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专家开始为小米捉襟见肘的产能说话了。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出席全球财经论坛时表示,有些电动汽车企业的产能是不够的,比如小米汽车,3分钟卖20万辆,但产能只有十几万辆,消费者要等30周到50周才能够买一辆,所以小米汽车需要扩张。
李稻葵建议,许多车企拥有大量闲置生产线,每条产能可达15万辆,但因企业不愿主动退出而无法有效流转。
他建议,政府对自愿退出的企业每条生产线补贴1亿元,小米再多掏一个亿,从而形成新旧产能的有效置换,这也有助于宏观经济畅通运行。
支持者认为,通过补贴加速低效产能退出,可避免重复建设,提升制造业整体效率,符合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政策方向。
同时,此举可以缓解供需矛盾。小米汽车产能扩张需求迫切(2025年计划交付30万辆,为2024年的3倍),若能快速整合闲置产能,可缩短消费者提车周期,释放市场活力。
反对者认为,此举会破坏公平竞争环境。
如果政策补贴,显然是直接指定受益企业小米,可能扭曲市场机制。其他车企(如新势力或转型中的传统车企)若需扩产,是否享受同等支持?政策应宏观引导而非干预具体企业运营。
其次,补贴机制可行性存疑。如何界定自愿退出?补贴金额是否覆盖所有成本(如员工安置、债务清算)?
同时,部分企业可能为套取补贴虚假退出,或倒逼政府持续输血。
第三,此举背离产业政策基调。当前国家补贴以普惠性为主(如消费品以旧换新、设备更新贷款贴息),而非针对单一企业定向输血。如果支持某一企业,显然违反公平原则。
你怎么看?(转载自电车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