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的热度居高不下。
前两天,电车界报道了小米YU7的最新交付周期。现在购车,即便是交付最快的Max版本,提车也要等33周到36周。
即便是最早三分钟下单的那20万准车主,恐怕大多数人也都在排队等待。
不过,在社交平台上,小米YU7已经发生了N起“首撞”。
有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一辆小米YU7涂装测试车在太原街头与一辆出租车发生剐蹭。
有博主发布的视频显示,一辆小米YU7撞上了马路牙子。
有网友发布的照片显示,一辆白色小米YU7被一辆埃安追尾。
有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一辆白色小米YU7追尾了一辆哈弗。
有网友发布的照片显示,一辆小米YU7在地下车库转弯时与柱子发生剐蹭。
有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一辆绿色小米YU7冲到了马路中间的绿化带。
还有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一辆橙色小米YU7撞上了一辆电单车。
诸如此类的视频和照片还有很多。
当然,这并不能算是小米汽车的问题。
新车交付初期,用户对车辆性能的熟悉度不足,可能导致操作失误概率增加,进而引发事故。
还有部分用户可能因新鲜感尝试激进驾驶,进而发生意外。
这并非车辆本身质量问题,而是新车磨合阶段的常见现象。
此外,小米汽车作为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典型代表,自诞生起就自带高关注度,任何动态都可能被广泛传播。
这种 “聚光灯效应” 会让公众产生“小米汽车撞车事件频发”的错觉。
这也是一款热门新车必经的 “成长阵痛”。
在超高关注度与用户驾驶习惯磨合期的双重作用下,所谓的“事故频发”更像是一场被放大的行业缩影。
试问,哪款备受瞩目的明星车型,不曾在聚光灯下接受过这样的审视?(转载自电车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