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特斯拉的「中国先生」:朱晓彤的功勋簿与未解题
汽车维基 2025-07-06 07:44

2025年7月1日,特斯拉管理层架构悄然重组: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亲自接管欧美销售业务,而常驻上海的朱晓彤(Tom Zhu)除继续统辖亚洲市场外,正式执掌特斯拉全球制造体系,涵盖加州弗里蒙特、得州奥斯汀等核心工厂。


图片


这一任命将这位“特斯拉的中国先生”推至权力巅峰,却也让他置身于特斯拉十年未遇的危局中心——欧洲销量连续五个月暴跌30%,中国市场增长乏力,全球交付量预计2025年再降8%。


图片

功勋簿:

上海奇迹与本土化铁腕


朱晓彤的崛起始于一场豪赌。2019年,他带领团队以“上海速度”10个月建成特斯拉首个海外超级工厂,将一片农田变为每分钟下线一辆Model Y的全球产能枢纽。至2023年,该工厂年产能突破75万辆,占特斯拉全球产量的35%,更承担了欧亚市场的出口重任。


图片


这一成就被马斯克称为“工业史上的奇迹”,也为朱晓彤赢得“救火队长”的称号——2022年,他赴美解决得州工厂产能瓶颈,仅用4个月将Model Y周产量拉升至3000辆。  


在中国战场,朱晓彤的本土化策略堪称激进:  


他完成了一场充电网络革命。首创家庭充电桩免费安装政策(中国独家),推动超充站覆盖全国60多个城市,安装率超90%,彻底化解用户的“里程焦虑”;  


图片


他让特斯拉销售体系实现了下沉2024年回归中国区后,面对前5月销量同比下滑0.4%的危机,他力推销售区域精细化拆分,将北区切割为华北、西北、东北三部分,并最终让Model 3/Y于2025年6月进入“新能源下乡”目录,打开乡镇市场缺口;


他甚至有能力打破总部依赖。要求中国区内部邮件从英文改为中文,缩短决策链条。一名员工回忆:“过去改个门店海报需美国审批两周,朱晓彤时代只需两天。”  


以上这些策略曾立竿见影:2023年第二季度,特斯拉中国销量同比暴涨48.9%,贡献了当季全球收入的24.3%。  


图片

未解题:

效率至上的代价


然而功勋背后,裂痕早已显现。朱晓彤的铁腕风格在追求极致效率的同时,也埋下三重隐患:  


第一重隐患是智能化失位。FSD(完全自动驾驶)在中国落地长期停滞,导致特斯拉“科技光环”被小米SU7等竞品蚕食。2024年,小米SU7凭借本土化智能配置销量超目标30%,而Model 3市场份额遭大幅挤压;  


图片


第二重隐患是管理副作用。销售大区频繁切割引发内耗。2022年,北京大区从北区拆分后形成8个区域,高压政策导致超10名店长离职。一名离职员工透露:“韩陶琪(朱晓彤提拔的北京负责人)要求‘一只鸟飞进门店也要记录’,巡店时当众咆哮下属。”尽管内部反对声强烈,朱晓彤仍飞赴北京力挺韩陶琪,称其决策“代表特斯拉中国意志”;  


第三重隐患是品牌透支。2019年国产Model 3上市前,进口版售价高达43万元。首批车主提车仅数月,国产版便以29万元(补贴后27万)开售,价差近16万,车主怒斥“被割韭菜”,之后因特斯拉连续降价就强化了这个标签。老车主资产缩水,早期车主二手车残值暴跌,有用户计算:“提车3个月亏10万,比炒股还狠”。车主在交付中心拉横幅“特斯拉割韭菜新高度”,社交媒体涌现“韭菜车主联盟”自嘲。  


图片


“韭菜”是特斯拉激进价格策略在中国市场酿成的信任危机符号,而朱晓彤团队被诟病的并非降价本身,而是缺乏对用户情绪的尊重与补救诚意,最终反噬品牌溢价能力。


这些矛盾在2024年全面爆发:第一季度中国销量同比下滑3.64%,裁员潮中部分部门裁撤近50%。  


图片

绝地反击:

涨价与下乡的全球实验


如上危局中,朱晓彤的破局刀锋已现。


中国正在试探性涨价。7月1日Model 3长续航版涨价至28.55万元,续航提升至753km,这个做法被外界解读为修复品牌溢价。


图片


上海工厂的制造效率模式正在输出。朱晓彤调遣中国工程师赴得州工厂优化生产线,柏林基地加速开发可拆卸电池包;  


甚至是中国的“下乡模式”也实现了全球化。印尼、墨西哥被列为新试验场,复制中国下沉市场的渗透策略,试图以此抵消核心市场的萎缩。


图片

结语:

权力之巅的倒计时


“那些离开的人不想再承担责任,想留下的人必须拼命留在这艘船上。”2022年朱晓彤在北京门店的演讲,如今成了他职业生涯的隐喻。


从上海超级工厂的钢架丛林,到柏林生产线停摆的警报灯,朱晓彤的“中国方程式”正面临终极检验。若他能将制造效率注入欧美体系,并化解欧洲价值观危机,或将成为马斯克真正的接班人;反之,特斯拉的全球困局将证明:再锋利的效率之刃也无法劈开冰封的市场。  (转载自:汽车维基)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