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 Ultra再次进入舆论漩涡!一项价格为4.2万元的选装件——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成为热度最高的配置之一。它被宣传为“复刻原型车设计、赛车级空气动力学组件”,宣传强调其采用高端碳纤维材质,在外观拉风的同时具备“双风道结构”,可辅助刹车系统散热、优化整车气流导向、降低风阻、提升抓地力。
在小米汽车APP、小程序以及雷军个人微博与直播中,这块“挖孔机盖”被屡次强调“非装饰件”,同时销售话术也提到:“该结构需提前装配,锁单后无法改配。”
最终,超60%的车主选择了该选配件,愿意支付数万元额外费用,延迟交付换取“性能车标识”。然而,随着4月底第一批交付车主开箱实测,一切戛然而止。
一位博主用鼓风机朝风道开孔处吹风,纸巾不动;多位车主联合拆解后发现——所谓的“导流结构”仅为盖板加两个孔,里面是一块普通塑料支架,根本无通风管道,也未连接到任何功能组件。
一句话总结:这是块昂贵的装饰件。
01
信任崩塌:从激情下单到集体维权
正如车主刘衡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不是因为这个配置没用而愤怒,我是因为你告诉我它有用。”
如果宣传从一开始就诚实地告诉消费者,这块4.2万元的挖孔机盖只是一个高颜值外壳、没有功能连接,或许还有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但雷军在微博和直播中曾说:
“我们不能只做个外观,我们内部结构也都改了。”
“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刹车散热。”
小米汽车的官方图文也使用了大量术语强化功能性预期:“空气动力学设计”、“导流效率提升”、“赛车级结构复刻”等,都在不断暗示:这不是一块外观装饰,而是真正的“性能升级件”。
于是,消费者下单、加配、等待。但当实测结果揭示“它几乎只是挖了两个洞的盖子”时,巨大的心理落差转化为强烈的愤怒与维权冲动。维权群快速组建,懂车帝、小红书、微博上出现了集体退订呼声,甚至有车主集体拍摄视频要求无责退车。
5月7日晚,小米汽车官方终于发布致歉声明,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提供“限时改配铝盖+2万积分补偿”解决方案。但车主普遍不满意——因为补偿积分仅值约2000元,与选装费用严重不对等;改配将重新排队,等待周期长达30-40周。
“我们不是不接受产品功能缺失,而是不能接受你卖给我们的根本不是你说的东西。”
至此,这起本该是一次小范围沟通误会的争议,彻底演变为一场信任滑坡事件。
它到底有没有用?“风道”技术真相解构
在传统燃油超跑中,挖孔机盖并不稀奇。诸如保时捷911 GT3、兰博基尼Huracán、法拉利F8 Tributo等车型,都采用过“通风盖”设计,意图是将冷空气引入发动机舱、刹车盘,起到散热与下压力增强的作用,提升车辆在高速驾驶时的性能稳定性。
但小米SU7 Ultra作为一款电动车,并不具备内燃机结构,对高温散热的依赖性大幅降低。而更重要的是——这块碳纤维挖孔机盖,并没有真正实现导风结构:
没有与刹车系统连接的风道;
没有前端穿透性气流通道;
拆解显示下方结构为盖板+支架,与普通机盖无显著差异。
从结构工程角度讲,若要实现在原型车中展示的功能导风效果,需在研发初期将整车前端气流布置、电控布局、悬架容积等因素综合设计,根本无法后期“复刻”或者临时生产。
也正因如此,有汽车工程人士评价道:
“该组件95%以上的功能是装饰,性能提升意义极低,甚至无法定义为‘空气动力学部件’。”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有“战斗感”的外观件,却被包装成了“战斗力本体”。
03
这不是配置风波,这是小米造车信任危机
2025年5月10日,雷军在微博上写道:
“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这句略带疲惫的回应,出现在SU7 Ultra交付风波的高点节点。从3月“高速燃烧事故”到5月“风道配置争议”,小米首款造车项目正经历一场又一场信任洗礼。
这次风道事件,并不是因为一个配置值不值,而是因为它击穿了雷军品牌的“诚信光环”。
在消费者心中,小米造车代表着技术平权、工程精神、性价比美学,而非花哨话术、营销导购、模糊承诺。
这一次,小米没有踩在配置定价的雷点上,却踩在了用户对“真实”的执念上。
最终,车主们发出那句沉重的叩问:
“要么雷军骗了大家,要么雷军被自己团队骗了。”
而无论答案是哪一个,小米都无法轻松走出这场信任危机。(转载自财经智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