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腾讯文化的一篇文章,内容是小马哥对内部最新管理理念的解读,信息量很大。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新理念,那就是「让状态最好的人上场」。
你一定会好奇,什么叫状态最好?
是的,龙哥也是这么想的,他也对小马哥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解释中,小马哥的原话是这样的。
他说:「状态好可以有很多理解。以我的观察,我们状态最好的时候就是在投入、专注在产品这件事情上的时候」。
进一步解释:「当你真正对产品、业务足够上心的时候,会专注去思考,沉浸其中,达到一种“入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自然而然会产生很多想法,想要去尝试,很多价值就在实现想法的过程中被创造出来」。
此外,小马哥还提出了另一个关键词「上心」。
那么,什么叫上心呢?
第一,死抠细节。
腾讯是做产品起家的,不得不说,在国内做产品的团队中腾讯是有很强竞争力的,其中尤其以微信团队最为突出。
我们经常说产品体验,其实所谓的产品体验就是在细节上的到位。精简的流程到位、顺手的交互到位、易于理解的文案到位、美观的视觉到位、正好的服务到位。
每一次到位的叠加,共同铸成了产品的整体体验。
可是,到了产品成熟期或者团队规模变大以后,细节会被逐渐忽视,因为大家的注意都放到了增长和商业上,对产品体验的关注度会降低。
这个过程中,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以及产品功能渗透率的提升,很多的产品细节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团队大并不意味着产品问题就少,这二者直接并不成正相关。甚至,团队规模越大,暴露出来的问题可能更多。
要不然,很多大厂的产品也不会被我一个外人找到问题和 bug。过去的文章里,我不止一次帮大厂产品找到了 bug。
在鹅厂内部,如果接下来还是做表面工作、不扣细节、沉不下心,那这类人就危险了。
第二,成为用户。
打球有手感,做产品同样有手感。产品手感来源于一线的实践以及成为用户的感受,这一点很重要。
曾经当我转变为一个产品管理者的时候,我丧失过一段时间的产品手感,因为工作性质从一线实操变成了统筹规划,这种转变让我飘到了离地面比较远的空中。
起初感觉并不强烈,但后来我发现这里面问题很大。
一方面我对产品问题的强烈感受减少了,另一方面就是远离了用户,感受不到他们的感受。
很多产品管理者有一个习惯,就是把问题分配给团队其他人去解决,自己成了一个军师和审查者的角色。
逐渐地,他们对产品的感觉都是建立在下属的反馈中、邮件中、PPT 中。
显然,这里面会遗漏和忽略到很多真实场景里的真实问题。
因此,要保持产品手感就必须成为用户,去一线感受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安排别人去解决。
在鹅厂内部,如果还是飘在空中指挥的管理者,那这类人就危险了。
第三,不滥用资源。
大厂有个优势,那就是资源的复用。
A 产品做起来了,有流量,有资源。当 B 产品发布后,就希望借助 A 产品的资源做推广。
这个逻辑本身没问题,但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路径依赖。把产品的成功期望建立在对资源的使用上,而不是产品价值本身。
用资源是一种捷径,但也是一把双刃剑。
动用资源把用户拉过来,结果产品留不住,甚至还会让用户不爽,其实这是得不偿失的。
小马哥的表达中用了一个描述,他说产品能够立住,核心是能否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
所谓的用户价值,其实就是在体验和效率上提供增量。
比以前更方便、比以前更好解决问题、比以前更省时、比以前更省钱,这些都是用户价值。
当用户没有自动在增长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扰用户。乱加资源、拉营销相当于给产品加了滤镜,看不出原貌。这是小马哥的原话。
在鹅厂内部,在产品没有出现自然增长的前提下就滥用资源杠杆的,那这类人就危险了。
第四,到一线去。
我之前提过一个观点,就是办公室产品经理做不好产品。
真实场景中的问题不是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也不是开会能讨论出来的,只有到一线才能有最切身的感受。
洞察和思辨固然重要,但前提是获得高质量的一手信息。这些信息在一线,在用户中。
只有在一线,你才有机会看到产品和业务的细节,听到用户真实的反馈,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这也是小马哥的原话。
在鹅厂内部,不深入业务一线和产品一线的,靠感觉做事的,那这类人就危险了。
死抠细节、成为用户、不滥用资源、到一线去,这些叫做上心。
上心了,才会投入,投入了才会找到感觉,感觉到了,才会入定。
产品为先,上心入定。
这既是小马哥的要求,也是腾讯接下来会贯穿到公司管理过程中的理念。既有机会,也有挑战,同时也会让一批人淘汰。
让状态最好的人上场,这似乎更像一种新型的赛马机制。
我觉得以上这几点同样值得所有职场人思考,这既是让自己更有价值的方法,也是获得机会的捷径。
鹅厂在变,我们也要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