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都AI时代了,阿里为什么还在为流量焦虑?
划重点KeyPoints 2025-05-13 08:12
划重点:

1、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阿里似乎始终在重复同一个剧本:收购流量入口—整合失败—再收购

2、阿里缺乏从0到1打造C端爆款的能力。其基因中的强运营、重交易属性,与内容生态的“慢养逻辑”天然冲突。

3、通过聚焦 AI,阿里巴巴有望突破现有入口限制。核心是阿里需要从追求流量转向构建一个好的用户社区

4、《划重点》获悉:“红猫计划”官宣后,小红书更担心外链对生态的影响,以及对电商闭环造成负面冲击。


距离618电商大促仅剩一个月阿里接连公布大动作这家电商巨头再次回到聚光灯下,也深藏已久的“流量焦虑”摆上台面。

第一个动作是“外联”。5月7日,淘天集团宣布与社区小红书达成战略合作,启动“红猫计划”。核心内容是小红书的“种草”笔记直接可以跳转淘宝App。这意味着,用户从内容激发兴趣到完成购买的路径被极大缩短理论上实现了从“种草”到“拔草”的无缝衔接

《划重点》获悉:“红猫计划”官宣后,小红书内部并未觉得这是一件喜事,而是选择刻意低调,因此在内网少有讨论。而在外网不少员工表示了对自身业务的担忧,比起商业合作的回报,他们更担心外链对小红书生态的影响,以及对电商闭环造成负面冲击。

第二个动作是“内生”。5月10日,在阿里年度亲友大会上,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一改往日低调,阿里全面拥抱 AI,希望借新技术打造全新用户入口。蔡崇信阐述了阿里对人工智能的全新战略视角AI 应深度融入公司各项业务,未来三到五年内所有业务板块将以 AI 为核心驱动力,提升效率并优化用户体验。蔡崇信认为,通过聚焦 AI,阿里巴巴有望突破现有入口限制,吸引新用户并拓宽用户基础,实现业务全面升级与拓展。

左手拉拢当红内容社区,右手押注AI技术革命,虽路数不同,却共同指向了阿里痛点。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从PC、移动到AI时代,阿里一直都没有改变流量获取者角色?这是我们这篇文章要探讨的问题。


 电商,贪婪的流量吞噬者

要理解阿里的焦虑,必先理解电商的本质。电商,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流量吞噬者”。GMV是电商的生命,而流量是电商的血液。没有持续的、规模化的用户访问,丰富的商品、再的价格,都没有意义

阿里早年乘着中国互联网人口红利的东风,迅速构建起电商基本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格局剧变,中心化入口被打破,流量急剧分散且昂贵。

为了抓住移动时代的船票,阿里祭“钞票能力”通过一系列收购,试图构建自己的流量矩阵,巩固护城河。

然而,这些收购大多沦为“流量管道”,未能孵化出真正的超级入口。比如,2009年,阿里收购雅虎中国试图打造搜索入口,最终黯然退场;2014年,全资收购高德地图和UC浏览器,组建移动事业群,但神马搜索市占率极低UC逐渐边缘化;2018年豪掷95亿美元吞下饿了么,却在外卖市场被后来者美团压制。

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阿里似乎始终在重复同一个剧本:收购流量入口—整合失败—再收购。这些被阿里寄予厚望的“流量入口”,大多数在并入阿里体系后,都没成长为能独立造血、反哺集团的引擎,甚至在原有市场影响力也逐渐消失

为什么会这样呢?


 买来的孩子为何养不好?

根本原因是与腾讯、字节跳动等公司相比,阿里缺乏从0到1打造C端爆款的能力。其基因中的强运营、重交易属性,与内容生态的“慢养逻辑”天然冲突。

我们试着对比分析一下:

腾讯的基因是“社交”。从QQ到微信,腾讯牢牢抓住了人与人的连接,由此衍生出庞大的内容、游戏、金融服务生态,流量如活水在内部生生不息。也让腾讯用流量和资本,通过投资再造了一个腾讯。

字节的基因是推荐算法+内容分发”。从今日头条到抖音,字节凭借强大的推荐引擎、和算法对用户内容消费心理的精准把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时间熔炉,成为新兴的流量巨兽。

