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当王宁、王兴兴、张俊杰的投资人坐在一起
暗涌Waves 2025-07-02 10:49

人是万物的标尺。

某些方面,记者和投资人的工作是相像的:都是在寻找人、观察人、研究人,并得出结论。只是投资人要比记者更往前一步:他们还要为他们对人的判断买单。

所以,在本届的WAVES2025上,我们邀请了三位投资人:黑蚁资本管理合伙人何愚、Monolith创始合伙人曹曦,以及XVC合伙人胡博予,和「暗涌Waves」一起来聊聊“人”。

之所以在此刻探讨这个话题,因为新一代的创业周期正在开启——无论你称之为AI还是科技,理论上将有更多素未谋面的创始人们,逐渐被识别、被所知。

这也是我们邀请这三位投资人一个原因。何愚投资的泡泡玛特王宁、曹曦投资的宇树科技王兴兴、胡博予投资的霸王茶姬张俊杰,都是过去几年才大范围浮现的创业者。而在投资之初,后者们也都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有志青年而已。所以,这三组投资故事,都充分证明了投资行业最美妙的“人的流淌”的发生。

对话里,他们还透露了一些与这三位明星创始人的相处细节,比如:王宁对小到门店里的一块板,都有精确的成本计量;王兴兴最初决定做人形机器人,是因为“订单来了”;以及张俊杰第一次见胡博予,就完整讲述了他堪称奇绝的童年往事。

除了对创始人,他们也聊了聊他们自己、以及投资这个行业的人来人往。

WAVES是36氪推出的全新峰会IP,今年是第三届。本场对话由「暗涌Waves」主编刘旌主持。

Part01

看创始人

刘旌:本场圆桌的标题叫《新造的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人”。

三位都有不止一个投资代表作,我自作主张帮你们每个人选了一位创始人:何愚——泡泡玛特王宁;曹曦——宇树王兴兴;博予——霸王茶姬张俊杰。你们是如何评价这个人的?以及这个评价是第一面就形成,还是更长的时间才得出的?

何愚我想到一句话:艺术和商业的融合。但这个印象不是第一面就形成的,而是我和他从认识到投资快两年的时间里,才慢慢感受和体会到的。

艺术,是因为他是一个审美比较好的人,他对艺术也很热爱。但他构建商业的创造力,也比较强。所以是艺术和商业的融合。举个例子,他很早就去海外调研潮玩展,发现粉丝非常多,所以在他刚刚切入到潮玩的时候,就能够联想到一个潮玩展对构建IP平台的意义。一个潮玩展可以汇聚到所有优秀的顶尖的设计师,也可以让设计师感受到泡泡玛特的行业影响力。并且这个潮玩展和其他展不同:消费者不仅是来看展,更多是来买产品的,所以潮玩展在商业上也是可行的、可赚钱的。这些想法蛮有联想力和创造力的。

另一方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商业性很强的人,非常理性,他非常在意每一个创新和尝试在商业上的合理性。比如说,他跟我说过,门店里的一块板,如果用这个材质,看上去确实很漂亮,但用另外一个材质,效果差不多,但成本完全不一样。

这比较难得:兼具对美的偏好和灵感性的东西,但同时又是一个严谨的人、落地的人。

刘旌:就是既感性、又理性。

何愚对。可能消费行业特别需要这样的人,也是一个左脑和右脑的配合,这和科技行业有些不一样。

曹曦用一个词形容兴兴,就是:纯粹。这个印象是第一次见就能够感觉到的。

2019年,兴兴背着一只他的四足机器人走了十多个机构,要融200万美金,不太容易融得到。但我觉得他是比较典型的outlier。如果你看他之前的经历,好像没有特别光鲜,可深入了解会发现,他从大学时就在搞机器人,毕业没多久就已经是机器人领域的KOL了。

“纯粹”这个点怎么拆解呢?就是很纯粹啊(笑)、很专注、很热爱这个方向。他也是一个务实的创始人,不是那么善言辞,但如果问他机器人相关的东西,他可以和你讲很多他所了解、关注的技术细节。

2024年初,我问他说:兴兴,你为什么在做人形机器人?我之前也问过一些创始人这个问题,没有听到过特别好的回答。兴兴的回答是非常务实的。他说因为订单来了。

我觉得从科技和商业两个角度讲,一方面他有非常大、非常远的理想;另一方面,回到商业本身,他也很务实地拆解这些商业问题,比如在什么时间点该做什么事情。这些特质就是纯粹。

