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宣布将在本月 20 日登陆港交所主板。
宁德时代港股 IPO 的发行价格上限为每股 263 港元,预计募资 307 亿港元(约 40 亿美元)。若行使 15% 超额配售权,可能扩大至 353 亿港元,成为近 3 年来港股最大的 IPO 项目。
从 2 月 11 日递交上市申请到 5 月 20 日上市,宁德时代只用了三个月,审核备案仅用了 25 天,也比美的和快手更快。后者的审核备案分别用了 2 个月、 3 个月。无论是面对监管的审核,还是面向投资者的路演,宁德时代都在 3 个月内与各方达成了共识。
宁德时代的港股 IPO 采取高位定价策略,发行价为 263 港元(约 243.6 人民币)。 5 月 9 日, 宁德时代在 A 股的收盘价为 248.3 元,港股 IPO 的折价率不足 2%。
通常来说,A 股上市公司到港股二次上市,往往会制定一个低于 A 股的发行价,给投资者留出套利空间。根据万得的数据,截至 5 月 12 日 A/H 股的平均折价率约为 36%。2024 年,美的上市的折价率大概在 20% 左右。
宁德时代把发行价定在 263 港元,体现了公司对于股价的信心。虽然传统意义上的 A/H 股套利空间被压缩,但港股的流动性溢价、恒生指数、MSCI 指数(摩根史丹利编制的股票市场指数)纳入预期,为资本市场留下了长期估值重塑的悬念。
另一方面,宁德时代此次募集 307 亿港元,中石化、科威特投资局、高瓴资本等基石投资者已经认购了 203.7 亿港元。超过三分之二的股票已经 “售罄”,进一步推高了对 IPO 股价的预期。美的 2024 年在港股 IPO 也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基石投资约占 31%。
资本市场对于新能源板块正处于短期乐观的情绪中。新能源车购车补延续、中美关税冲突出现缓和迹象、一季度部分新能源车企的亮眼业绩表现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新能源板块的预期。WIND 数据显示,2025 年 5 月 9 日,港股通新能源板块区间净买入 23.2618 亿股。
宁德时代自身的财务基本面,也为此次港股 IPO 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 年,宁德时代的营业收入达到 3620 亿元,尽管受碳酸锂价格波动影响同比下滑 9.7%,但通过技术降本和产品结构优化,归母净利润逆势增长 15%,至 507 亿元,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稳定维持在 22.3%。
作为对比,亿纬锂能 2024 年的毛利率为 17%,净利率 9.3%;中创新航的毛利率为 15.9%, 净利率 3%,均低于宁德时代的同期表现。
今年一季度,宁德时代的业绩依然稳定发挥。营收同比增长 6.2%,至 847 亿元;净利润同比增幅扩大至 32.9%;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 329 亿元;期末现金储备超过 2863 亿元。
有千亿现金储备,宁德时代登陆港交所,与其说是为了募集 300 多亿港元,不如说是为了配合其全球扩张战略,打开境外资本通道。
全球化是宁德时代的下一个增长故事,也是资本市场最关注的故事。
根据招股书,宁德时代此次在港股上市筹集的资金, 90% 将用于匈牙利德布勒森工厂建设。该项目总投资约 73 亿欧元,规划产能 100GWh,建成后将成为欧洲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配合与 Stellantis 集团在西班牙的合资工厂及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宁德时代正在构建从原材料、生产制造到回收的全球产业链。
目前,宁德时代的德国工厂已获得大众汽车模组及电芯测试双认证,海外产能的规模效应即将释放。
这也带动了上游设备商的出海表现。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建设涉及约 276 亿港元的生产线投资,对锂电设备企业的业绩提振作用或在下半年显现。
本地化布局除了有利于缩短供应链,提升成本效率,在日益紧张的全球投资环境下,更大的意义在于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2025 年 1 月,美国国防部将宁德时代列入 “中国军事企业清单”( 1260 H ),清单上的企业被限制参与国防部采购。
虽然美国业务只占宁德时代的全球出货量不足 5%,宁德时代在美国也只是通过技术授权模式与福特等企业建立合作,受到的实质性影响有限。但不能排除,其他海外客户可能会受到引导从而更加谨慎地选择宁德时代。这让宁德时代的全球扩张增添了一些不确定性。
这同时也是宁德时代港股 IPO 的最大战略价值。通过吸纳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资金进场,为全球扩张绑定重要的资本作为盟友。
截至 2024 年 11 月末,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已经搭载到全球超 1700 万辆车上,在欧洲市场的份额达到 35%,储能电池应用于 1700 余个项目。根据 SNE Research 数据,宁德时代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达到了 38.3%,继续保持行业第一。
作为新能源产业革新的重要引领者,宁德时代此次港股 IPO 是其全球化进程的重要节点。
这同时也是历经多年市场竞争与技术积累后,中国高端制造在国际市场认可度的一场测验。 (转载自云见Ins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