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引望恢复正常
近日,天眼查App更新的信息显示,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已从经营异常名录中移除,这表明该公司已经提交了年度报告。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被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华监管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原因是未按规定期限公示年度报告,列入时间为2025年4月25日。
该公司成立于2024年1月,法定代表人是徐直军,注册资本10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持股80%。不过很多企业都会出现此类情况,后续公示年度报告即可解除异常。
据华为年报披露,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在2024年实现了销售收入263.5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74.4%。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5年1月1日起,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业务正式并入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天眼查数据显示,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2024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达到104.35亿元,净利润为22.31亿元,净利润率为21.38%。
如果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与深圳引望视为一体,那么2024年下半年深圳引望收入预计约为159.18亿元。假设净利润率保持不变,深圳引望2024年全年净利润估计可达56.34亿元。
对比来看,赛力斯2024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51.7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了59.46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成为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这意味着,若按照上述估算,深圳引望2024年的净利润仅比赛力斯少了约3亿元人民币。
对比可见,引望的盈利效率远超整车企业。赛力斯2024年净利润率仅为4.1%(59.46亿元/1451.76亿元),而引望作为Tier1(一级供应商)凭借技术授权与解决方案输出,以更轻资产模式实现更高利润率。
02
技术寡头“造富”新范式
引望的崛起,正重塑华为汽车业务的价值逻辑。
此前,市场更多关注问界、智界等整车品牌的销量表现,却忽视了华为技术变现的核心通道——引望2024年净利润或达56.34亿元,已和问界相当。若将引望视为华为汽车的“利润锚点”,其盈利弹性甚至超过多数新势力车企。
这一对比暴露出智能汽车产业的深层规律:当车企为毛利率挣扎时,掌握核心技术的供应商正攫取行业价值链顶端红利。
引望21.38%的净利润率,不仅远超比亚迪(5.2%)、吉利(3.0%),甚至超过宁德时代(12.5%)等电池巨头,堪称“技术变现”的范本。
随着车BU完成注入,引望的估值逻辑将发生质变。其业务版图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等全栈技术解决方案,客户已覆盖长安、北汽、广汽、江淮等十余家车企。
我们简单预测,未来引望将与更多车企深化“HI模式+零部件供应”合作,目标搭载500万辆新车。
若按单车技术授权费1万元测算,500万辆车将贡献500亿元收入,净利润率还是以21.38%计算,年利润可达107亿元。这一数字已超过赛力斯2024年净利润,且无需承担整车制造的重资产投入。
引望的财务数据,为智能汽车产业投射出一道分水岭:当车企在价格战中内卷,华为正通过技术输出构建“利润护城河”。
2024年净利润直追问界的引望,不仅验证了华为“不造车”战略的商业可行性,更预示着未来汽车产业的财富密码,或将从“卖车”转向“卖技术”。这场静默的革命,可能比任何销量榜单都更具颠覆性。(转载自电车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