胡博予霸王茶姬的创始人,我想的词是:蜕变式的成长。

张俊杰这个人有很多特点:聪明、领导力。但是你要说他和我见到的大部分创业者不一样的,就是他成长的非常快。刚才脑补了一下每次和他见面的情况,好像确实每次见他都很不一样。

举个例子,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2020年在XVC的北京办公室,那时候他还是个很边缘的创业者:公司很小,店主要开在云南、广西、贵州,有一两百家店。第一次见面聊了有两个小时左右,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讲他自己的故事,没有在讲奶茶行业、也没有讲霸王茶姬。当时我有点不耐烦(笑),因为我是一个偏理性的投资人,总想和他聊业务,前面聊了那么一大段他自己的经历,和我们聊的东西不一样。

当然,他的故事还是让我很有好奇心。这个人的背景很特别,甚至觉得有点不真实,听他讲没有怎么上过学。80年代后,我们早就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真的有人这么不幸、悲惨、没有机会上学?以及他给自己起名字、上户口等等,多么不幸。

这是一个反差。等我终于等到和他聊业务的时候,发现他还是真的有很多思考:不管对奶茶的产品还是对行业里的各种竞品——比如说对喜茶、茶颜悦色、古茗的观察等等。他对组织也有很多思考。

最近IPO的过程里,我也旁听了一次他的路演,发现完全是不一样的聊法:完全没有聊他自己,上来就是讲茶饮行业的愿景。我觉得就是这样的反差,让我感觉到这个人在不断蜕变。

2020年我们投的时候,他们公司只有20多个人,而且正在经历管理层的大换血;但过了不到半年,组织上的进步就非常大:总部搬到成都;储备了很多人才;组织、品牌、产品、供应链、系统,都有肉眼可见的大升级。

总之,我觉得也是每过三五个月都有一次非常大的变化,持续不断的有惊喜。

刘旌:俊杰的故事过于传奇,各种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关于他的奇谈,简直像是个霸总文学。我有一个追问,博予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和你讲了这么多传奇故事,你当时有怀疑他的动机吗?

胡博予主要是震惊,当然也有一点怀疑,毕竟太罕见了。事实上,我们投他之前还做了背调,一般创始人都夸大自己的经历,讲自己多么牛逼,这个人是反过来的,讲自己多么多么卑微,但是我们还是去做了背调(笑),没有找出来和他自己说的经历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刘旌:刚刚提到的三位创始人,都是Outlier。这些创始人成功了,是一个很牛的故事,但回到当时,决策肯定是不容易的。从人群里认出他们的那一刻,你们真实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何愚我们看人还是关注他底层的东西:这个人有没有好的战略思考能力,是不是勇于挑战、自我觉察。表面上的东西我们不做区分,没有偏好。因为有的人天生内向,但是内向的人,很多都是很好的CEO、创始人;但也有人天生外向。有的人喜欢讲逻辑,但是有的人就不喜欢讲逻辑,喜欢打比方或者讲常识。这些都不是我们判断的标准。

对我们来讲,比较难的是新知识,就是他讲的东西是对的,但是我们不认知:可能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新事物。就像泡泡玛特,最开始我们也不认知,难的就是不认知的东西不要PASS掉,要花时间去学习和理解这些东西。

曹曦VC、尤其是早期投资,就像你看到了闪电,你就看到了,you just know it。难的部分是看到了闪电之后,回去和你的IC、合伙人解释那个闪电长什么样子。

宇树当时还是很早期的状态,可能最直接的方式是要深入地和这个人聊,去他的公司看看团队的状态。因为outlier太少了,太稀缺了,所以在一线能有这个“click moment”的时候,再回去解释可能是最难的部分。

当你见到一个创始人的时候,你所接收到的是多模态的信息,人眼至少是几十兆/秒,但你翻译成文字或者音频的时候,讲话可能是六字节/秒,这是数百万级的差别。

信息损耗,在任何投资机构都会存在。这也正是这个行业不容易规模化的原因。

胡博予投霸王茶姬的时候,真想不出有什么纠结的(笑),让我们纠结的案子,我们一般都会先不投,先观察。有观察几个月,也有观察几年的,但霸王茶姬真的没有什么纠结。可能从见到他到投,就几天的时间,我们中间就马不停蹄的跑了昆明、南宁这两个城市,聊了很多的消费者、加盟商。

对人好像也没有怎么纠结,因为我们有一套自己看人的逻辑:重点看比如说创始人是不是善于做正确的决定,是不是善于建设高效能的组织。我们发现优秀创始人的共同特质就是这两点。

