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强大还是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
蔚来汽车2024年全年交付22万1970辆车。小米YU7在25年6月26日发布会结束后3分钟,大定20万台,锁单12.2万台。开售18小时后锁单24万台。
锁单对于用户来说,意味着正式确定了购车意向并进入实际生产流程。(某头部大模型应用给出的解释。)
雷军在7月2号的直播里进一步解释小米汽车的数据:
小米SU7和SU7 Ultra转单为小米YU7的,订单量不到15%;锁单用户中女性比例进一步提高到30%,比SU7同期提高了4.5%;SU7 6月份锁单1.4万辆,上市15个月累计交付近30万辆;2025年小米的交付目标从年初的30万辆提高到35万辆。
1.
跟朋友讨论,朋友的第一反应还是营销能力:现在的短视频和信息分发模式,让小米做出的有影响力的营销被指数级放大。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不是营销。我当然可以理解,营销能力一定会为新车销售加分,但如果YU7的数据已经抢眼到这种程度,那就绝对是营销解释不了的。
而且,营销第一是明牌,你做什么动作,市场上有心的人尤其是同行都能看到,不构成门槛;第二营销依赖投入,过度营销一定会表现在财务上;第三,你真的相信其他车企的老板不营销或不想营销吗?
杜琪峰电影《以和为贵》里有一个名场面,古天乐扮演的Jimmy仔不假思索喊出一句话:“我也可以谈,我也可以爱国。”
任何一个车企的老板,为了卖车,估计也会讲:我也可以营销,我也可以直播,我也可以去给用户开车门…比雷军身段柔软或者说脸皮厚的人多了去了。
所以,营销解释不了小米汽车的强。
2.
那原因是什么?
SU7发布之后我请教过一位头部车企高管。他给出的回答是:第一小米做硬件产品的能力还是厉害的;第二小米确实有了一个生态;第三小米汽车一起手从设计到配置再到价格都很稳。当然,再加上雷总的影响力。
对YU7这些基本的要素都存在:外观优势,用户接受度上完全没问题;定价足够有竞争力;小米的硬件生态。
问一位女性朋友,她说她看了YU7第一次对电动车动心。至于原因,她的回答是:第一好看好潮有颜值;第二喜欢雷总;第三便宜。
所以,大家对基本的产品竞争力的判断都是一致的。从SU7到YU7,产品肯定是能打的。
3.
但仅仅产品好,可能也解释不了小米汽车这种势不可挡的表现。
跟朋友讨论,我说,我觉得其实跟华为手机当年的快速崛起有点类似。
多年前曾向一位前华为高管请教为什么华为手机能做得这么好,而且尤其难得的是在高端手机市场这么有竞争力。
他详细复盘了当时发生的情况。其中有一点我到今天还记得:2016年,三星的旗舰手机因为电池问题导致自燃和大规模召回,这给了华为高端旗舰机一个难得的机会窗口。
至于另一位玩家苹果,一是安卓阵营基本是和苹果错位竞争,二是苹果发布旗舰机的时间也跟其他家错开,所以上市时间也会错开。
用大模型查了下,2016年第四季度,华为在全球高端手机市场(单价 400 美元以上)的份额从上年同期的 4.9% 提升到了8.2%,跟三星Note7电池事件的时间线高度吻合。
这是一个原因:对手犯错,或者看不上。
第二个原因当然是华为的产品确实好。华为当年发布的高端旗舰机,续航时间长,和徕卡合作了双摄像头,等等等等。就不重复华为手机的产品卖点了。
第三个原因,我觉得是大势所趋。
势是什么?第一是国民情绪的大势,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代表我们自己的、能够让我们骄傲的科技品牌;第二是消费者开始欣赏硬科技之美,对于像华为这样多年来一直投入在硬科技领域的企业心生敬意,进而产生好感。
当然了,还是回到自身:华为确实是一家会让中国人骄傲的公司,华为也确实在科技上持续投入并且领先。
4.
这也可以解释朋友的问题:为什么(前面)小米手机不行,(现在)小米汽车行呢?
小米手机前面打得吃力,因为有华为、苹果在。你可以行,但行的理由不充分。雷总自己也说过,大家老拿我们跟苹果、华为比,显得我们干得不太好,其实我们干得还行。
就像《一代宗师》里宫二说的那句话:“宫家没有败绩,您又在这儿,凭什么让他出头?”
5.
对应到小米汽车,三个原因同样成立:
第一,对手犯错或者看不上。苹果放弃了造车。特斯拉已经很久没有新车型了。华为自己不造车。
第二,大势所趋。一方面,在汽车领域发生着从原本的燃油车向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另一方面,汽车领域里中国的消费者也开始拥抱自己的高端品牌。小米刚好站在了这个势上。
说到这里再插一句,我个人认为,小米汽车现在可能真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因为小米汽车站在了一个很巧妙的位置:科技和汽车的十字路口。小米是一家科技公司造汽车,不是一个造汽车的公司。造车新势力和造车老势力还在造车里竞争,小米从另外一条路走了过去。说到这里,可能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李想要all in人工智能。
第三,打铁还需自身硬。小米有做硬件的能力,小米已经构建了一个智能产品的生态,雷总出色的用户洞察和产品定义能力,以及,你们都在说的小米的营销能力。
讲完这个逻辑,朋友发过来一句话,一位优秀的硬件创业者、Insta360的刘靖康说:抓住大机会的公司,大部分情况不是在“白纸”状态下抓住机会,而是当机会来临时,它是最ready的选手——这又来自它在上一个周期和业务里的能力积累。
6.
总之,逻辑是:1,大势所趋;2,竞争对手犯错或者看不上;3,自身实力。
最后想感慨一下,“势”这个字真的很妙。
雷军40岁创业时说要“顺势而为”。到了今天,经过之前十多年的耕耘,一波趋势来的时候,有意无意,他站到了浪头,然后被大势推着向前走。(转载自李翔李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