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这届双11,中小商家支棱起来了?
成如梦 姜雪芬 易琬玉 电商在线 2023-11-12 07:11

图片



“双11”第一波开售前4个小时,王伟科拽着搭档张磊和他的家人,从广州打车到珠海长隆过万圣节。在长隆的COS人流中,王伟科和张磊时不时拿出手机盯着店铺后台。他们上过13个“双11”战场,今年最重要的夜晚,他们第一次不属于“双11”。


山东的李瑞,从预售到开卖当晚,都没有像过去14年一样加班到深夜。他和妻子备好货,做好准备工作就下班,妻子带着孩子逛超市,他在家里偷偷刷淘宝,想送妻子一个惊喜礼物。


“00后”定休今年第4次参加“双11”。过去,“双11”让他宛如坐过山车,紧张、激动。今年“双11”,紧张、激动的心情转移了,定休谈恋爱了。


《卖家》在“双11”期间和很多中小淘宝店主聊了聊。他们中,有开店15年的草根卖家;有大学便开始创业,20岁赚到人生中第一个百万元的“00后”;也有3金冠淘宝店主,在开门红当晚“扔下‘双11’”,选择陪伴家人。


面对他们的淡定,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双11’还重要吗?”


“当然重要。”王伟科说,今年虽然没有熬夜,没有紧张,但也是他的店铺表现最好的一个“双11”,这段时间的成绩也直接关系到他公司全年的业绩。


11月3日,天猫“双11”公布了一组数据:“双11”正式开启以来,已经有近200万中小商家成交同比增长超过100%。今年“双11”,可能是中小商家参与人数最多、成绩最好的一届。


“双11”走过了15年,不再与“疯狂”划上等号,也不再有锣鼓喧天的排场。它以更稳定、理智的状态,融入了大众的生活。


图片

创业了


2010年春节前夕,岁暮天寒。刚毕业不久的王伟科和张磊,在新疆的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


他们俩一个是贵州人,一个是新疆人,两人站在乌鲁木齐寒冷的街头,决定“不回家过年了”。


图片


大年三十那天,他们带着仅有的2万元,坐着绿皮火车离开新疆,打算到温暖的地方,再拼一拼。


火车摇晃40多个小时,把他们带到广州。两人租住在一个小小的阁楼里,开了间淘宝店卖女装。


在不缺流量的年代,广州是服装商家的天堂。一件衣服能够卖出去100件,对王伟科来说就是爆款,第一年,他们卖了几十万元。


王伟科和张磊的创业是背井离乡,是年轻人满腔热血的奋斗史。山东潍坊小伙子李瑞的创业,则多了一丝甜味。


2005年,大学毕业后的李瑞,看到表姐经常往邮局跑,他才知道有一个神奇玩意儿叫“淘宝”。不见面,一般人也能把东西卖出去。


他也在“神奇玩意儿”上开了一家店,但是对于卖什么产品毫无头绪。除了拍照、上传,他对于电商运营也不熟悉。刚好,一位学习平面设计的师姐擅长店铺装修,俩人经常交流电商,他的网店才慢慢起步。


店铺走上正轨,师姐也变成了他的女朋友,一年后成了妻子。


王伟科、张磊、李瑞创业时,定休还在上小学,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后起之秀。


图片

(定休)


高考结束后,定休终于有机会做他喜欢的事情。家人给他的规划是,将来大学毕业就进入国企工作。但他却把头发留长,开始捣鼓穿搭。凭借特立独行的穿衣风格和发型,他成了大学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他享受走在大街上被人主意的眼光,那意味着他在别人眼里有记忆点。


他人生中有过两次“先斩后奏”。第一次,他靠个人IP在社交媒体上赚到钱,然后在小臂上弄了个文身。这意味着他不能进入企事业单位,也像壮士断腕般,不能将家人安排的道路作为退路。


第二次,他在大三那年开了家淘宝店卖衣服。一个人在校外租房子,包揽了所有的事情。


20岁那年,他的店铺卖出了第一个百万元。开店两年后,店铺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这个年轻创业者的故事里,有努力也有运气。


图片

记忆中的“双11”


2009年,第一届“双11”诞生时,李瑞的第一个宝宝也诞生了。他享受到“双11”带来的流量洪峰,“父母帮忙带孩子,我们忙到凌晨1:30才睡,兴奋地睡不着,第二天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了。光是打包发货,忙了差不多5天”。