盯着这两点看,我们发现张俊杰有很好的信息搜集能力,有科学的决策习惯。当时虽然组织还比较小,但非常有章法,该有的人都有:组织怎么搭,人怎么管、仗怎么打,都想得比较清楚。现在大部分的核心高管当时就已经在了。所以还是挺惊喜的,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总部在昆明的奶茶连锁,居然会有一个这么优秀的团队。

刘旌:这三笔某种意义上都是投资了“非共识的人”的结果。我想问一个可能有点挑事的问题,你们能不能分享一个你们最近见到的非共识的人?我们可以立此存照一下,三年后看看这个人有没有得到论证。

何愚最近遇到一个挺内向的人,和他交流挺难的,但我感觉他很有观点,也有自己的信念。我还是挺喜欢这种讲常识的人,因为我觉得讲理论的人容易脱离常识。

但其实投资是要求真。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创业者能够看到真实的世界,根据真实世界的需求去构建他的产品、他的商业模式以及他的组织。这些人讲的话反而比较简单,听上去普通,但又很有道理的这种感觉。就不说具体名字了(笑)。

刘旌:可提供一个相对可被检索的信息吗?

何愚连锁餐饮(笑),这个范围比较大一点。

曹曦共识、非共识,这重要吗?(笑)都是见的时候对于创始人的判断,至于它是共识还是非共识,见的时候也不知道。你投的时候也不是因为共识和非共识投的。

我们最近投了一个02年的小哥,做出海消费的硬件。第一次和他聊,他在做的东西不是他真正想做的东西。大部分人看到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因为确实比较简单、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市场也没有那么大。但是这个小哥人很特别,他从中学开始的时候就一直在打机器人比赛,拿奖,带着十多个人。他今年还不到23岁,但有一种异常的沉静,人有点怪怪的,但情绪异常稳定。

他的沉稳程度根本不像20多岁的人,我问他为什么情绪这么稳定,他说他从中学开始带着十多个人要到处跑,要去打比赛,他带的人也都是孩子,他说他是leader,他不能有情绪。当他讲不能有情绪的时候,我觉得这句话背后他经历了很多,我觉得这个人成长的空间是很大的。但你说未来能做成什么样,我也不知道。

我问他为什么要创业,他说他们后来得奖了,有机会去美国参加比赛,但是这个比赛需要30万的成本,还挺多的。他在河南的一所中学读书,他问中学能不能承担这个成本,中学说不能。回去问父母,父母说能够出8万,8万也不够。他说那件事是一件很难过的事情,因为他希望能带着这帮兄弟们去更大的舞台,他就觉得他要创业,要挣钱,要能带着这帮人去做更大的事,我觉得这是很简单朴素的动力,挺有意思的。

胡博予我来说两三个,反共识的创始人,第一个是徕芬的老叶(叶洪新)。他没有读过大学。

第二个是高学历的,这个人叫任喆,是一个不错的大学毕业的。创业之前在咨询公司,创业几年后他做社交,做了一个给中年人和老年人的社交产品,叫“伊对”,在座肯定不是他们的目标用户,但他也有一个给年轻人的产品,叫“贴贴”。

第三个是一个做VC的人创业了,我们也投了。他以前在360做投资,在那之前就见过一家公司,叫巴西的“Nubank”,发现这个模式很牛逼,几年前开始在印尼做同样的生意,我们投了他,但他是个VC turn的创始人。“Nubank”也是个VC turn的创始人,他是曹曦的前同事,是Sequoia的南美负责人。他本来是想成立一个南美办公室,后来放弃了,那个哥们就毅然决然离开了,去创办了“Nubank”。

刘旌:我深刻感受到了胡博予作为一个投资人的说话艺术,回避了我的问题,讲的都是大家已知的项目啊。

胡博予除了徕芬,其他两个都是应该都不知道。

Part02

看彼此

刘旌:下面聊聊我们自己。三位算是同龄的投资人、GP,你们彼此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昨天晚上我分别向三个人搜集了对另外两个人的评价,这个评价也是彼此背靠背的。先从博予对两位的评价说起。

博予对曹曦的评价是:天然熟,创业者和他都很熟,都很喜欢他。对何愚的评价是:“惜字如金”,但很有想法,但就是不说出来。你们觉得准确吗?

何愚不准确(笑)。

刘旌:不准确在哪儿?

何愚没有那么多可说的,不是不想说(笑)。话少的人会有神秘感,但不是故意的。

刘旌:曹曦觉得呢?