而阿里的核心基因是运营+交易”。阿里扮演的角色是搭建市场、制定规则、服务商(B端)撮合买卖双方。这种基因,在打造电商平台时如鱼得水,但在孵化纯C端内容型或社交型流量产品时,水土不服。

被收购阿里C端产品,一旦进入体系,往往会被迅速赋予服务于电商GMV的“使命”。其产品迭代、用户运营的重心,可能会不自觉地向“如何更快导流”、“如何提升转化”倾斜,而不是“如何让用户用得好”、“如何让社区内容更多”,这种导向很容易扼杀C端产品所需要的自由探索和社区培育空间。优酷、UC的经历,少都证明了这一点。它们更被视为“流量管道”,而不是内容/社交社区

阿里也曾尝试内部孵化,比如“来往”之于社交、支付宝圈子闹出舆情等等,最终都未能撼动市场格局。这并非技术或资金不足,更关键的,可能是整个组织的思维惯性、追究体系、产品理念,都与纯C端产品的生长逻辑错位。


 AI时代,阿里能突破入口限制吗?

现在,历史车轮驶入AI时代。蔡崇信将AI视为“全新用户入口”,这无疑是阿里突破流量困境的一次全新押注。问题是,AI能否帮助阿里修复C端基因的短板,甚至实现某种程度的“基因突变”,打造出真正的爆款C端产品?

在蔡崇信的发言中,他提到:阿里巴巴正在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聚焦两大核心战略方向电商、云+AI通义千问新一代AI大模型登顶全球最强开源模型,携手千行百业闲鱼、夸克、高德、钉钉、1688创新业务百花齐放

C端,最值得关注的产品是夸克。这款最初以简洁、无广告为卖点的浏览器,AI技术的加持下,不断整合、搜索智能工具、内容服务等功能,尝试在玩家林立的搜索和信息流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从理论上讲,AI确实为C端产品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我们看到几个关键变化:首先,AI能够更精准地理解用户需求,提供超越以往任何时代的个性化内容、商品和服务推荐;其次,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智能助手,可能成为新的信息获取和任务执行入口,积累用户习惯;最后,大模型生成内容能够降低内容制作门槛,丰富平台生态。

如果夸克或其他阿里系产品,能够借助AI打造出一种全新的、用户高度依赖的智能服务体验,比如一个无所不能的AI助手,或者一个信息获取效率和质量远超现有产品的智能引擎,那么它确实有潜力成为新的流量聚集地。

当然,挑战依然严峻领先的AI技术如何转化为用户可感知、愿意使用的差异化产品体验?这是所有AI玩家面临的共同题。

甚至有了AI的加持,如果产品设计的底层逻辑依然是“如何服务于电商转化”,而不是“如何提升用户价值和体验”,那么很难诞生真正伟大的C端产品。这需要阿里组织文化、人才结构、激励机制的变革。

AI C端应用领域字节豆包腾讯元宝、模型即产品的DeepSeek,甚至百度文心一言和搜索融合,都是夸克面对的强大对手。说白了,巨头都在争夺AI时代的第一张船票。

夸克目前在年轻用户中有一定口碑,“智能搜索”和“AI工具”的定位有其独特性。但其能否打破阿里“不擅长做C端产品”的魔咒,尚需时间检验。这不仅取决于AI技术的进步,更取决于阿里是否愿意并有能力提供一个真正以C端为中心、允许自由探索、允许试错的环境。


 结语

红猫计划AI,阿里正在两条线同时作战但无论是外部联合“借力”,还是内部生长自强”,阿里若想真正缓解流量焦虑,或许需要从更根本方面进行反思。

当腾讯依靠社交网络效应,字节通过内容算法飞轮,构建强大的内生流量体系时,阿里依然“寻找入口”路上资本市场对这个问题的担忧,也是目前阿里市值不到腾讯一半,甚至一度被拼多多超过的重要原因。

核心或许是,阿里需要从追求流量转向构建一个好的用户社区毕竟,终极便捷的购物体验,还是丰富有趣的内容消费,抑或是充满归属感的社区互动。

阿里的AI时代,充满变数,也充满希望。(转载自:划重点KeyPoints)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