2015年“双11”,是李瑞的店铺表现得非常好的一次“双11”。这一年,他的第二个宝宝出生。他的睡衣店进入了业绩爆发期。


图片


电商规模增长很重要,但是家庭生活对他们来说更重要。这一年参加第7个双11时,他们组建了一个几十人的小团队,减轻了忙碌时的压力,把更多时间花在生活上。


王伟科、张磊十几年的创业,每年的起伏多少都和“双11”挂得上钩。


2010年,王伟科和张磊在阁楼里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双11”。前一年,因为“默默无闻”,“双11”只有27个品牌参与官方活动。简单的攻势没能抵挡住消费洪峰,有的品牌因为爆仓,还跑到自家线下经销商处反向拿货。


第二年,参与“双11”的品牌陡增至711个。“双11”成了香饽饽,王伟科和张磊的小店没能成功报名官方的大型活动,只能参加一些小型活动。


他至今还记得那天的场景,“双11”的氛围特别浓厚。他和张磊早早地起床,拿货、质检、发货,然后坐在电脑面前,静待零点。


他们做好了熬夜到凌晨四五点的心理准备。但那天夜晚,隔壁店主的键盘声哒哒哒响个不停,而他们凌晨1点多就下班了。


两人在楼下买了瓶汽水和花生,然后坐在街边,畅想着下一年一定要比今年好。


2015年,王伟科和张磊赚了几百万元。他们换了场地,把公司装修得像家一样。他们也有机会进入“双11”的官方活动。但那年,他们的“双11”不如预期。


王伟科给员工准备了很多吃的,告诉大家晚上会比较辛苦。结果过了凌晨1点,他坐在办公室里,听到外面的键盘声越来越弱,甚至不敢出办公室的门,“就是很强很强的失落感”。


“双11”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店铺全年的表现。王伟科意识到,公司该改革了。


直到2018年,王伟科和张磊终于决定带着公司全面转型。他们从以前的拿货模式,转变为自制。店铺里所有的款式都由他们亲自设计,然后打版,生产,搭配,拍摄,找到合适自己的风格。


之后的每一年,销售额都在增长,疫情期间也不受影响。2022年,王伟科的店铺全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双11”开门红三天卖了1000多万元。


图片


到定休创业的时候,“双11”已经是一个全民狂欢的购物节。他毫无悬念地爆单了,但紧张和激动丝毫不减。


“双11”对他来说,是在校外的出租屋里没日没夜地打包发货。因为缺乏备货经验,“双11”的订单,他拖了两个月才发完。


图片


因为第一次“双11”带动了店铺起量,定休积累了资金,也积累了经验。终于在第二年有了十来人的团队,有了详细的“双11”备战计划和店铺促销玩法。


图片

最淡定的一年,也是最好的一年


“双11”还重要吗?当然重要。秋冬之交,是服装行业爆发的关键节点,这也是很多店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大上新。


但经历过13个“双11”的王伟科已经驾轻就熟。他的公司从2个人,一路扩展到100多人。两个人的精力有限,他们扩招人才,将每个部门的业务都责任到人,并配备充足的人手。


图片


“双11”期间的上新早就准备好了,店铺的设计师已经开始在准备春季上新。公司有条不紊地应对着大促。但10月31号晚上,王伟科在长隆还是特意掐着点刷手机,看着销量的不断跳动,这好像已经成为一种仪式感。


今年虽然是王伟科最淡定的一年“双11”,但店铺的表现,却是最好的一年。他认为,做好“双11”,靠的不是紧张和激动的心情,而是合理、健康的规划。


今年是定休参加的第4个“双11”。回忆起以前绞尽脑汁想的促销玩法,定休今年更从容。


图片


曾经,为了促进店铺成交,定休会设置大几千元的球鞋、手机作为奖品,给第一个下单、购买金额最高的用户发礼物,甚至会设置某时某刻的用户下单惊喜……但今年,定休反而回归了最朴素的“买四免一”和“随机福袋”,他想着,抽奖不能每个用户都享受到,还不如设置一些“阳光普照”的实际折扣。


一次不落地参加了每一届“双11”的李瑞,从备货到开卖,“心里都是有谱的”。他选择将时间留给家人,为妻子准备惊喜。


步入中年的王伟科也在捕捉每一次温情。他是张磊女儿的干爹,“双11”大促的正日子,他也没有埋头在数据里,而是早早地做好“双11”收尾工作,等待上幼儿园的干女儿放学,和她一起玩耍。


他抽空不时看一眼手机里的监控。近千公里之外,他的母亲独自在贵州老家。年轻时心不定,四处漂泊。现在光是在监控里看母亲已经不够,他每隔一个月都会飞回家,然后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给她一个惊喜。


扫码下载app 最新资讯实时掌握