曹曦准确吧,大家觉得准确就准确吧。

胡博予我来解释一下。曹曦让我惊喜的地方是,你看他样子呆呆的,但是我认识的创业者都很喜欢他,我认识的创业者肯定是他认识的创业者的子集,但都很喜欢他,是创业者的大众情人,所以我用了“自然熟”。这必然是有天分的。

何愚呢,他刚才的表现,还是不说,就是不说。而且他号称是“真不说”,因为他名字叫“何愚”,基金的名字叫黑蚁。

刘旌:都是谦词。

何愚像你的XVC,是很酷的VC名字。而消费是很传统的。所以我觉得“黑蚁”还是挺贴切的,就与我们机构的定位挺贴切的。

刘旌:刚才博予讲到的对曹曦的评价,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这种让大家都喜欢的魔力,是怎么锤炼出来的?还是与生俱来的?

曹曦主要可能是因为发型(笑)。我们做这一行就是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我觉得首先还是你在见任何一个创业者的时候,你真的好奇,你真的在意,比如说这个创始人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如果你真的care的话,别人也会感觉到你的善意。

另外一个点,当年看过一个央视的节目《东方空间》,非常古早的栏目,里面有一个环节叫“生活空间”,那个制片人叫陈虻,他给节目起了一个slogan叫“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有意思的是,那个片子无论拍谁,你都感觉很好看,娓娓道来。

他有本书里有一个特别好的说法:看待这个世界有三个视角,平视、仰视、俯视。你对任何人都应该是平视,既不仰视,也不俯视我觉得他总结得特别好。我们见任何的创业者应该也一样。在这样的状态下,大家能更好地沟通,你自己也能获得更好的信息。

刘旌:明白。下面说一下何愚对另外两位的评价,对胡博予的评价是:睿智,思考的纵深。对曹曦的评价是:好奇心、同理心,以及他们两个的共同点是:闪亮。

何愚我认识曹曦蛮久了,我觉得他同理心是很强的,因为和他讲任何一个观点,他很快的就能够很开放地理解你说的话。这个我觉得是非常明显的特质。而对他自己来讲,他也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人,能够很快吸收到新的东西。

我和博予打交道不多,但是他的文章我经常看,写得非常好。他就像MBTI里面有一个画像,一个智者的画像。他确实也是一个思考深的人,能够跨越时间维度把这些事情的规律和特质总结出来,并且能形成工具。

刘旌:曹曦对何愚的评价是:聚焦、专注;对博予的评价是:特立独行。对何愚的评价应该是很能理解的,我们之前访谈,那篇文章反复讲的一个故事也是何愚与黑蚁一直聚焦专注的故事。说胡博予特立独行,曹曦来说两句。

曹曦XVC在VC行业里没有那么多去搞比如说市场上热点的东西,坚持自己的投资哲学,投一些非共识。这不就是特立独行吗?

刘旌:博予应该认同吧。

胡博予无法反驳(笑)。但我确实刚才有一瞬间在想,我自己到底有什么特点,我觉得可能是“简单”。这个我有很多证据。

比如说XVC这个名字取的很简单,只有一个字,就是“X”。Monolith,复杂吧,这是不是很鲜明的对比?你看屏幕上写着XVC资本创始合伙人,刚才和刘旌发消息,其实我们不用这个title,我的title就是“合伙人”。我不喜欢“创始合伙人”这个名字。每一次别人叫我创始合伙人我都要纠正一次,因为这个行业的习惯就是这样,但是我每次都要纠正,把它简单化。

创始人有很多不同的特质,但是我们就盯着他是不是善于做正确的决策;是不是擅长建设高效的组织,就盯着这两点。这也是追求简单。

刘旌:我的确有一个好奇:为什么基金里对于一把手的称呼往往是创始合伙人或管理合伙人,还有创始管理合伙人,但是为什么不叫“创始人”呢?

曹曦我觉得这就“着相”了。这重要吗?就这么着吧,这个事倒不需要去花这么多心思。还有写“CEO”的。我觉得这不重要。

Part03

看自我

刘旌:你们都做了十几年投资,自己做基金也有好几年了。假如有一天因为不可抗力的原因,你们不能再做VC了,会做些什么?

何愚这又是新加的问题(笑)。我觉得我可能会创立一个家具品牌。因为我还挺喜欢家具的,椅子、桌子是我挺喜欢的,这里面有设计,它也有很多工匠的东西可以做。现在是这么说,但可能真要到那个时候才会知道自己真正的选择吧(笑)。

曹曦我自己特别喜欢踢球,两周不踢就会做梦梦到踢球。所以如果不能做VC,可能就去开心地踢球,但现在也来不及进世界杯了(笑)。

前几天去一个兄弟的公司的足球局,进了一个自己挺开心的球。我创业以后基本上朋友圈变成一个营销号了,很久没有发过自己的东西了,那天进了一个球,我还找人调了监控,把那个视频找出来发了朋友圈,主要是自己真的喜欢。

昨天有人问我说创业觉得压力大吗?累吗?我想了想,问他你踢球吗?他说踢,我说你踢球的时候压力大吗?其实是兴奋的,踢完球的累也不是真的疲惫,是一种酣畅的累,大概是这么一种状态。

刘旌:看起来不管是做VC还是踢球,你还是喜欢竞技运动?

