000 亿元储备,差距明显;长期来看,30分钟送达将成为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但赢家可能不超过两家。
如果拼多多再进来呢?所以,别看现在打得热闹,真正的淘汰赛,才刚刚开始;也许再过一年,当我们站在新起点回看这一切时会发现:如今这场混战,不过是通往未来的第一站。(转载自:王智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