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李哥。
最近圈子里传得沸沸扬扬的一件事,就是王小川的百川智能出大事了,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说实话,既不意外,又有点心疼。毕竟王小川当年在搜狗的时候,也算是个风云人物,现在却搞成这副模样。
咱们先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据多家媒体爆料,百川智能的高管团队基本上是集体大逃亡。负责语音与互联网方向的联合创始人焦可3月份就溜了;模型研发负责人陈炜鹏正在办离职手续,估计也是铁了心要走;金融业务负责人邓江、医疗业务负责人李施政也陆续撤退;商业化负责人洪涛更是早在去年底就跑路了。现在整个创始团队里,就剩王小川和联合创始人茹立云还在坚守阵地,但据说后者也快撑不住了。这架势,真的是"树倒猢狲散"的节奏啊。
说起来,百川智能的起点其实挺高的。2023年成立,王小川这个前搜狗CEO亲自操刀,一上来就拿到了数亿元融资,在VC圈里也算是明星项目了。当时王小川雄心勃勃,提出要全面覆盖通用模型、语音交互、教育、医疗、金融等各个方向,听起来就像是要做中国版的OpenAI。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通用大模型这个赛道,说白了就是烧钱的无底洞,而且还得跟字节、阿里这些大厂正面硬刚,小公司根本没有胜算。
到了2025年初,王小川团队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决定改弦更张,聚焦医疗大模型赛道。这个决定从商业角度来说是对的,医疗确实有钱,数据也相对结构化。但问题是,战略转向这事,最怕的就是人心不齐。很多技术大牛加入百川,本来就是冲着做通用大模型来的,现在突然让他们去搞医疗,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就像你招了一群想做火箭的工程师,最后让他们去修自行车,能不闹情绪吗?
其实这种情况在创业公司里并不少见。我记得当年美团也经历过类似的转型阵痛,从团购转向外卖,也有不少人离开。但关键是,王兴那时候有足够的魅力和执行力把团队稳住,而且外卖这个方向相对明确。但医疗大模型就不一样了,这个领域的坑实在太多了。
首先是数据问题。医疗数据虽然结构化程度高,但获取难度也大,涉及隐私保护、合规审查等一大堆麻烦事。其次是技术门槛,医疗AI不是简单的文本生成,需要对医学知识有深度理解,一旦出现"幻觉"问题,那可是人命关天的事。最要命的是竞争对手,阿里健康、腾讯医疗这些巨头一旦认真起来,百川拿什么跟人家拼?资金、数据、渠道,哪一样都不占优势。
说到底,王小川面临的困境,其实反映了整个大模型创业圈的普遍问题。很多人看到ChatGPT火了,就一头扎进来,但做大模型和做传统互联网产品完全是两回事。王小川在搜狗做得再好,那也是搜索和输入法的逻辑,跟AI大模型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都不是一个维度的。就像会开汽车的不一定会开飞机,隔行如隔山啊。
现在的百川智能,说难听点就是一个"空心化"的公司。核心团队走得七七八八,技术积累也谈不上深厚,在医疗这个新赛道里又没有明显的优势。除非王小川能够快速找到靠谱的合作伙伴,或者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否则这家公司的前景确实不太乐观。
当然,创业就是这样,九死一生是常态。王小川虽然遇到了困难,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翻盘的机会。关键是要认清现实,脚踏实地,别再想着什么宏大叙事,先把一个小领域做透了再说。毕竟,在这个AI时代,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转载自小李哥编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