曹曦如果不能做VC,我可能还想去拍纪录片,但是我没有这个天分。

胡博予我觉得还是会创业。其实我不觉得我现在是在投资,也是在创业。创业者总是想去改变一些什么,总是会想去改变一些什么,是这样的人。比如说别人叫我创始合伙人,我就要改变一下,叫我合伙人(笑)。

刘旌:你是要创一个很大的业,还是创一个喜欢的业?

胡博予这个倒不一定。要追求创造价值,肯定是要追求大一点的价值,如果单纯从生活,创一个小业也挺好的,开个奶茶店、K歌馆也不错。

刘旌:最后一个问题,这么多年的投资生涯,在哪些方面重塑了你们对人和人性的理解?

何愚我对这个事情的认知还是有不断的迭代和升华。我们讲人性,其实就是多数人身上都共同具备的特质,人性没有什么好或不好之分。如果只有极少数人才具备的特质,才可能是绝对的好或者是绝对的不好。 对我们来讲,承认它客观存在,然后尊重它就好了。所以说,对于一个消费的创业者来讲,我觉得这一点还是蛮重要的,懂人性、尊重人性,因为尊敬人性就是在尊重用户。对企业家来讲也是一样的,懂人性就是在尊重团队。你懂得怎么尊重团队,就知道怎么去带领团队,所以我觉得对人性的理解和客观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人性的迭代是非常慢的。作为个体来讲,一个人生命就几十年时间,但是努力地去改变自己哪怕一点点,可能都是以多少年为一个时间单位。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生确实是一场修行,大家很努力地为了一点点改变去耗费整个人生,可能这也就是人生的一点点意义吧。

回到消费投资来讲,也可以印证我之前说过的一句话。有人问过我,消费里到底什么是不变的?我的回答就是人性。因为人性的迭代很慢。当一个人进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老了,又重新开始了,又开始轮回。但这也是一个好的点,你可以在上面去延续你的做法。

曹曦对人性看法的改变,我觉得不会有某个戏剧化的时刻。它是一个逐渐加深了解、加深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复盘迭代的过程。

我很喜欢看历史,VC这个行业其实是在看鲜活的当代商业史,这是很幸福的事情。这个过程里肯定会见到各种商业竞争,各种可能的尔虞我诈等等,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在迭代自己的模型。

前几年疫情,我用维基百科把中国历史、国外历史看了好久,前后可能有一个月的时间。用维基看的好处是很多名字后面都会有一个链接,因为除去那些大家经常会提到的王侯将相,每一个在历史能留下名字的人在当年都不简单,他们每个人背后的经历,都有非常多可提炼的经验,都挺有意思的。

我从2021年开始创业。创业之后,我对创业者有了更多可以共情、有同理心的角度,创业是在和更真实的世界打交道。举一个例子,我以前在上一个机构,有的时候一个项目虽然没投,过了两周、一个月以后,会辗转从其他人那儿听到说,那个创始人虽然你没有投,但是他对你的印象很好。我当时不理解为什么。因为当时见的一些硬科技创始人,我自己也没有那么懂,肯定没有问出特别犀利的问题。

但后来我开始创业了,我们也要融资、募资,其间你要把一套话讲100遍,每一遍都要饱含激情。每一段都要像第一次讲一样,每一个包袱都像第一次抖一样——那段时间我对老师和相声演员都肃然起敬。

那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当年那些创始人对我印象不错。因为这个过程里,当有一个人问了一个不是常规模板里的问题时,哪怕这个问题和业务不相关,你也会想——今天终于能讲点不一样的了。创业这个事让我对创业者,对所谓的人性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同理心。

胡博予我做了十来年VC,之前还有十来年创业的经历,二十多年的时间。人性很复杂,有各种欲望、贪婪、嫉妒,但我觉得这些都是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可能是两个敌人需要对抗:一个是无聊,一个是孤单。这两个是特别难对付的两个大魔头。其他的都不重要。

对于我来说,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它本质上都是对抗这两个东西的方法方式,本质上都是和一群有质量的人、有相同价值观的人,去做一些有长久意义的事情。我觉得这就是创业和投资。(转载自暗涌Waves)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